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金山老虎洞阵地考

2012-09-18江苏省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

档案与建设 2012年11期
关键词:紫金山碉堡保卫战

丁 进(江苏省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

紫金山老虎洞阵地考

丁 进(江苏省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

南京保卫战的重要阵地

“老虎洞”这个地名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已经非常陌生了。而在75年前的南京,这个地名意味着枪林弹雨的战场,意味着你死我活的厮杀,为了荣誉而战的南京保卫战近郊的战斗在此打得很激烈。

20 世纪80年代,原国民党将领关于南京保卫战的回忆文章陆续发表,后结集为《南京保卫战》,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回忆中提及老虎洞战斗的有周振强、李西开、彭月翔、刘庸诚、李慕超等原国民党将领的文章,其中刘庸诚的回忆文章《南京抗战纪要》有专节“老虎洞阵地的壮烈拼搏”。作者写道:“紫金山的最高处称为第一峰,次高处称为第二峰。山之东麓突起的小高地,俗称老虎洞。要控制南京城,必须要占领第一、二峰。要夺取第一、二峰,必须要先攻下老虎洞。”关于老虎洞阵地的放弃,时任教导总队副总队长的周振强的文章《教导总队在南京保卫战中》明确表述:“因老虎洞阵地比较突出,在敌人集中陆空火力攻击下,我军伤亡很重;由于增援不易,我决定放弃老虎洞阵地,退守紫金山第二峰的主阵地”。

后来被引用较多的是石怀瑜的回忆文章《血沃钟山,饮恨长江》,发表在《黄埔》杂志1996年第5期。石怀瑜时任教导总队第三旅第五团通信兵连连长。按照他的描述,1937年12月8日晨,守卫紫金山的第五团首先发现敌情,在东南方向宁杭公路上有日军部队正以密集队形向教导总队防区前进,当即命令配属的榴弹炮连瞄准射击,阻滞日军前进。午后日军在飞机、炮火配合下,向教导总队五团三营所在的老虎洞阵地发起猛攻。五团三营居高临下,凭借坚固工事,沉着迎战,将大部分日军消灭在阵前,残敌被迫后撤。12月9日上午,日军发射了大量燃烧弹、穿甲弹、烟幕弹,再次发动冲锋。五团三营冒着硝烟火海顽强抵抗,终于将敌人击退。下午刮起了东南风,日军利用风向的优势,发射了更多的燃烧弹、穿甲弹、烟幕弹,发起第三次攻击,战况更加惨烈。守军营长罗雨丰、连长胡瑛先后殉国,五团三营伤亡惨重。由于老虎洞阵地过于突出,不易增援,入夜后守军奉命放弃,退守紫金山第二峰东侧。

关于老虎洞阵地的两种观点

当年鏖战的紫金山老虎洞究竟在哪里?笔者查阅《首都市郊公路暨分区图》、《首都城市图》和《总理陵园地形全图》以及不同年代的十余份民国南京地图,未见对“老虎洞”地名的标注。老虎洞成为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未解之谜。笔者检索相关文献,发现关于老虎洞阵地的位置现在有两种观点。

观点一,老虎洞阵地在紫金山第二峰东北处山地。根据南京文史爱好者黄明生的多次探访,记者在2009年、2010年先后发表过题为《紫金山老虎洞抗战阵地寻迹,碉堡弹痕累累》和《紫金山老虎洞,被遗忘的血火战场》的报道。报道介绍,黄明生在读了石怀瑜回忆录以后,萌发了寻找老虎洞的想法,在2006年秋季花了一整天时间独自寻找,大致确定了老虎洞的位置。它位于一段宽约数米的山脊上,存留一座有三个射击孔的碉堡,分别朝着东、西、南方向。从外观看,只有朝向西面的射击孔相对完好,朝向东面和南面射击孔的上部防雨檐均遭到炮火的严重损坏,局部已经露出里面的钢筋。附近还有一座建于地下的指挥所,另外人工挖掘的环形战壕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辨。

观点二,老虎洞阵地在紫金山第二峰以东高地。南京炮兵学院费仲兴教授在2011年对紫金山的民国军事设施进行了寻访,发表了调查文章《紫金山的碉堡》。在其文章附表中,编号23为“老虎洞下方碉堡”,编号24为“老虎洞的碉堡”,编号25为“老虎洞上方碉堡”,其中编号24的碉堡备注栏说明为“附近村民说此处叫老虎洞”。这一带由东南向西北延伸的山脊上,依次排列建有三座碉堡,皆为直圆柱形,顶平,直径3米,顶部各有一个15×15厘米的通气孔。每个碉堡分别有两个出入口,其中一个出入口和战壕相连。在编号24的碉堡附近也有一座地下指挥所,侧面有出入口,左上方有一个直径10厘米的通气孔。编号24的碉堡与编号25的碉堡之间有战壕相连,这一大段战壕估计是用炸药在岩石中开辟出来的。

对老虎洞阵地位置的初步判断

笔者自小喜爱登山,紫金山爬过三百多次,从2010年以来开始对紫金山的民国军事设施进行调查,确认紫金山南京保卫战遗址有40处。笔者对上述两处“老虎洞”多次实地勘察,特别是在今年4月15日、7月7日和唐恺、汪骏、王齐等军史爱好者共同寻考,初步判断,老虎洞阵地应为紫金山第二峰以东高地。

原国民党将领回忆文献对老虎洞的描述相一致。关于教导总队防守范围的回忆有所差异,但是关于老虎洞的记录基本相同。如周振强说:“步兵第三旅旅长马威龙率本旅第四、五两团为左翼队,担任紫金山老虎洞左侧到岔路口之线的防守。”李西开这样回忆:“步兵第三旅,担任紫金山第二峰、老虎洞至岔路口一带地区之守备。”可见防守老虎洞的部队是教导总队步兵第三旅,而根据刘庸诚、石怀瑜等人的回忆,可以确定在老虎洞抗击日军的就是第三旅第五团第三营,营长罗雨丰。

根据地理特征可以判断老虎洞阵地的具体位置。刘庸诚在回忆文章《南京抗战纪要》中写道:“紫金山的最高处称为第一峰,次高处称为第二峰。山之东麓突起的小高地,俗称老虎洞。”民国地图《首都市郊公路暨分区图》和《首都城市图》均明确显示紫金山的东麓有突起的小高地,东邻黄马、青马,南面就是五棵松,具体所在方位属于紫金山的东南角,《总理陵园地形全图》还标示出此小高地最高处为219.15米。

日军进犯南京线路可以印证老虎洞阵地所在方位。根据《南京保卫战》附录《南京城郊防御战斗要图(1937年12月9日-13日)》,日本军队第十六师团沿着当时的宁杭公路入侵南京,经由麒麟门、白水桥攻击紫金山,并最终从中山门入城。日军第十六师团师团长中岛今朝吾在1937年12月10日的日记中写道:“第三十三联队主力从紫金山东南角沿着山脊逐步向各山头前进。”第三十三联队隶属于第十六师团第三十旅团,该联队从紫金山东南角沿着山脊进攻,这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老虎洞阵地的所在方位。

笔者推测老虎洞是一个口耳相传的地名。刘庸诚回忆文章称“紫金山的最高处称为第一峰,次高处称为第二峰。山之东麓突起的小高地,俗称老虎洞”,以及费仲兴调查文章记录了“附近村民说此处叫老虎洞”的说法,都说明老虎洞是一个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地名。明初朱元璋时代,紫金山上曾经有过老虎,宋濂在《游钟山记》中就有关于老虎的叙述。后来朱元璋填燕雀湖,同时大兴土木修建孝陵,破坏了老虎生活的环境,最终导致紫金山老虎的消失。紫金山上有多处山洞,现在已经很难证实哪一处山洞曾有老虎栖息。

综上所述,老虎洞阵地应为紫金山第二峰以东高地。2012年3月,“第四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紫金山碉堡作为“民国碉堡群”的组成部分名列其中。笔者在此提出三点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一是在《南京地名大全》出修订版时增补有关条目;二是在南京相关地图中标示老虎洞的准确位置;三是在老虎洞阵地旧址勒石刻铭,记录南京保卫战中老虎洞阵地的激烈战斗,保护文物,同时警示后人。

[1]唐生智,刘斐等:《南京保卫战》,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9月版。

[2]马振犊等编:《南京保卫战》,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7月版。

[3]石怀瑜:《血沃钟山,饮恨长江》,《黄埔》1996年第5期。

[4]费仲兴:《紫金山的碉堡》,《南京钟山文化研究》2011年第3期。

[5]丁进:《紫金山南京保卫战遗址知多少?》,《钟山风雨》2012年第2期。

[6]《南京地名大全》编委会编:《南京地名大全》,南京出版社2012年6月版。

猜你喜欢

紫金山碉堡保卫战
阿尔巴尼亚:人口几百万,碉堡十几万
紫金山院
棘龙形象保卫战
在行走中学习 于实践中建构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紫金山分校“行走课程”研究掠影
那些不可移动的碉堡
老碉堡,该如何走进未来?
层林尽染紫金山
打赢蓝天保卫战
对面的山
地球保卫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