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以海南医学院为例

2012-09-04陈正红

海南医学 2012年20期
关键词:卫生事业学时毕业生

周 虹,陈正红

(海南医学院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1101)

·医学教育·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以海南医学院为例

周 虹,陈正红

(海南医学院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1101)

本文对海南医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现状,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就业促进等方面进行描述性分析,结合实习单位对海南医学院该专业第一届学生的评价资料及对该专业老师、学生的访谈,为进一步完善海南医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提出借鉴。

卫生事业管理;海南医学院;人才培养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属于比较新兴的专业,全国各高校开办大多处于探索阶段,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的培养模式。我国已进入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卫生事业管理的科学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决定》中提出了“重视卫生管理人才培养,造就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职业化管理队伍”的时代要求。卫生管理专业从学位教育的层面为适应我国卫生管理体制改革需要而培养职业化卫生管理人才。因而,加强专业建设,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体现专业特色,满足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当今的主题要旨。

1 我院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为了适应新医改对卫生事业管理职业化人才队伍的需求,迎接海南卫生事业建设的机遇和挑战,依托医药院校加强卫生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海南省教育厅审时度势,于2008年批准海南医学院开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此举对海南省卫生事业的发展、卫生事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直至目前,海南医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已招生五届,在校学生达263人。

1.1 培养目标 根据海南医学院四年制培养方案,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一定的医学和预防医学基础知识,扎实的现代公共管理知识、卫生管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能够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够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和其他公共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而培养目标的确立应该与社会需求相衔接,学生的培养效果需要从社会实践中检验。

我校管理学院团委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收集了40份2008级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实习单位的考评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小结如表1所示。他们在责任心、严谨的作风、主动工作和协调能力方面的分值较高;表达交流能力及创新意识得分优秀率均为77.5%,在业务能力考核内容中最低;专业基础、思考问题、独立的工作能力的优秀率得分相对较低;在现场或实验室工作能力强的得分优秀率为80.0%。这些较低的得分率均反映出该专业学生人际沟通技巧、专业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较大的提高。

表1 40名2008级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实习生考评统计表

1.2 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根据我院2009版《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必修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安排表》,课程设置主要以“管理学+经济学+医学”为主,有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基础医学综合、临床医学概论、卫生事业管理学、社会医学、医院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统计学、卫生政策学、卫生技术评估方法学、医患关系管理、卫生法、应用文写作共14门主干课程。其中,必修课31门,共2 493学时(含自主学习274学时),通识教育版块866学时,专业基础版块1 051学时,专业教育版块576学时。选修课分为三个版块,其中专业限选课14门,共528学时;特色选修版块,共8门,需修满2学分;公共选修版块,共112门,需修满5学分。在通识教育板块,人文类课程只有352学时,占全部的40.65%;在576学时的专业课中,只有47.37%是考试科目,剩余科目均是考查。

1.3 教学方法 根据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866学时的通识教育课程全部为理论课,1 051学时的专业基础课和576学时的专业课中,分别有PBL课71学时和95学时,各占6.76%和16.49%。由此可见,讲授教学与PBL教学时数相差悬殊,且缺少其他实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较单一,容易使学生产生上课的倦怠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师资队伍 自2008年开办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以来,我校不断引进人才,师资力量不断夯实。如表2所示,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共有专业教师43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6名,占37.12%;讲师26名,占60.47%;助教1名,占2.32%。博士9名,占20.93%。硕士29名,占67.44%。40岁以下青年教师24名,40岁以下青年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比例(不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为75%。尽管我校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可以满足基本教学任务,但随着社会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还需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5 就业促进 2012年6月,海南医学院有了第一届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据目前统计,在该专业2008级学生中,有5人考上硕士研究生,全部已找到就业单位。我校的就业促进措施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5.1 就业指导 我校开展大学生在校全过程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为将来就业做准备。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职业生涯设计课程,使他们了解和摸索自己的职业趋向,了解职业人才的需求,从而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设计,明确发展方向,有目的地塑造自身,把握就业的主动权。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属于通识教育版块里面的考查科目,只有17学时,且学生认识不到位,对就业难以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

1.5.2 就业服务 我校的就业服务工作主要包括组织招聘会和宣传就业信息。就业信息发布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直接见面洽谈确实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但是我校组织的招聘会场数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据统计,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只有20余场。同时,在其他的就业技巧服务方面,如在简历制作、个人形象设计、笔试辅导及面试技巧等仍缺乏专门的指导,在国家就业政策方针政策导向的解答上也缺乏实际而系统的指导。以上方面工作上的不足均影响我校对毕业生就业服务的质量。

2 完善我院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属于较新的专业,全国各大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均处于探索阶段,其培养体系有待改进完善。笔者根据实习单位对人才培养效果的反馈意见,结合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四年制培养方案及培养模式的现状,借鉴国内外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对完善我校公共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专业的培养计划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2.1 坚持“强人文、厚基础、突实践、重实用”的人才培养目标 卫生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凸显“强人文、厚基础、突实践、重实用”的育人理念,培养具有更宽厚的自然科学、管理、经济和社会等多学科知识,善思维、懂管理、求创新、素质高,且适应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的卫生管理人才[1]。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而高尚的职业精神需要通过对学生人文品性的熏陶,有助于培养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体的高尚职业精神。需要在培养计划中体现对人文社会知识的重视。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能力,有助于他们日后顺利协调卫生领域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组织协调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卫生行政管理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是以上培养目标的彰显和职业化发展的需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现代卫生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而且要具有符合社会需求的知识结构和技能。需要培养他们解决实际卫生工作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在卫生行政、医疗管理、疾病控制等卫生相关领域胜任行政管理、教学科研工作。

2.2 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要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优化课程体系。

2.2.1 重视专业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 良好的职业规划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有助于学生确立人生奋斗的方向和策略,对个人特点和优势适当评价,塑造自我。在迎接新生时做好专业介绍,使他们充分了解专业前景,设计学业规划。大二开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增加相应的课时,让他们了解职业趋向和职业素质要求,尝试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不断充实,加强职业素养,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2.2.2 增加人文、心理、哲学等社会学科类课程 我校培养方案中人文类课程较少,应以“强人文、厚基础”为导向,构建人文社科类课程群(包括政治理论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信息科学知识、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增进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掌握一定的人际沟通技巧和信息处理能力,为解决“医患矛盾”打下基础,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提高职业能力。

2.2.3 强化专业课程,突出专业特色 整合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改变在原教学计划中52.63%的专业类课程只为考查科目的状况,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为他们在以后的卫生行政、卫生监督、学校以及科研机构等单位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有助于降低该专业毕业生在卫生行政管理职位上的可替代性;打造卫生管理职业化队伍。

2.3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卫生事业管理人才需要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改进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在教学中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发言、勇于接受批评、与他人愉快合作等[2]。因此,应引入或增加以下教学方法,使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2.3.1 加大PBL(Problem-based learning)课程的学时 PBL课是一种基于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其最鲜明的特点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析讨论,锻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PBL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比例,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2.3.2 参与式教学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由学生选择教材的部分章节进行事先阅读、查阅资料、同学之间探讨并组织对准备内容的讲演和讨论,师生共同探讨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教学相长,提高了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参与度,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公开讲演的胆量和口才,有利于提高职业能力。

2.3.3 课程实训 对于一些实践性相对较强的课程,可增加课堂实训,让同学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话剧、小品、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4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校可按学科门类采用“自我培养”和“外面引进”的措施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①积极引进具有高学位、高职称的专业教师,特别是专业领域的学科带头人。②立足本校教师的培养,大力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以及参加国内外访问学者项目、高级研讨班等。③整合资源,聘请外校的教授和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专家为兼职教授。④在科研方面,通过项目驱动和学术吸引力组建学术团队,依托学科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创建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对增加对科研工作的投入,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产出科研成果服务教学和服务社会。

2.5 强化就业促进措施,提高就业率 就业水平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该专业蓬勃生命力的体现,而开展就业促进是提高就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开展切实可行的就业促进,从精英教育时代的“全为”包办与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无为”不办中跳出来,真正回归新医改形势下的“有为”促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

2.5.1 加强就业指导 卫生管理专业就业的去向主要是卫生行政单位、医疗机构和其他卫生事业单位等。在开展就业指导时,可结合行业特点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训练。首先,就业指导工作要及早进行,使学生通过暑期社会实践、调研等充分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寻找契合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裁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根据卫生事业管理行业需求和特点,鼓励他们加强人文素养,提高沟通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增强职业竞争力。其次,是就业促进采取分类管理模式,一是依据就业去向进行分类管理,二是依据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分类管理[3-5]。依据就业去向来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就业去向决定就业路径,就业去向的不同决定了就业路径的不同与就业促进的分类管理。同时,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将考试能力、面试能力的培养纳入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学生就业预备的主动性、积极性。

2.5.2 重视专业实习 实习是大学生接触专业工作、了解社会需求和了解自身的良好机会,也是他们从学校进入社会的桥梁。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实习大多在三级医院行政职能科室或卫生行政部门,让他们对卫生管理专业工作职能和要求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和日后的工作岗位有了初步的预期。为提高对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应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跟踪体系,在实习过程中与实习结束后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实施评价,从实践中检验该专业是否符合培养计划中的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是否达到了培养标准。

2.5.3 拓展就业平台 积极调动各方力量,为学生搭建一个广阔的就业平台,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重要措施。首先,多渠道开拓有形就业市场,一是充分发挥各院系部专业优势,以业务合作单位和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不断拓展就业市场;二是积极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就业市场调查工作,充分发挥历届毕业生及校友的作用,着力巩固和壮大省内外就业市场;其次,要确立就业过程中的“服务主体”,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学校应逐步确立“毕业生、毕业生家长、用人单位”三个服务主体,即把“毕业生能否找到最满意的单位”、“毕业生家长能否得到最满意的(投资)回报”、“用人单位能否招到最满意的学生”作为衡量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服务是否到位的重要评价指标。

毕业生作为就业指导工作服务的第一个主体,也是学校服务的重点对象。在强调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强调实践环节教学的同时,应跟踪行业市场准入需求,把“双证书”要求列入教学计划。同时注重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针对学生的就业技巧方面,主要是毕业生求职就业环节的相关问题,在简历制作、个人形象设计、笔试辅导到面试技巧等问题上,借鉴情境教学、案例分析、团体模拟教学的模式,深入细致、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校、院学生工作干部要针对毕业生在就业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辅导,切实增强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求职的成功率。

就业指导工作的第二个服务主体是毕业生家长。笔者对毕业班的学生开展过问卷调查,其中在“你的择业目标最终确定人选”的选项中,选择“学生本人”的占65%,选择“学生家长”的占”32.2%,选择“朋友、亲属等”的占2.8%。由此可见,在当前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毕业生在择业问题上,相当一部分还是毕业生家长在做主、在择业,如果不做好毕业生家长的思想工作,更新他们的择业观念,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将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和障碍。因此,学校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就应召开毕业生家长会,介绍当前医药卫生行业的经济发展和就业状况,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实际情况,消除家长“怕孩子到外地工作”、“求稳怕变”等思想顾虑,形成了学校引导、家长参与、学生自主择业的模式。

最后,学校应紧紧抓住第三个服务主体,全方位地为企业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组织形式多样的招聘会,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直接见面洽谈提供更多的机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及时组织毕业生参加国家级、区域性和各省市人才市场招聘会,并组织校园招聘活动。在体制的原因和社会对卫生管理人才的认识和需求不够明晰的情况下,对该专业学生在卫生行政部门、卫生事业单位的对口就业需求不足时,开拓他们在医药企业中相关管理岗位的就业市场是现实的需要选择。

3 结论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卫生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日渐提高,因此必须不断进行卫生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目前,海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基本确立,运行状况良好,仍需进一步努力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标准,为社会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和卫生事业管理需要的复合型卫生事业管理人才,服务社会,服务地方。

[1]江 杨,许 苹.中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对比[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18(9):893-894.

[2]沈 慧.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1(5):66-68.

[3]夏保京,何 军,李晓庆,等.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行业环境分析[J].Chinese Hospitals,2011,3(15):16-18.

[4]赵 云,农乐颁.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就业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3[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2010,30(4):255-257.

[5]陈 字,张美丽,张 驰,卫生专业人才培养中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0,15(10):52-53.

R197.322

C

1003—6350(2012)20—128—04

10.3969/j.issn.1003-6350.2012.20.058

2012-09-17)

周 虹(1968-),女,海南省东方市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医院管理、卫生技术评估。

猜你喜欢

卫生事业学时毕业生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新形势下卫生事业单位财管工作的探讨研究
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思考
最“叛逆”的毕业生
浅谈加强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卫生事业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