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华灿烂周有光

2012-09-22钟洁

考试·新语文 2012年12期
关键词:汉字

钟洁

世纪老人周有光先生曾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创制者之一,他的这一贡献造福世人,惠泽数代。他对中外典籍、历史、文化有着一系列的独特解读和诠释。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了文字的沃野、语文的天空、文化的世界,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高远而清新的思想窗户,引发我们对于万千世态的进一步追问。

周有光,1906年生于江苏常州,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1955年学术方向改变,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曾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被誉为汉语拼音创始人之一。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语文改革,著有《中国拼音文字研究》、《字母的故事》、《语文风云》、《新时代的新语文》、《汉字和文化问题》等。

【文字的沃野】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硕果仅存的古老表意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以及另外一些古文字都已不知所终,唯有汉文化以汉字为载体延续至今。没有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

汉字与中国的姓名文化 我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姓氏,一般认为是来自商代的甲骨文中。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字看,有“帚秦”、“帚楚”、“帚杞”、“帚周”等字,其中“帚”即后来的“妇”字,“帚秦”等即“妇秦”等,指来自“秦”等部族的妇人。上述“秦”、“楚”、“杞”、“周”等字,都被认为是我国早期姓氏的一部分。

在生活中,当我们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名时,总爱在告诉人家姓后,再把姓的写法告诉人家。如“张,弓长张”、“李,木子李”等等,以防别人搞错了或没听清。对姓氏用字拆卸组装的做法,起源还很早,西汉时代就出现了。《三国志·魏志·董卓传》记王允谋诛董卓,裴松之注引《英雄记》说:

时有谣言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犹不生。”

千里草合为“董”字,“十日卜”合为“卓”字。歌谣的意思是说董卓活不成。这是人民群众愤恨董卓残暴,咒他死。

大多数中国人认为,人的名字里包含着人的一生命运的全部信息,是沟通天地万物的枢纽,体现着人与自然血肉契合的直觉意识。古人取名有“男自《楚辞》,女自《诗经》”之说。历史上文人学士的名字确多取自经、史、子、集。名和字总共不过两个字,三个字,最多是四个字,怎么能将一段文意或一个典故概括成两三个字变成名字呢?这不能不让人赞叹汉语和汉字的妙处。请看下列名字:

晋·潘岳字安仁。

《论语·雍也》:“仁者乐山。”又《里仁》:“仁者安仁。”岳即山,所以“安仁”与“岳”相应。

清·戴震字东原。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汉字与数 中国人的数字不仅可以计数,还可以入诗入文,其中最具文采和浪漫色彩的莫过于卓文君给其丈夫司马相如的数字家书。

相传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成婚不久,司马相如便辞别娇妻赴长安做官。以后多情的卓文君朝思暮想,痴心等待着丈夫的“抵金”家书,殊不知等了五年,等来的却是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的数字家信。聪颖过人的卓文君当然明白丈夫的意思。数字中的无“亿”表明丈夫对她无“意”,只不过是不直说罢了。卓文君既悲又愤且恨,当即复书叫来人带回。

司马相如接到文君复信,拆开一看,原来是卓文君用数字联成的一首诗: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怨,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黄,我欲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随流水,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越读越惭愧,越觉得对不起才华出众、对自己一片痴情的妻子,终于用驷马高车,亲自回乡迎文君去长安。

汉字与服饰 古代衣饰由来已久,与衣服有关的汉字可称为“衣服字”。从汉字的构造本身,也就是传统的“六书”观念来看,衣服字中象形字和形声字多,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给象形字下的定义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诘诎:曲折)服装是具体之物,便于绘出具体之形,这与象形字的性质正相符,所以衣服字中有一些典型的象形字,如“衣”、“裘”、“巾”等。衣服除了护体和御寒,还有它精神作用的一面,如遮羞。而从衣服字所表示的意义总体来看,大多与古代的礼仪制度有关。

汉代以前帽子叫头衣,头衣又叫元服,元就是头,头上的衣服,所以叫元服。与头衣有关的汉字,主要有冠、冕、弁、胄、帽、巾等。冠,指贵族男子戴的普通帽子。冠主要由冠圈、冠梁和缨组成。冠梁是一根不宽的带子,系在冠圈上,从前到后覆在头顶;缨是冠圈两旁的丝绳,一般在下巴下面打一个结,以防冠脱落。冠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附件“笄”,也叫“簪”,是用来把冠固定在头发上的细长签子。由于簪和缨是戴冠所必不可少的,所以古代作品中长用来指戴冠的人,如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工武》:“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冠还是贵族区别于平民的标志之一,如班固《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杜甫《梦李白》之二:“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如果和表示年龄的词语如“童子”等放在一起,“冠”的意思是成年人。《论语·先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冠者”即指成年男子。《礼记·曲礼上》说:“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意为十岁还不到二十岁是幼年,需学习;二十岁到二十九岁是弱年,要行冠礼。后代即以“弱冠”表示二十来岁,如王勃《滕王阁序》:“等终军之弱冠。”

戴在头上的叫“头衣”,穿在脚上的叫“足衣”,穿在身上的衣服则叫“体衣”。在古代,上衣叫“衣”,下衣叫“裳”。裳像后代的裙子,男女都穿。到春秋战国之际,又出现了一种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服装,叫深衣。后代的旗袍以至今天的大衣,都是从深衣发展而来的。深衣用十二幅布制成,对应一年的十二个月。

足衣包括鞋子和袜子。古代鞋子的总称是履,用“履”作形旁的基础,可造出“屦”、“屐”、“屣”等表示鞋子、或与鞋有关的字。传说中鞋最初是用麻制成的。《说郛》卷引留存《事始·鞋》:“古人以草为屦,皮为履,后唐马周始以麻为之,即鞋也。”《颜氏家训·治家》载邺下有一领军(禁军军官)贪财,后犯法被没收家产,家中“麻鞋一屋,弊衣数库”,麻鞋与弊衣并列,可见不是珍贵之物。

【语文的天空】

所谓闲谈,便是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前后并不连贯,不能给人以系统的知识。但是为什么许多人喜欢阅读呢?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看“闲书”的需要。大部头的读物,需要我们正襟危坐而读之。“语文闲谈”则是语文中的幽默小品,趣味十足,让你在轻松中获得有益的知识。

汉字的特异功能 《聊斋》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两个狐狸精给书生出对子:“戊戌同体,腹中止欠一点”。书生对不出。狐狸精自己对成:“己巳连踪,足下何不双挑”。“戊,戌,戍”、“己,巳,已”。普通人嫌它分辨麻烦。狐狸精却利用麻烦来刁难人。用字形作文学游戏,是汉字的特异功能。离开特异功能,狐狸就成不了精

以字形为资料的文学,可以称为“字形文学”。主要是“拆字对联”,例如:

(1)此木是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2)冰冻酒,一点两点三点。(“冰”字原来是“水”字加一点)

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万”的繁体字是草字头)

(3)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切糕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五花八门的诗词“一”字笔画最少,可是经诗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为神奇。《一字诗》中用了多个“一”字,达到错落有致的效果,含义不俗,有“独”、“一”、“满”、“全”等多种意思。每个“一”都具有鲜明的形象,写人状物,绘声绘色,诗情画意。

(1)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七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都不见。(《咏雪》)

(2)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郊游》)

(3)一颦一笑一捧心,一国倾废一霎间。一船一桨一生伴,一日归来一湖烟。(咏西施)

一车一马一路尘,一鸣秋鸿一缕魂。一曲一唱一声怨,一月空照一丘坟。(咏王昭君)

一计一献一连环,一朝兴亡一唏嘘。一笔一纸一方砚,一段风流一段书。(咏貂婵)

一喜一悲一相对,一串荔枝一串泪。一诗一吟一梦里,一朝酒醒一朝醉。(咏杨玉环)

回文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文体上称之为“回文体”。而回文诗是一种按一定法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都能诵读的诗。文言可做回文诗,白话困难,因为文言多单音词,白话多复音词。汉语可做回文诗,外语困难,因为汉语无词尾,外语多词尾。而且,汉语文言单音词容易改变词性。

例如,苏东坡《记梦》:空花落尽酒倾漾,日上山融雪涨江。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辗斗晴窗。窗晴斗辗小团龙,活火新瓯浅焙红。江涨雪融山上日,漾倾酒尽落花空。今人也有做回文诗的,如周梦贤《病起失学》:秋窗满落叶,瘦影惊斜日。楼上怯深寒,愁怀更寂寞。寂寞更怀愁,寒深怯上楼。日斜惊影瘦,叶落满窗秋。英文也有回文游戏,例如:ABLE WAS I ERE ISAW ELBA.可以倒过来念。

梦文学 古人的文学创作,一靠酒,二靠梦。

《诗经·小雅》:“吉梦惟何,惟熊惟罴”(梦见熊罴,是生男孩的征兆)

《左传》:“郑文公妾燕结,梦天使与己兰而生穆公。”

屈原《远游》:“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茕茕而至曙。”

庄子有梦:“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而觉,蓬蓬然庄周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李贺《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陆游:“荣枯一枕春来梦,聚散千山雨后云。”

明王彦泓:“梦魂弱絮从风乱,心绪繁花被雨沾。”

清王夫之:“今古闲愁孤枕尽,渔樵残梦晓钟知。”

明汤显祖作“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清曹雪芹作《红楼梦》。

台湾作家琼瑶写了“六个梦”。

梦的景象,梦的意识,梦的境界,梦的气氛弥漫在中国文坛的一切领域。梦文学魅力无穷!

【文化的世界】

传统文明为中国书写了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史,作为年轻的一代,延续这一珍贵的文化需要我们走向世界,用现代化的眼光去开拓属于自己的文化王国。走向世界,即以为走向现代化。

大同理想与小康现实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提出“大同论”。“大同论”把人类历史分为“大同时期”和“小康时期”。大同时期的特点;1.天下为公(政权禅让);2.选贤与能(文官考试);3.讲究修睦(守信、睦邻);4.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终身福利,从摇篮到棺材);5.男有分,女有归(幸福家庭);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财产公有)。

大同时期的实践者是谁?孔子没有说。

小康时期的特点:1.天下为家(帝王专制);2.货力为己(财产私有);3.城郭沟池以为固(国家设防);4.礼仪,君臣,父子,兄弟,夫妇(订法律,重礼仪);5.谋用是作,兵由此起;有过,用刑;不由此者,在势者去(战争、刑罚、罢免、废黜)。

小康时期的实践者是谁?孔子举例:禹、汤、文王、武王、成王、周公。

孔子为什么不谈大同时期的实践者,只谈小康时期的实践者?为什么古代圣人一个个全是实践的小康,没有一个实践大同?

孔子没有说明,他的弟子们也明白了:大同是理想,小康是现实;大同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崇高理想,小康是切实而可行的具体现实;理想玄虚只能仰望,现实具体可以实践。

从孔子时代到今天两千五百年间,向来没有出现过大同世界。但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这个理想崇高而远大,华夏子孙,代代相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21世纪的华语和华文 20世纪华语和华文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语言从方言到国语,文体从文言到白话,注音从反切到字母,字形从繁体到简化。这是两千五百年来语文变化的继续和发展。以前的变化是春秋的雅言,秦代的书同文,两汉的废篆书、改隶楷,唐代的反骈俪、用散文(“古文运动”),清代的废除八股文。21世纪会静止不变吗?

华文之外,世界上哪一种文字是繁简并用、字无定形呢?21世界汉字简化是必然趋势。有人担心,简化汉字会不会对书法艺术有损?书法艺术分为实用书法和观赏书法。实用书法要求规范化,观赏书法可以多样化。简化并不妨碍书法。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有324个字,其中164个简化字,占总字数的三分之一。欧阳询的《九成宫》有1091个字,其中164个是简化字,占总字数的六分之一。

汉字难学难用,主要不在笔画繁,而在字数多。字符从多到少,从无定量到有定量,是文字进化的规律。现代通用汉字有7000个,其中半数3500个是常用字。利用常用字,淘汰罕用字,符合汉字规律。与其学多而不能用,不如学少而能用。

窗外的风光 周有光先生85岁那年,离开办公室,回到家中一间小书室,看报、看书,写杂文。小书室只有9平方米,放了一顶上接天花板的大书架,一张小书桌,两把椅子和一个茶几,所余空间就很少了。人家都说他的书室太小。他却说:“够了,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

小书桌面已经风化,有时刺痛了先生的手心;他就用透明胶贴补,光滑无刺,修补成功。古人顽石补天,他用透明胶贴补书桌,不愧为炎黄子孙。

小室窗户只有一米多见方。窗户向北,“亮光”能进来,“太阳”进不来。室内天地小,便衬得室外天地大,仰望窗外,仿佛看到了另一个世界! 也许这就是幸福,窗外的宇宙天地,其乐无穷。

猜你喜欢

汉字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常挂在嘴边却不一定会写的汉字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