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在高层住宅中拓展交往空间的策略

2012-08-20

山西建筑 2012年31期
关键词:高层住宅邻里住户

张 翼

(1.同济大学,上海 200000; 2.大地建筑事务所(国际)上海分公司,上海 200122)

1 现代高层住宅中交往的缺失

1.1 现状调查

近年来,高层住宅小区中各住户间的相互交往在不断减少,各住户间的相互熟知程度在不断降低,由此造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诸多不便。更有甚者还引发了犯罪,诸如入室盗窃抢劫案件的频发、独居老人在家中死亡很久都未被发现等。另外,交往的缺失、陌生感、孤独还会引起心理和生理的各种疾病,于是抑郁症、自闭症等现代都市病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现代小区,尤其是高层小区的居民,90%的住户都表示现在的邻里关系已经大不如前,老式里弄的居住条件和室外环境虽然远不如现代小区的精致,但邻里间的相互照应和开放度都要胜过现代小区许多倍,一种深深的冷漠感包围着现代小区中的人们。

1.2 原因分析

高层住宅小区与多层新公房和老式里弄的一个根本性区别在于居住单元的交通组织形式不同:前者是垂直空中交通入户,后者是水平地面交通入户。因此前者的接地性要比后者差很多。聚集在空中的住户除了必需的日常活动,诸如:上班、购物、户外运动、外出等,一般很少下楼。由此高层小区的地面活力较多层新公房和老式里弄大幅降低。另外,商品房住户的流动性、社交网络的发达、社会对个人隐私的保护都使传统的密切的邻里交往越来越难以实现。因此有必要对高层小区中交往空间进行分层,来确定不同层级的交往空间所对应的户数、人数和规模,从而创造出适合高层住宅小区的多层次的交往空间环境。

2 有利于引发交往的住宅小区户外空间设计策略探讨

本人在此结合一个实际工程具体阐述一下住宅小区交往空间的设计策略。

这是本人在近年的工作实践中设计的一个高层住宅小区,在该小区的设计中,本人应用以上引发住区交往的理论,对以下三级空间层次即每层楼相邻住户围合的公共空间、每栋楼内户外公共空间、小区内部公共区域进行了可引发交往的空间环境设计。从而大大促进了住区居民间的日常交往,提升了住区环境的归属感、安全性,同时使建筑更绿色生态。

2.1 每层楼相邻住户围合的公共空间可引发交往的空间环境设计

2.1.1 理论依据

每层楼相邻住户围合的公共空间,是每户人家入户的必经之地;活动的行为特点主要表现为步行和驻足停留,提放物件,和户内家人打招呼。这里的人群最熟识、联系最紧密,与相识的人碰面频率最高、与人交往持续的时间最长。此空间的设计应能促进居住者结成最紧密的邻里共同体,方便日常生活的互相照应及安全防范的公共监督。另外此空间宜与户外地面或形成互相的有效监视,以防止在这里发生意外侵害。

2.1.2 设计起源

传统四合院邻里生活模式。

2.1.3 形式

本人将上下两个标准层作为一个组团,下标准层的格局为4住户沿东、西、东南、西南四个方向围合一个半室外内院(见图1),该内院由原入户走廊拉伸扩大形成,该内院北侧为楼电梯间,其余部分均向外敞开,敞开部分用作采光通风和观景眺望;上标准层的格局比下标准层减少中间两户使用功能,空出部分为下标准层的半围合内院作采光通风用,同时上标准层2住户利用中部屋顶及其上空形成另一个半室外内院,该内院同样可以自然采光通风和观景眺望(见图2)。

空中内院北侧立面见图3。

2.1.4 作用

1)加强小范围内相邻住户间生活的密切程度,扩大高层户外活动空间,间接促进邻里交往。

2)绿色生态功能(绿色、通风、微循环)。

3)安全监督功能(空间的半敞开模式,使得户前公共空间始终处于楼内楼外双重视线的监督中(见图4),而不再是安全隐患的死角)。

图1 半室外内院(一)

图2 半室外内院(二)

图3 空中内院北侧立面

图4 空间的半敞开模式

2.2 每栋楼内户外空间可引发交往的空间环境设计

2.2.1 底层架空

底层架空空间的具体范围是指每一栋住宅楼的底层不布置住宅单元功能用房和围护结构,空出来的空间布置绿化和休闲活动场所的公共空间范围。东南亚和我国香港地区因气候炎热有大量的这一手法的应用实例。

本人在该小区的设计中大胆地借鉴了这一做法,将一层楼架空,布置停车位、活动空间、景观绿化。方便本楼居民户外休闲活动、间接促进邻里交往功能,使每栋建筑在雨天仍具备进行室外交往活动的功能(见图5)。

2.2.2 中层架空

其具体范围是指每隔6层~10层专门空出一层(见图6),或者利用避难层除去交通核、消防设备所占面积之外的空间供上层住户进行便民服务,休闲活动、有氧健身,从而间接达到相互交往的公共空间范围。主要包括小型日夜便民服务网点、通道及部分空中绿化等场所空间。

图5 底层架空

图6 中层架空(一)

高层住宅的接地性不佳,造成了居民室外活动的减少,为改善这一问题,在该小区高层住宅中每隔8层~10层,架空一层,设置一些公共空间,在其中设置一些日夜小超市(图7深色体块),提供各种便民物品。再布置一些活动空间,使得住在相对高层的人们可以走下不多的楼层,就能像住在地面层的人们一样在伴随着必要的购物、休闲等活动的同时,与邻居自然的进行交往,从而促进了不同楼层间邻里关系的密切度。

2.3 小区内部公共区域可引发交往的空间环境设计

设置可达性和功能实现性强的中心绿化景观用地。

2.3.1 可达性

现代住区中,中心绿化景观用地的设置已是司空见惯。因为高层住宅为了保证日照时间长度,都有着天然的大栋距,这个距离已完全不是旧式街坊的那种尺度了,有时大的已能建造一个小公园了,本案亦是这种情况。而在布置设计此类中心绿化景观用地的时候有一个问题往往被忽视——绿地的可达性。很多案例中,建成的绿地是不能让人进入的,即没有设置人行步道。这可能是某些设计师不经意间的一次忽略,而造成的后果却无法被忽略。错落有致的景观绿地只能看不能进,最终成为一块“死地”。本案就在设计之初把人行步道考虑进去,绿地建成后就会人来人往、生动活泼(见图8)。愉悦的人际交往就会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自然发生。

图7 中层架空(二)

图8 绿化景观中的人行步道

2.3.2 功能实现性

中心绿地具备了可进入性和可停留性后还具备了引发人在其中交往的必要条件。人可以进入其中交往,也可以不进入其中交往。要使人必须进入其中并产生交往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功能实现性。

本人在设计这些公共空间时将运动健身、嬉戏宠物等现代小区的功能尽量考虑设置于公共景观环境中,如羽毛球场、乒乓球台、篮球场以及散布一些健身器材、设置嬉戏宠物的专门区域。这些充分满足了住区居民运动健身、驯养宠物的实际需要(见图9)。而在此过程中,健身也好、放溜宠物也好,居民们都会就其中的感受议论纷纷、说长道短,交往自然形成。在交往健身经验和驯养宠物体会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互增了解,打开了从漠然相遇到萍水相逢再到心有灵犀有求必应的一扇又一扇大门。人们的心灵不再封闭,顾虑被打消,心锁被冲破,相互之间有了一种自然的默契与信任。于是,孤独感不再,恐惧感消失,人们再也不会问自己“我是不是回到了家里”。因为交往是人体机能健康、人格日趋完善所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图9 公共景观环境中的活动场地

3 结语

在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住宅由平面结构转向空间结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由区域性转向远程性,实体化转向虚拟化。网络通讯的发达、个人空间的膨胀、人们对私密性要求不断提高都促使传统的实体性的交往机会的不断减少。但是传统交往模式所拥有的现实性、真实性是现代模式的远程性、虚拟性所无法取代的。传统的实体交往模式作为人类交往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必然长期存在,并且不断发展进化。本人在平时工作实践中将尽可能的抓住每一次机会,通过一些现代的建筑手段来促进这种非常必要的交往,并且为推进一些已有手段的进一步深入,从而为恢复传统交往在整个现代交往体系中应有的活力而尽到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1] [加]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55-298.

[2] 陈艺然.空中街道与史密森夫妇建筑实践[J].建筑师,2011(4):62-67.

[3] 李琳琳,李 江.新加坡组屋区规划结构的演变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8(2):109-112.

[4] 徐磊青.以环境设计防止犯罪研究与实践30年[J].新建筑,2003(6):4-7.

[5] [丹]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7-96.

猜你喜欢

高层住宅邻里住户
“小邻里”托起“大幸福”——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打造“邻里+”基层治理新样板
一起高层住宅火灾的调查及其启示
超高层住宅的给排水设计研究
顶层住户的无奈——渗漏篇
黑白电视·邻里之情
简单的高招
高层住宅立面设计与细节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住户调查样本轮换工作的通知
高层住宅建筑防雷接地设计探讨
你为邻里理发,我为你倒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