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高职衔接的意义

2012-09-04李国桢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工业革命高技能中职

李国桢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一、中高职衔接与第三次工业革命

中高职衔接培养的不是娴熟的技术工人,而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策略。这种策略是把培养对象前移,选拔性的培养具有高技能潜质的人才,对正在开展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资本主义列强由于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民族资本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投资各新式产业,扩大再生产;另一方面,又迫切地感到缺乏人才的严重压力。经济结构的变动,使知识界、教育界与新的经济势力在改革教育的问题上结成联盟,相互之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理解和主动精神。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了“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 “电气时代”。如今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展开。这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新材料复合化、纳米化,二是生产制造快速成型,三是生产系统数字化、智能化。得益于关键技术的突破,本次工业革命的生产方式也出现相应的重大转变,既突破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也区别于高成本的个性化定制,生产企业在差异化产品和生产成本之间寻求着有效平衡。产业组织网络化和产业集群虚拟化。第三次工业革命给职业教育提供发展良机。

1.中高职衔接为校企合作提供扎实的基础,适应产业组织网络化,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和市场中,校企合作以网络方式跨越边界与环境的的紧密联系,将成为最经常、最普遍的现象。

2.中高职衔接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将能适应产业边界的多级变化。如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密切关系表现在:高技能人才即可操作又可熟知关键生产环节的各类协作服务,使生产要素的配置成本降到最低;在销售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使最新产品在短时间内行销全球。我们应该看到,今后制造业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中服务价值的比重将超过实体价值的比重,不再是简单的产品销售,还提供与该产品配套的包括信息系统、配套软件、操作程序以及维护服务等在内的一个完整的服务系统。

3.中高职衔接为校企合作提供扎实的基础还包括,适应产业集群虚拟化。网络平台,产业集群的集聚范围、内容和形式会快速变化,传统的地理集群的空间局限正被逐渐突破,并形成网络意义上的集聚,即产业集群发展的虚拟化。这种变化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也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确定了方向。第三次工业革命基本竞争是产业发展差异化竞争。

1.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成为竞争焦点。

2.知识型、技能型员工成为核心竞争资源。

3.设计制造的区域分工转向校企一体化。

优化的中高职衔接、合理的校企合作、明确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突出的体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基本竞争的内涵。

二、中高职衔接的现实意义

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长久发展保证。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产物,它不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阶段,而且是更好连接企业的终身教育的起点。

2011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迫切需要更新观念、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并提出了开展职业教育内部衔接的要求。

中高职衔接实质是在于以终身教育为指导思想,适应当今世界的工业化革命,同时还要适应学生主体发展的需求,这是一种双重任务,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中高职的全面衔接,不仅是发达国家的经验,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依据心理学的观点,人格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职业选择也不同。

对职业院校学生选择职业心理影响因素概括起来有以下两点:

(一)职业认同

职业院校的学生首先要解决职业认同问题。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发现职业世界、树立职业意识,找出职业兴趣之所在。影响学生职业认同的因素有社会影响、同伴影响、个性特质、父母期待等。社会影响中,对高职认可度低;同伴影响中,更多的同学考上大学;个体理想与现实有较大的落差;父母期待,望子成龙。这些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高中毕业参加普通高考落榜后的高职学生中。高考的落榜成了他们人生的一次挫折。应对挫折的模式成为他们心理是否能成长的主要方面。如图1所示:

上述模型表明个体通过认知评价系统对应激源进行解释后形成了两种应对模式,即注重问题和注重情绪。注重问题的应对可以使个体适应环境、心身得到成长;注重情绪的应对模式使个体心身素质下降,在现实中体验不到快乐。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职业认同就要调整个体的认知评价系统,使之积极正性的自我认知,增加必要的心理弹性,促使学生向职业认同。

心理学家黑赛和坎贝尔(1970)认为认同意味着“使之(或认为是)相同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认同是最基本的符号化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动作,它是我们把一个新经验到的内容和过去经验到的内容或一个符号联系在一起,并把这两个东西看作“同样的”,这个“心理动作”会把这两个事物拉得更近更相似。

比如,一位学生在机床操作评比中得到“操作能手”称号,他就把“我”和“能手”结合在一起了。从此“能手”就成了他心中的“我”的特点,成为了他关于自我的一个“心理现实”。他将会用对待“能手”的方法对待他的“自我”,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行为变化。

(二)内在动机的调动

动机有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如果学生的职业活动可以直接满足其需要,认为有兴趣有意义而努力学习,就是内在动机在起作用。内在动机的唤起可以持久地推动其职业活动,为其将来的职业适应和发展奠定有力的基础。这是因为内在动机是指人们根据其自发兴趣进行探索、掌握新信息、新技能、尝试新体验的一种动机。与外在动机驱使从事某种活动时相比,那些受内在动机驱使而从事某种活动时,人们会表现出更强烈的兴趣、兴奋和自信。同时会发挥出更好的水平、有更出色的表现,也表现出更持久的坚持性和独特性的创造,其自尊也得到相应的提升,并且还伴随着更强烈的主观幸福感。

以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们在2011年11月,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量表对120名生物技术三年级学生进行测试,发现:现实型91人、研究型1人、管理型7人、社会型15人、艺术型6人。现实型中的25人来自中职。我们对25人继续进行了能力测试,发现其有着良好的操作能力。经过座谈了解,

25人中的19人有明确职业目标,有明确职业发展方向。这表明,19人在中职阶段就有一个职业定位,在经过高职阶段的技能训练,进一步强化了目标期待,不但对职业认同,而且调动出内部动机。这就是中高职衔接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中高职衔接的必要性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鲁昕部长在2011年度职成教工作会议上指出: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样的体系内,各类教育要科学定位、科学分工和科学布局,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重点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探索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是建立与完善职教体系的需要,更是促进青少年潜能发展的需要,这是因为中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认同时期,人格、性格初步定型。但是兴趣、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处于形成的初期,这个时期便于发现是否具有操作能力倾向的人才。从中职学生中选拔具有培养潜力的人进入高职学习,不但使人才升级,而且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保障。

为此要做到以下四点:

1.打破职业院校学校之间壁垒。打破行政关系,实现业务信息互通。打破课程独立设置,实现内部课程衔接。

2.打破教学单元划分。实现课程衔接的关键和难点分层。

3.打破中职学生需求较低问题。实现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贯通,调动中职学生对成为高技能人才的期待值。

4.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进行兴趣、职业倾向、潜能、职业人格测评,根据学生知觉速度、认知能力、专注力、判断力等不同特质,进行个性化培养。

中高职衔接是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提高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促进我国生产力的提高起着着积极作用,尤其对我国跟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步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中高职衔接主要模式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地根据这一要求,全力推进职教改革,积极尝试“对口单招”、“注册入学”、面向初中毕业生的“五年一贯制”、面向中职和高中毕业生的“3+2分段培养”等多种形式的中高职“衔接”。

高职与中职的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是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高职、拉动中职发展的重要措施。

政府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必须改变现有职教体系。这涉及招生制度、就业制度和各培养模式。招生制度是中高职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直接关联着院校的效益,影响着教育培养模式;就业制度反作用于培养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招生制度的落实,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院校的培养模式受就业制度的指导,受招生制度的制约,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高低。着重解决好招生制度、行业指导和集团化办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适合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招生制度,完善就业制度,推动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形成集团化办学模式。促进中高职有效衔接,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高职院校则应主动承担教育培养模式中的微观层面的探索实践。尤其应主动就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进行研究。重点突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问题。发挥高职院校自身优势。中高职衔接不是中职+高职那样简单的衔接,而是打破原来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教育形式,建立共同培养目标,按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可以考虑建立中高职教育弹性学制:实施目标管理,强化过程监控,允许学生根据个人需要跨专业选课,打破不同层次的界限,实现学分互通,给予学生较大的学习选择权,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兴趣特长。注重职业生涯指导体系的建立:职业生涯知道贯穿整个学年,选聘优秀的教师或专业机构的讲师,进行授课;授课内如多样化,可当企业中同时进行。改变职业院校学生盲目自信和自卑畏怯的矛盾心理,更好地认识自我,顺利就业,早日成才。最后要注重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体系 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协作,共同制定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相关内容,同一标准,证书相互承认。

结语:

职业教育如何为我国产业发展做贡献,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我国经济发展要掌握先机、拔得头筹需要有一支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人去实现,职业教育工作者承担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崛起,与职业教育优劣有着重大的关系。《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文版的第一译者张体伟最近撰文指出,中国要崛起,“第三次工业革命”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改革教育体制是当务之急,培养、激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中国崛起的战略性保障。职业教育工作者绝不能错过这次机会!

[1]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2]刘红伟.中高职衔接问题初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05).

[3]郭扬.中高职协调发展不仅仅是衔接问题[J].江苏教育,2012,(06).

猜你喜欢

工业革命高技能中职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超级智能时代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汽车行业有何意义?
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阳光教育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