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修水塘,刻不容缓

2012-09-22谢延昭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 2012年5期
关键词:水塘清淤资料

谢延昭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宁乡县是农业大县、水利大县,解放至今,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促进全县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教授高中《地理Ⅰ》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后,我对每位高一学生提出了如下要求:

1.完成一次调查体验我县“水塘之水”的社会实践;

2.结合社会实践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并将调查成果交给老师评估,在省学业水平“综合实践活动”考查里,记“社会实践”2学分——我们用这个制度来保障学校创新活动的正常开展。

2011年10月,我们开始了调查体验我县“水塘之水”的实践活动。

一、收集资料。

在调查体验“水塘之水”实践之前,学生到图书馆、相关网站,收集了下列相关资料,提高了认识:

资料1:

地球上的水总是在地理环境的空间位置移动,并伴有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在太阳能及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以固体、液体和气体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资料2:

农业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产业,而“水是农业的根本命脉”。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巨大,但是由于地域分布不均,雨季不均匀,使得我国一些地区易旱易涝;水资源利用不当,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人民日常生活的主要隐患之一,其中,对农业的影响最大。

资料3:

雨降下来,就形成地表水资源。所谓地表水资源,是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来表示。2005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为27204亿立方米,折合径流量286.6mm,比上年度减少16.6%;湖南地区去年地表径流量935.3mm,也比上年度减少了18.4%。

资料4:

国家“水资源评估成果”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蓄水总量比上年度减少了112亿立方米,湖南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只有24%,水资源总量利用率只有8%,大量雨水(92%)白白流失了。

资料5:

据有关资料介绍,2004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29mm,比上一度年减少11.6%;湖南地区降水丰沛,2005年降水量1589.9mm,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却也比上年度减少2.6%。

资料6:

黄河每年从中游进入下游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有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使河道高出两岸地面,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据山东省水利厅提供的资料,1954年到1982年,黄河28年造陆面积1100平方千米,平均每年造陆面积38平方千米;三角洲一带的海岸线平均每年外延0.47米;现在山东省东营市的河口地区,大部分是黄河淤积出来的“新大陆”。

资料7:

据了解,宁乡县2011年水利建设共投入建设资金1.07亿元,出动各类施工机械近万台(辆),移动土石方1600多万方,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55万处,整修清淤山塘1.32万口,整修清淤渠道1560公里,小型水库处险整修21座,增加基础蓄水近2000万方,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二、实地调查水塘现状

我校高一学生来自全县不同的乡镇,均参加了本次调查体验活动。活动参加人数多,调查面几乎覆盖了全县所有乡镇。学生经过调查勘测、查找资料、统计分析,对我县水塘的近况有了感性的认识。

(一)走访县水利局

1980年宁乡县农田灌溉用水61833万方,占全部蓄水总量的86.5%,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所占比例很小。全县65072口水塘,总蓄水量占农田灌溉用水的33%左右。而平均降水量1284.4 ~1614.4毫米,雨季降水量集中在4~6月份,约占年降水总量的49%,月均降水量约为428.2~638.1毫米,地表径流大,雨水对早稻及夏收作物的水份供给是供过于求。

水塘蓄水调节抵抗洪旱的功能十分重要。因为7~10月宁乡县降水明显减少,可是时令正处于盛夏初秋高温季节,蒸发量大,且晚稻等农作物生长旺盛,耗水量大,水田靠雨季蓄水抗旱,才能旱涝保收。

据了解,旱涝灾害发生频率明显加快(见下表),叫人拍案惊叹!

上个世纪解放初期至80年代初,以生产队为单位,经常给水塘清淤,但现在富余青壮年劳力外出挣钱,水塘承包户又清淤乏力,承包合同中也没有整修水塘义务,几乎无人问津此事,有些水塘还是59年、64年清过淤。有人还认为,小小水塘,就算做好了政绩不大,不值得。

(二)实地勘察、调查10口水塘后统计情况

1.水塘损毁、淤塞严重

1981年到2010年,我县因为修路、建房、泥沙严重淤塞等原因,至少有3318口水塘(5.1%)不復存在;有8915口水塘(13.7%),因为常年有人倒废土废渣(包括煤矿废土)等固体废弃物,或者生活垃圾,其蓄水容量不同程度减少,严重的几近填埋完毕。

更令人吃惊的是,30年来,清过淤泥的水塘只占19.6%,有80.4%约5.23万口水塘从没清过淤泥,再加上14.2%的水塘(约9240口)30年里塘基发生过崩塌,其塌方有43.3%的根本没有清运,壅塞着水塘,致使有些水塘的淤泥最深处已达5米多,平均深度1.86米;塘基发生崩塌,水塘出现“水桶效应”。

2.水塘蓄水量严重减少

如上所述,假定每口水塘有200立方米的淤泥,那么30年里,淤泥的总量约等于我县田坪水库的总容量,换句话说,30年里不知不觉毁掉了一座中型水库,真让人触目惊心!

我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在丹桂飘香的十月,同学们亲眼目睹了:我县74%的乡镇绝大部分水塘已放不出水了——水塘容量减少,干旱的乡镇占73.7%。

3.水塘易维护难清淤

我县乡镇政府及职能部门,重视水塘的维护但清淤工作不够理想。村民自发修筑过15.3%的水塘,挖掘过5531口水塘(小鱼池),但这些水塘容量有限,远远没有把毁没部分弥补上来。

4.水塘养鱼,越来越少

据村民讲,近30年来,全县有31.5%的水塘(约2.5万口)里经常有养鱼承包户向水塘投放青草或人、禽、畜粪肥及精料,当地工矿企业及事业单位排放污水,使水塘水质逐渐恶化,加上淤泥越来越厚,水质发黑,继而转清发臭,使PH值常年低于6.5,已有5336口水塘(占8.2%)根本无法养鱼,有1.3万口水塘(20.1%)的渔业产量已明显减产。

5.水不能饮也不能用

30年前,村民可以直接从水塘中取水饮用,占15.8%(1.03万口),但是30年后的今天,已有25118口水塘(38.6%)的水不能饮用了,因为水塘的水有残存的农药成分和化肥成分,且水塘里经常有人倒生活垃圾(如死猪、死鸡、废电池等),以及养鱼承包人、工矿造成的污染,使整个水塘生态系统发生变异。

四、收集调查报告,设计创新方案

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掌握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科普知识,学生按提纲写好了调查报告。在调查报告里,学生大声呼吁:

1.保护水塘迫在眉睫

学生对司空见惯的水塘淤塞、水塘病患、水塘污染等问题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意识到了我县水塘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在逐渐减弱,特别是近年来旱涝灾害频繁,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珍惜小小的水塘:

“水,是人类生命的乳汁,不要等到水塘严重影响农渔业生产才修筑。”

“农业、渔业、村民的生活与水塘密不可分。毁坏水塘,就是毁灭自己。”

“我要写块牌子竖立在塘边,时刻提醒村民保护好水塘。”

“人类人口数量增加,而水塘水资源慢慢枯竭,水危机正在一步步逼近人类,为了子孙后代,我们必须救救水塘。”

2.给县长写公开信

学生还给县长写了一封《公开信》,主要内容如下:

我县水利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为保护“水塘之水”,请政府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以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①时下正是冬修水塘的大好时机,希望政府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清筑水塘、保护水塘生态环境的必要性,让水患意识深入人心,掀起冬修水利高潮,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

②建议政府重点解决目前比较松散的水塘管理机制,即重视整修和管理,加强服务功能,一方面采用谁受益谁清淤的市场运作模式,不等不靠不要,致力于增加水塘的蓄水量,另一方面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以奖代补,让水塘有效地抵御洪旱灾害,增加农、渔业收益。

③在有计划清淤的同时,希望政府组织村民修筑塘基的塌方,夯实老化病险塘基,硬化护坡,清除水塘隐患。

④建议政府每2年拨付水塘清淤经费一次,要求塘基每次加高0.5米左右,塘水至少保持在2~3米,在塘基上种植苏丹草或者黑麦草,力争做到农牧沼果渔综合持续发展,成倍提高水塘生态的效益。

⑤希望政府采取法律的手段,依法治水,减少水塘污染,遏制水質恶化,法制管水,将不同程度存在的无序管水状态,纳入法制化轨道;坚持科学治水、依法治水。

县长收到信后给予了我们充分肯定,批示后信转到报社,《整修水塘,刻不容缓》见报;信转到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该站及时向县水利局等相关部门提出了建议;县水利局通过广泛论证,在《我县实施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中提出:计划全县共修复水塘8060口,投工20万个,投入资金7700多万元,用于有效遏制我县水塘恶化趋势。

3.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要求每个同学根据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一份解决问题的创新设计方案来,在省学业水平“综合实践活动”考查里,记“创新设计方案”2学分。

学生的“创新设计方案”源源不断地涌来,目前,学校创新社正在设计、遴选最优清淤设备的方案,一方面准备申请个人专利,一方面在为即将到来的创新大赛做准备。

猜你喜欢

水塘清淤资料
一个小水塘
老家的水塘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醉在水塘
荒漠水塘
力士德清淤挖掘机
板集煤矿主井井筒快速清淤施工技术
城市排水系统沉积物特性及清淤方式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