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民工仍未得到正常尊重

2012-08-27

环球时报 2012-08-27
关键词:情人节负面农民工

英国《卫报》8月25日文章,原题:中国农民工应当得到城市居民更多尊重  中国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这天,上海30名农民工意外地受到几名大学生邀请出席晚宴。暑假实习期间,这些学生发现农民工在建筑工地艰辛地工作生活。一时间,学生们的举动成为电视的黄金档消遣话题。

这件事充分说明(中国)社会对农民工的态度。农民工通常来自广袤的内陆地区,占据中国劳动力的半壁江山,中国GDP增长的一半功劳得益于其贡献。他们是不可或缺的人,但也是位于中国社会最边缘的一群人。

至今,农民工仍在继续忍受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歧视,不仅由于户口制度无权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还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排斥和中伤。他们在公共场所被人吆来喝去,还被禁止进入酒店大堂或豪华饭店。然而,这些是怎么被人们接受的呢?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媒体引领了粗制滥造农村移民形象并强化针对其偏见的作用。农民一词一直有负面含义,隐含着无知、缺调少教,或是带着一种优越口吻对那些被动接受统治者恩惠的群体的称呼。农民还是一个永久社会地位,限定了低人一等的教育和文化背景及经济能力。作为被隔离的阶层,无论农民移居到哪里,这种低级地位都会如影随形。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中国媒体开始广泛使用“盲流”一词来形容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描绘出一股非理性的、盲目而失控的劳动力洪流。一直以来,这些负面言论塑造出对农民工的大众视角和情绪。

一名中国出版商曾质疑我写的一段农民谈论政治的话,她说:“农民的理解力不足以去那样分析问题。”还有一名中国记者对我说:“别相信农民的话,会误导你的。”但他们都从来不曾同农村人共事过。

在云南有农民工为讨要工资,和他们的孩子一起举着牌子抗议,“把我父母的血汗钱交出来!”一名博主嘲笑道,“什么样的父母会让自己的孩子来替他们讨钱?”

中国社会态度的转变将需要长久的时间,媒体正在延迟这一转变。农民工需要像其他人一样被当成公民看待,而非偶尔被动地接受点善意和施舍。比起邀请农民工吃一顿中国情人节晚餐,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作者白晓红,易水莟译)

猜你喜欢

情人节负面农民工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2016年情人节色卡
浪漫进行时
情人节省钱有招
走,穿三点过情人节去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