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孙犁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2012-08-30温卓妮

青年文学家 2012年13期
关键词:孙犁诗化人物形象

摘要:《铁木前传》可以说是当代尤其是“十七年”文学中具有独异性的佳作。诗化的抒情风格、鲜明丰富的人物形象、复调特征以及多义性和普适性的主题,使得作品能够随着时代的推移风清益增,经久弥香。

关键词:《铁木前传》;孙犁;诗化;人物形象;多义主题;复调特征

作者简介:温卓妮(1987- ),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3-0025-01

《铁木前传》是孙犁继《荷花淀》之后最为人称誉的作品,在问世之时,一度受到了评论家的冷漠和非议。然而随着时代的推移,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经典之作。可以说是当代尤其是“十七年”文学中具有独异性的佳作。

一、诗化的抒情风格

《铁木前传》是一部诗化、散文化的小说。虽然是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大背景,然而读起来却一点也感觉不到严肃与乏味。小说呈现出的是一幅充满乡土气息、生活情趣的农村生活图景,读来如诗如画般优美而淡雅。小说一开始便写到“在人们的童年里,什么事物,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一笔荡开,便把人们带进遥远的童年世界中,奠定了小说诗意的基调。另外,六儿和九儿童年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日子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日子穷苦难耐,但两人在一起捉田鼠、掏家雀的童年生活和相依相靠的真挚情感充满了诗情画意,读来令人流连忘返,为之动容。小说结尾则抒发对童年生活的感慨,抒情性的结尾与开头首尾呼应,使整篇小说形成有机的抒情整体。这样的抒情风格虽然冲淡了生活的苦难和悲哀,但是带给我们的感动却更加深刻,也更加持久。

二、鲜明丰富的人物形象刻画

1、说不尽的圆形人物:小满

《铁木前传》中最有魅力的人物形象,当属小满儿了。作者成功塑造了圆形人物小满儿的形象。圆形人物是福斯特在其著作《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指的是“不能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宛如真人那般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小满儿便是一个这样的复杂人物。她纯真美丽,心灵手巧,然而却又尖酸刻薄,泼辣善妒。聪明伶俐中有着些许叛逆,古灵精怪中透着几分狡黠。她一方面是封建婚姻制度的受害者,拥有着反抗的勇气和热情,充满着想象力和原始生命的热力;但另一方面,她又逃脱不了主流价值观对她“堕落”、“轻浮”行为的批判。而正是这个复杂的圆形人物形象,折射出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承载了无尽的艺术魅力,成就了说不尽的小满儿形象。

2、发展变化中的独立人物性格

《铁木前传》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人物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的。比如铁、木两位老人的友谊最终破裂,与两人的阶级地位和生活水平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六儿和九儿长大后不同的道路选择,也是与他们两人各自的本性、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分不开的。这点无疑体现出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合理性和真实性。马振方先生在他的著作《小说艺术论稿》中指出“人物一旦被创造出来,并且有了真正的性格,就有了自己的独特性:说自己的话,做自己的事,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方式行动。作家不能随意指挥他,摆布他……”。《铁木前传》也正是如此,作家最后并没有强迫小满儿和六儿“走上正路”,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自己的路。

三、多义主题和复调特征

《铁木前传》的主题具有多义性。长期以来,人们对其主题的概括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最开始时的表现阶级分化,两个道路之争,到悲歌友情的失落,渴求人性的复归等。这使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短短几万字的小说竟能蕴含如此丰富的主题?这是因为作家复杂繁芜的内心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这篇小说在主题上的明晰性,出现了与当时政治主流叙事不和谐的音调,文本多义性的根源也在于此。

《铁木前传》讲述了两代人的感情纠葛和不同选择。青年一代的人物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六儿、小满儿、杨卯儿等;另一类则是九儿、四儿、锅灶等。从政治标准来看,前者无疑是消极落后的,而后者则是积极进步的。但不合常理的是,孙犁对前者并无过多的指责批判,反而投入了更多的心血和热情。我们看小满儿和杨卯儿,作者几乎把他们写活了。而对后者,作家虽持肯定态度,但却缺乏讴歌他们的力量,表现起来也略显苍白,尤其是四儿和锅灶,更是面目模糊,难以令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们虽然朴实、勤劳,然而内心却沉重而艰难;相比之下,小满儿、六儿等虽然轻浮放纵,但却自由洒脱,无拘无束,更具生命的热力和童趣。孙犁对落后人物的温和态度,消解了作为主流叙事的明确立场,同时也体现出作家对人性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与赞赏。

如果说青年人的故事体现出人性的复归这一主题,那么老年一代的木匠黎老东和铁匠傅老刚的友情则反映出这篇小说中最具有普适性的主题——悲歌友情的失落。铁、木两位老人的友谊从发展走向破裂,两人虽感惋惜,但也不知道究竟是为了什么。他们不曾知道“同甘”的友情来得要比“共苦”更难,友情在地位和财富面前显得脆弱不堪。友情的变异与失落,悲凉与困惑,是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的怪圈。文学经典可以被各个时代的读者反复阅读,每个时代的读者都会把自己所处时代的审美情趣与文化意识带入阅读的过程当中,“友情”无疑是任何时代的读者都会经历的体验。这便使得《铁木前传》拥有了一种普适价值,一种永远都不会过时的审美价值。

另外,两代人的线索互相交叉,既有联系又彼此独立,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都按照各自的逻辑轨迹进行,这使得小说具有了一种复调特征。复调小说理论是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的,巴赫金指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复调小说的一个特点是“由互不相容的各种独立意识、各具完整价值的多重声音组成”。虽然《铁木前传》不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那样具有明确的对话意识,但是小说中出现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怀疑与分离,形成了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和谐的叙事。作品中充斥着多种声音,这也促成了文本的多义性,使得各个时代的读者都能从中不断发现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孙犁,孙犁文集(第5卷)[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

[2]、马振方,小说艺术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冯健男,孙犁的艺术——《铁木前传》,孙犁专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孙犁诗化人物形象
爱书惜书的孙犁——读《书衣文录全编》有感
新词入诗重在“诗化”
论孙犁作品中的逆向思维
“本”性的诗化建构与文化纠结——阿来《河上柏影》简论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西夏偈颂的诗化——以西夏文《贤智集》为例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孙犁装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