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富水断层隧道高位排水工法及其作用效果研究

2012-09-20张志强何本国王志杰李化云刘赟君

岩土力学 2012年11期
关键词:排水量水头掌子面

张志强,何本国,王志杰,李化云,刘赟君

(西南交通大学 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31 )

1 引 言

对于施工中的隧道,掌子面围岩稳定性是决定隧道开挖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地下水是影响掌子面稳定性的最常见、最棘手的问题之一[1-3]。我国作为一个多山之国,山地地貌占全国总面积的60%,西部腹地更是层峦叠嶂。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隧道工程日益增多,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建成隧道总长最大、数量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隧道穿越各种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最复杂多变的国家[4-6]。特别在我国南方地区,山岭海拔高、地下水资源丰富。在这种大埋深富水地层里,地下水和破碎断层、溶洞、甚至隧道泥石流连通作用,造成开挖时掌子面的突水、突泥、翻浆冒泥、塌方等灾害[7-10]。

突水、突泥引起工程灾害相对普遍,但当今对此方面的研究缺乏系统理论支持,因此,隧道施工面临此类情况时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甚至盲目性,使得实际工程常常表现出两种极端现象[11-12]:一是对富水地层盲目地封堵而无法得到预期效果,造成浪费和施工困难,甚至发生事故;另一种是在未探明地下水分布前提下,盲目地对地下水进行排放,造成水环境破坏。通过高位排水工法对掌子面前方核心土体实现疏水降压,降低掌子面失稳潜在因素,保证超前帷幕注浆效果,进而提高掌子面稳定性,实现安全快速施工。因此,本文以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为基础,研究不同水位条件下,高位排水工法与隧道稳定性之间相关关系,提出最优高位排水管分布方案,对富水断层隧道围岩控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 现场实测及高位排水概况

2.1 工程概况

泥巴山大相岭隧道连接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与荥经县,是雅西高速公路重点控制工程。隧道最大埋深大约为1 660 m,全长为10 007 m,属于特长深埋山岭公路隧道。

大相岭隧道 C7合同段左线在钻孔过程中,发现干燥的掌子面突然出现渗水现象,20 min后,炮孔中开始满孔出水,1 h后,掌子面左侧拱脚处出现较大涌水,经监测,日涌水量达17 000 m3,掌子面涌水情况如图1所示。在K61+091处水压最高处进行水位测试,最高水位达到 1.98 MPa,属于 F6-1断层破碎带,为断层构造岩,原岩为流纹岩,呈紫红夹青灰、灰白色。断层带内岩石破碎,挤压成碎粉及断层泥,并有次级断层,围岩主要呈碎石状压碎结构或角(砾)碎(石)状松散结构,破碎带宽约3~5 m,上、下盘影响带宽约30~40 m,推测该断层应为施查沟断裂带的主断层,断层走向为N35~40°W,倾向 NE,倾角 60°~75°。断层发育在元古界震旦系流纹岩中,断层上下盘岩层均向西倾,其中上盘产状 328°∠28°,断层与岩层大角度相切。断层构造岩结构疏松,见断层泥,并有渗水现象。此断层在工程可行性阶段钻孔和冲沟中多处均有揭露,在BZK2孔深113.62 m以下及有揭露,而在穿越施查沟时,也被详勘所布物探剖面所控制,物探剖面在该段的电阻率明显低于周围岩体的电阻率,仅为 600~800 Ω·m,而周围岩体电阻率为800~3 000 Ω·m。断层在地貌上形成负地形,在通过山脊上形成鞍状地貌。地下水呈淋水状,局部呈涌突水状,揭穿断层上盘涌水会增大。洞顶易坍塌,侧壁稳定性差,V级围岩。

图1 掌子面涌水情况现场图Fig.1 Water bursting at working face in situ field

2.2 现场监测

初期支护拱墙设φ8 mm双层钢筋网,边墙设φ22 mm砂浆锚杆;全断面设置0.75 m/榀的I18型钢钢架,二次衬砌采用50 cm厚的C25钢筋混凝土结构,测试元件埋设数量与布置如图2所示。

图2 断面测试元件布置示意图Fig.2 Layout of measuring instrument

与断层不同距离的衬砌背后水压力沿洞周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距离断层不同距离衬砌背后水头高度 (单位:m)Table 1 High heads with different distances from fault (unit: m)

围岩节理及岩块参数离散性大,衬砌洞周水压分布不均匀,从表1中看出,总体呈现拱部大,边墙小。刚开挖时,水压达到1.98 MPa,发生突水、突泥,而隧道通过后,其水压下降仅10 m左右,掌子面施工才是围岩稳定的关键所在。刚开挖时即使掌子面水压再高,一段时间后水压降低很多,最大水压也在十几米。因此,高水压问题主要是开挖期间的稳定性,建成后支护结构都是稳定的。

2.3 隧道在施工期间的安全性分析

根据现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13]衬砌截面抗拉和抗压检算式,建立衬砌截面抗拉、抗压极限状态方程。当偏心距e0≤0.2t (t为衬砌厚度),截面由混凝土抗压强度控制承载能力;当偏心距 e0>0.2t时,截面由混凝土抗拉强度控制承载能力。大变形涌水段K61+091和K61+101断面支护结构受力特征现场实测安全系数如表2、3所示。

表2 K61+091断面安全系数Table 2 Safety factors of section K61+091

表3 K61+101断面安全系数Table 3 Safety factors of section K61+101

从表2、3看出,在隧道施工期间,二次衬砌各个截面的极限状态为受压应力控制,均小于混凝土极限轴心抗拉强度,因此,二次衬砌不会产生破坏,与现场情况一致;比较二衬安全系数断面分布,均满足设计规范(K >2.4)的要求,衬砌安全。

3 流-固耦合原理

在含水地层中开挖隧道,一方面由于地下水作用,降低了围岩物理力学参数;另一方面隧道开挖使围岩应力场和地下水渗流场重新分布,围岩应力场改变将导致围岩体应变发生,从而引起流体孔隙压力的变化,反过来孔隙压力变化也会导致应力场变化,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作用结果会加剧地层变形。FLAC3D模拟多孔介质中流体流动时,主要通过孔隙水压力消散引起土体中位移的变化,流体在孔隙介质中的流动依据Darcy定律,流-固耦合过程满足Biot方程[14]。

3.1 流动方程

对于多孔连续介质,Darcy定律可表达如下:

式中:qi为渗流矢量(m/s);p为孔隙压力;k为孔隙介质的固有渗透系数张量( m2/(Pa⋅s));kˆ(s)为相对渗透系数,它是饱和度s的函数,kˆ(s)=s2(3 -2s );ρf为流体密度(m/s2);gi是重力加速度矢量的3个分量,其中(i =1,2,3)。

3.2 平衡方程

对于小变形而言,流体平衡可以表述如下:

式中:qv为体积流源强度(1/s);ς为孔隙介质单位体积的流体体积变化。

流体流量的改变与孔隙压力p、饱和度s、及固体体积应变ε的改变有关,相应的方程表述如下:

式中:M为Biot模量(N/m2);n为孔隙率;α为Biot系数。

动量平衡方程可表述为以下形式:

式中:ρ = (1 -n)ρs+nsρw是容积密度,ρs和ρw分别为固相和液相的密度。 (1-n)ρs与固体的干密度ρd是相同的。

3.3 本构方程

体积应变的改变引起流体孔隙压力的变化,反过来,孔隙压力的变化也会导致体积应变的发生。孔隙介质本构方程的增量形式为

式中:σij为应力增量率;Δp为孔隙水压力增量;δij为Kronecher因子;Hij为给定函数,Δξij为总应变增量。

3.4 相容方程

应变速率与速度梯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为

式中:υi为介质中节点的速度,表示在i方向速度,可以在j方向上投影。

通过式(1)~(5)反复迭代直到满足水压和应力的求解精度。可以看出,渗透系数k不是常数,而是随着应力场变化而变化的,而且从渗透性来看,隧道围岩体为非均值的;隧道水压力也非常数,亦随着应力场变化而变化的。

4 高位排水工法提出及试验方案

对于富水断层隧道,不可照搬“堵水限排”原则,因地制宜规避风险。采用高位排水能够释放断层内所积聚的高水压,从而减小施工风险,避免掌子面前方高水压导致的围岩塑性化,同时有利于提高疏水注浆效果。

4.1 高位排水工法

防止碎屑质等细粒成分随涌水流出是很重要的,因此,要在管内设置滤网,在外管周围密封,进行高位排水,施工过程中高位排水作用及效果,如图3所示。

图3 穿富水断层高位排水工法示意图Fig.3 High-position drainage method for cross water-rich fault

排水钻孔长度在30 m以内,采用液压凿岩机。超过30 m采用钻机,并兼做地质调查,但长钻孔为减轻与围岩摩擦力可采用钻孔直径分段的方法。当隧道穿越地层后,可选择继续保持泄水管的泄水,也可以封闭泄水管,这两种不同的处置方式取决于断层水属性。如果断层水属于活水补给的地下水,泄水管封闭以后水位会恢复到隧道开挖前的高水位位置,此时需要继续排水,将排水管连接到二衬背后的环向排水盲管,与此同时还应使用抗水压型衬砌。如果断层水为封闭的地下水无水源补给,则可对排水管进行封闭。

4.2 试验方案

高位排水是细管出水,其排水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研究不同水头高度、排水管数量和注浆圈范围内岩体渗流规律、掌子面稳定性、排水管排水量相互关系,得到最佳排水方案,从而对实际工程起到一定指导作用。根据现场工程实践将水头高度设为200、150、100 m,然后根据不同排水管数量细化工况,具体分类见表4。

表4 工况分类表Table 4 Classification of working conditions

沿隧道纵向分为3层:前、后层为正常围岩(Ⅴ级),中间高水压断层破碎带(Ⅵ级围岩),具体力学参数见表5,围岩及支护渗透系数见表6。

表5 围岩及支护物理力学参数表Table 5 Physio-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surrounding rock and support

表6 围岩渗透系数表(单位:m/s)Table 6 Coefficients of permeability for surrounding rock (unit: m/s)

隧道采用圆形断面,直径为13 m,隧道净空半径为6.12 m,喷射混凝土厚为0.30 m。计算时取隧道轴线方向为Y轴,水平面内垂直隧道轴线方向为X轴,竖直向上为 Z轴。计算范围:-50 m≤X≤-50 m、0 m≤Y≤27 m、-40 m≤Y≤60 m,Z方向零平面选在隧道中心位置。纵向地层分布分别为:Ⅴ级围岩范围:0 m≤Y≤12 m、24 m≤Y≤27 m;断层带围岩范围:12 m≤Y≤24 m。有限差分模型如图4所示。排水管分别设置3、5、7、9根,具体位置如图5所示。

图4 三维计算模型Fig.4 Three-dimensional computational model

图5 各工况排水管位置设置图Fig.5 Positions of drain pipes for case study

5 计算结果分析

5.1 打设排水管对地层水影响规律

排水管功能类似,限于篇幅,仅列出200 m埋深条件下打设3根排水管时掌子面附近围岩孔隙水压力情况,如图6所示。

图6 掌子面穿越断层孔隙水压力分布图Fig.6 Contours of pore pressure for face crossing fault

隧道开挖面作为一个自由透水面,地层水得到释放,孔隙水压力在隧道开挖面周围产生低水压区域;从图6(a)看出,在隧道掌子面后方会产生一个高水压聚集区。

由于隧道的泄水功能,断层水压也产生较大的下降,从图6(b)看出,在掌子面上方打设泄水管,泄水管末端深入到断层带3 m。在泄水管的尾部可以看到明显的水压下降,类似于“泄水漏斗”,随着时间推移,泄水管末端产生的低水压区域逐渐增大;泄水管穿越了掌子面后方的高水压区,将高水压区分割开来,高水压渐渐向掌子面拱顶和仰拱部位移动。当挖到靠近断层3 m时,断层水已经完全被泄光,产生泄水漏斗。

5.2 排水管对注浆圈范围内岩体渗流影响

注浆圈厚度为3 m,水头200 m情况下,掌子面距离断层9 m时隧道洞周外3 m围岩表层的不同排水管数量引起孔隙水压力值分布,如图7所示。

图7 洞周3 m外围岩孔隙水压力云图Fig.7 Nephograms of pore pressure for surrounding rock beyond 3 meters around the tunnel

从图中看出,每根排水管附近都会产生一片低水压区域,消除了局部高水压现象,但不同位置的排水管产生的降水效果却不同,因此,研究确定最优排水管分布方案十分必要。对于图7(a)、7(b)中,排水管之间都夹带一个很大的高水压区,这两种排水管分布不符合 “均匀降水”要求。图 7(a)排水管集中在拱腰以上,图7(b)较图7(a)增设了两个拱脚的排水管。而拱顶两两排水管之间会夹带一个较高的水压区域,拱脚排水管之间的高水压区非常小,排水效果比较明显。因此,拱顶排水管布置较疏,拱顶的排水效果有限。

对于图 7(c),加密了拱顶排水管,拱顶附近两两排水管之间的高水压区域较图7(b)明显减小,此时各排水管产生的低水压区范围比较均匀,从图中角度看,基本呈一条直线;图7(d)较图7(c)加密了拱脚部位的排水管,综合来看,拱脚部位低水压区增大,而拱顶部位水压没有发生改变。从图7(c)看,低水压区呈C型分布,因此,最符合“均匀降水”效果。

综上所述,在实际施工中,若要对掌子面后上方均匀降水,应使拱顶附近排水管密度大于拱脚附近密度,7根排水管方案时,产生的降水效果较为理想。

5.3 排水管数量和掌子面稳定性关系

位移可以作为掌子面稳定性的判据之一,虽然高位排水直接目的并不是稳定掌子面围岩,但在打设排水管之后,减小了掌子面上方周围的水压值,降低了掌子面孔隙水压力,较好地促进了掌子面稳定性。

表7为不同水位高度、不同数量排水管时掌子面距离断层9 m,掌子面最大位移表。图8为不同工况掌子面最大位移与排水管根数关系曲线。

表7 不同工况掌子面最大挤出变形表Table 7 Maximum extrusion of face for cases study

图8 掌子面挤出变形与排水管数量关系图Fig.8 Relationships between extrusion of face and number of drain pipe

从图8看出,排水管对掌子面挤出变形影响规律基本一致,随着排水管数量增多,掌子面位移量呈下降趋势。3根和5根排水管时掌子面变形几乎没有变化,对掌子面位移的影响不大,位移减小量在2%左右;在5根和7根排水管之间,曲线斜率明显增大,位移减小量在20%左右;7根和9根排水管对掌子面位移的影响差别又减小,位移减小量在10%左右。因此,不同的水头高度,5根和7根排水管都是对掌子面位移影响的一个临界值。

5.4 排水管数量和排水量关系

通过对排水管排水量的监测,可对实际施工进行一定的预示和指导作用,图9为9根排水管布置及其编号。

图9 排水管分布图Fig.9 Position of drain pipes

不同水头高度下,各管排水量数据列于表8。

表8 不同水头高度9根排水管分别排水量(单位:m3/d)Table 8 Discharge of nine drain pipes for different head heights (unit: m3/d)

从表8可以看出,拱顶排水管的排水量最大,越靠近拱脚的位置排水能力越差,拱脚的位置排水能力最小。对于200 m水头,拱脚排水量是拱顶排水量的 67.302%;150 m水头,拱脚是拱顶的59.384%;100 m水头,拱脚是拱顶的51.040%。因此,水压越大,拱顶和拱脚排水管水量差距越大。

图10为9根排水管不同水头高度排水量曲线。

图10 不同水头高度9根排水管工况各管排水量对比图Fig.10 Contrast figure of each water discharge of nine drain pipes conditions for different head heights

从图10可以看出,3种不同水头高度,排水管排水量曲线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从拱顶到拱脚都呈一个下降趋势。

因掌子面拱顶处排水管排水量较拱脚处结果大,故实际施工中为了更快达到降水效果,应先对拱顶部位打设排水管,后对拱脚部位打设排水管。

表9为不同水头高度、不同排水管工况下总排水量统计表。

表9 不同水头高度、不同排水管数总排水量表Table 9 Relationships between total controlled water discharge, water level and the number of drain pipes

从表9可以看出,随着排水管增多,隧道排水量也逐渐增大,但水量增大的速率并不相同。随着排水管数的增大,排水量增长速率逐渐降低:200 m水头情况下,5根排水管比3根排水管排水量增大了50.38%,7根排水管比5根增大了20.43%,9根排水管只比7根排水管增大了3.29%。因此,排水管由3根增加到7根的过程中,排水效果明显,但由7根增多到9根时,排水效果增加不明显。150 m水头和100 m水头下得到规律类似。

不同水头高度下排水管数与总排水量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 不同水头高度、不同排水管数总排水量图Fig.11 Relationships between total water discharge controlled, water level and number of drain pipe

从图看出,不同水头情况下,不同排水管总排水能力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当排水管达到7根之后,曲线逐渐趋于一水平直线。此时虽然排水管越多,排水能力越大,但并不意味着排水管越多越好。当水管数达到一定数量后,总排水量就趋于一个定值。

6 结 论

(1)大相岭隧道K61+091水压最高处进行水位测试,可达到1.98 MPa,表明高水压问题主要集中在开挖期间稳定性。

(2)在实际施工时,应对掌子面上方进行高位均匀降水,应使拱顶附近排水管的密度要大于拱脚附近的密度。

(3)不同位置的排水管排水量不同,拱顶排水管的排水量最大,越靠近拱脚的位置排水能力越差,拱脚的位置排水能力最小。不同水头高度,排水管排水量曲线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从拱顶到拱脚都呈一个下降趋势。

(4)由于掌子面拱顶处排水管排水量较拱脚处排水量大,因此,实际施工中为了更快达到均匀降水效果,应先对拱顶部位打设排水管,后对拱脚部位打设排水管。

(5)200 m水头的情况下,5根比3根排水管排水量增大了50.38%,7根比5根增大了20.43%,9根只比7根排水管增大了3.29%。从现场施工实践出发,认为排水管达到7根排水管方案时,会产生较为理想的均匀降水效果。

(6)随着排水管数量增长,掌子面挤出位移量呈下降趋势。3根和5根排水管时,掌子面位移几乎没有变化,位移减小量在 2%左右;在 5根和 7根排水管之间,曲线斜率明显增大,位移减小量为20%左右;7根和9根排水管对掌子面位移的影响差别减小,在10%左右。因此,5根和7根排水管都是掌子面变形影响一个临界值,建议采用7根排水管作为设计参数。

[1]孙钧. 海底隧道工程设计施工若干关键技术的商榷[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 25(8): 1513-1521.SUN Jun. Discussion on some key technical issues f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undersea tunnels[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6,25(8): 1513-1521.

[2]张志强, 何本国, 何川. 水底隧道饱水地层衬砌作用荷载研究[J]. 岩土力学. 2010, 31(8): 2465-2470.ZHANG Zhi-qiang, HE Ben-guo, HE Chuan. Study of load of lining under condition of saturated stratum for underwater tunnels[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010,31(8): 2465-2470.

[3]王梦恕, 皇甫明. 海底隧道修建中的关键问题[J].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5, 22(4): 1-4.WANG Meng-shu, HUANGPU Ming. Key problems on subsea tunnel construction [J].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2005, 22(4): 1-4.

[4]李廷春, 李术才, 陈卫忠, 等. 厦门海底隧道的流固耦合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04, 26(3): 397-401.LI Ting-chun, LI Shu-cai, CHEN Wei-zhong, et al.Coupled fluid-mechanical analysis of Xiamen subsea tunnel[J]. Chinese Jou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04, 26(3): 397-401.

[5]王秀英, 谭忠盛, 王梦恕, 等. 山岭隧道堵水限排围岩力学特性分析[J]. 岩土力学. 2008, 29(1): 75-80.WANG Xiu-ying, TAN Zhong-sheng, WANG Meng-shu,et al. Analysis of mechanical character of surrounding rock with controlled drainage in mountain tunnels[J].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008, 29(1): 75-80.

[6]张志强, 关宝树, 仇文革, 等. 圆梁山隧道在高水位条件下支护结构体系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23(5): 763-769.ZHANG Zhi-qiang, GUAN Bao-shu, QIU Wen-ge, et al.Research on supporting sreucture system of Yuanliangshan railway tunnel under high water head[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4,23(5): 763-769.

[7]吉小明. 孔隙裂隙岩体中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分析[D].武汉: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所, 2002.

[8]孙闯, 林增华, 王晨. 高水压越江隧道联接通道渗流应力耦合分析[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1, 28(11): 57-61.SUN Chuang, LIN Zeng-hua, WANG Chen. Coupled seepage-stress in the connection aisle of cross-river tunnel under high water pressure [J]. Journal of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2011, 28(11): 57-61.

[9]NAM S W, BOBET A. Liner stresses in deep tunnels below the water table[J].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2006, 21: 626-635.

[10]LUO Zu-jiang, ZHANG Ying-ying, WU Yong-xia.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seepage control for deep foundation pit dewatering [J].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08, 20(5): 596-602.

[11]中国铁道部. TB10003-2005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S].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5.

[12]关宝树. 隧道工程设计要点集[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13]中国交通部. JTG D70-2004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S].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14]Itasca Consulting Group Inc. FLAC3D, (Fast L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a in 3 Dimensions), Version 2.0:User’s Manual[M]. USA: Itasca Consulting Group Inc,1997.

猜你喜欢

排水量水头掌子面
叠片过滤器水头损失变化规律及杂质拦截特征
中低水头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动力特性计算分析研究
板土交界处裂隙发育与化学注浆时间对一维电渗固结的影响
某水电站额定水头探析
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应用技术研究
VB编程在管线排水量计算中的应用
软弱围岩掌子面挤出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隧道开挖对掌子面前方围岩影响范围研究
水头变化幅度大条件下水电工程水轮机组选型研究
TRT6000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