APP下载

规划如何搞?

2012-09-27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叶剑平

西部大开发 2012年12期
关键词:城镇化规划发展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叶剑平

主持人语:

2000年至2010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了60%多,远高于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低成本城镇化道路存在不可持续因素。走“土地依赖”的城镇化之路充满风险;城市低密度盛行带来土地利用粗放、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等问题。不可否认,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理所当然。

从根本上讲,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如此,我们的城镇化规划如何搞?城镇化后人们如何生活等问题怎么解决?是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规划不当是城市病产生的重要原因。一是考虑硬件建设多,考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少,注重单个项目产生的短期经济效益,轻民生规划,造成商业项目林立,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缺乏;二是重地面建筑设施布局,轻地下基础设施规划,以至于一下大暴雨,就会发生“到城市里看海”的现象;三是合理规划的过程,就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从目的到手段,整个过程都要体现出社会公众的意愿,但在有的地方,规划就是为长官意志服务,换一任领导改一次规划;四是规划要有强烈的民本意识,新开发项目上马时,必须确保足够容量的道路、给水、排水和学校等设施,以此作为取得开工许可的条件。遗憾的是,不少大型小区建成了,却缺少菜市场、幼儿园和学校等,生活极不方便。从世界上来看,失败的城市化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盲目扩大城市规划,在城市边缘形成对比鲜明的贫富差别,经济发展失衡,社会生活失序。更为重要的是要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城镇化应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之上,不能搞“空城计”。

要彻底扭转重物不重人的情况,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特别是在当前稳增长的大背景下,要警惕片面追求基础设施建设、做大GDP,占用有限的生产要素,延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在市场,企业和老百姓才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应通过构建公平的社会秩序和发展环境,给所有人提供公平的公共服务和发展的机会,让居民最大限度地、低成本地参与到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并分享其成果,让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脉搏相呼应,与人民生活改善相联系。

◎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 慕海平

城镇化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是老问题,也是新问题。我们现在还处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期,这个凸显期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重大问题。如果一定要浓缩成几个问题的话,我觉得三个问题是最重要的。第一个是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第二个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第三个,社会稳定隐忧增多。

我们怎么克服这三个问题,保持中国经济能够平稳较快发展,这是重大的课题,这个问题和中国城镇化紧密相关。

我认为城镇化起码是五个城镇化要合而为一才叫城镇化,第一个是产业城镇化,因为非农产业和农业最大的区别是农业是靠光合作用来分散的。第二个是人口城镇化,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中,问题是现在中国的二元结构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城市的二元结构。第三个是土地的城镇化,城镇化的发展必经带动土地的使用,土地的集中使用和整个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第四个是社会的城镇化,社会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变化,因为城市社会是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管理方式,这个方面的问题严重的滞后,也是我们社会发展的滞后,整个体制机制不能适应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带来的需要。第五个是农村的城镇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要使城市文明更多的向农村地区传播。最终使农村也享受到城市的文明。

猜你喜欢

城镇化规划发展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规划·样本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