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土木背景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2012-08-15许俊鸽刘德明

关键词:排水工程建筑专业

许俊鸽,刘德明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大土木背景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许俊鸽,刘德明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从学科发展特点出发,讨论了大土木建设背景下如何构筑宽口径的专业理论知识,拓展教学相长的课堂内容,实行多元化的教学,为社会培养适应大土木背景所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理论知识;复合型人才

0 引言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也是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消防工程、工民建、工程管理、楼宇自动化等专业的必修或限选课程.课程内容是全国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执业资格专业考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的专业人才需求剧增,成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就业的主要方向.据不完全统计,我校给水排水的毕业生有一半以上从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管理与科研等工作.因此,对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所以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准确定位教学重点,有机结合实地参观的直观教学,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建筑给水排水体系中主要系统的基本理论、设计原理和方法,初步掌握各系统施工及维护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培养适应大土木背景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1 学科发展迅猛

我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20世纪50年代初由建筑卫生设备工程发展起来的,其内容除了包括建筑内(室内)的给水、排水设备与装置外,还包括建筑外小区(室外)的给水、排水、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利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的兴建,节水减排技术的普及,绿色生态小区、健康住宅等新概念的提出为本学科注入了新的知识点,使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从理论、设计、施工到设备、材料和维护管理,较之于建筑卫生设备工程,在技术上都有长足的进步和提高.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这对高等院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 教学模式改革

2.1 构筑宽口径专业理论知识

从近几年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的反馈信息来看,社会对从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人员的需求呈上升趋势(据住建部统计,2010年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全国排名第四),且要求具备较宽的相关专业知识.

笔者所在的土木工程学院,根据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特点,要求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之前构筑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之前,除学完基础课程之外,需要先修建筑概论、给水排水工程结构、给水排水工程CAD制图、水力学、泵与泵站等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建筑概论、给水排水工程结构、给水排水工程CAD制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建筑构造与其他相关专业的协调关系,掌握建筑识图、制图和建筑防火分区的基本知识,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理论和设计原理奠定基础[1].通过水力学、泵与泵站的学习,为建筑内部和居住小区的给水排水系统、建筑消防系统、建筑热水系统等管道水力计算的理论与方法打下坚实基础.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教学中宜补充有关防排烟、供热、通风、空调、供电和燃气等设备系统的基本知识.

在我校近10年的教学实践中,增设了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选修课,如建筑消防设备工程、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建筑节水技术、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工业通风、建筑电气、燃气输配等,实施效果良好.

2.2 拓展“教”“学”相长的课堂内容

2.2.1 及时更新完善教材内容

现行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第六版)》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虽然吸收了部分院校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和近年来国内外给水排水的一些新技术,但与该学科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相比,教材的部分内容建筑滞后于行业技术的发展[2],如绿色消防技术、雨水利用新技术和新型管材方面.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经常跟不上与之相关的设计规范、规程、标准、措施、手册、图集等,如游泳池和水上乐园给水排水设计的内容未按最新的《游泳池给水排水设计规程》(CJJ122-2008)修改.

任课教师利用业余时间,除了参加省里一年一度的“给排水年会”、“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外,还要经常参加给水排水信息网与土木建筑学会给排水分会等组织的研讨会、专家讲座等.笔者去年参加的“雨洪利用新技术”、“绿色消防技术”等讲座,不仅学习到一些新理念,而且可以跟踪前沿的科技信息知识,及时充实教材内容.

通过典型工程实例介绍,如住宅、商住楼、宾馆等,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建筑思考某部分内容,通过思考逐渐消化抽象的理论,体悟到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对人们生活质量的高低有直接影响,消除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陌生感,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2.2.2 及时增删设计规范标准内容

随着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学术研究迅速发展,与之直接相关的工程设计规范、规程有十多本,如《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建筑中水设计规范》、《游泳池给水排水工程技术规程》、《管道直饮水系统技术规程》、《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等.这些规范规程不断修订改版,专业教师应及时对照修订前后内容,把其中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将改版的最新进展融入课堂教学中[3].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2009版)比2003版加入了不少新技术、新内容,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合理把握增删的尺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用到的内容需要详细介绍,如生活饮用水管道防回流污染措施的使用条件、居住小区给水管道设计流量计算、通气条件下排水立管最大设计排水能力的调整内容、热水供应设计小时耗热量设计参数的修改、叠压供水、太阳能和热泵供应等节能技术原则规定等.《游泳池给水排水设计规程》(CJJ122-2008)比旧版的规程修订了部分内容,如池水循环部分,在授课过程中要及时补充.

随着节水减排技术的普及,教师授课过程中必须把《管道直饮水系统技术规程》、《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等规范标准的部分内容穿插到课堂中,学生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才能熟练掌握,为今后实际工程设计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2.2.3 延展课堂教学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堂教学一般为40~50学时,现场实践教学4学时,不少内容未能接触.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补充增加该学科的新技术、新知识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

我专业近年来坚持课内、课外结合,课内教学注重问题引出、案例讲解.任课教师在认真学习外购课件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情况,编写和应用信息量大、界面丰富、适合自身发展的多媒体课件,解决有限课时传递大量信息的难题.如课堂上讲授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二氧化碳灭火系统、排水立管中水流状态、固定消防炮系统等内容,学生觉得很抽象,利用flash动画演示,学生则会恍然大悟.在研讨会、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收集新产品厂家专业团队开发的动画短片,使学生感受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课外教学将课内教学延伸,构建了建筑给水排水课程网络教学网站并将多媒体课件上传,方便学生查阅课内教学内容[4].网站设置课程作业、模拟试题库等栏目,课程作业有课内各章节习题和课外开放型作业,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练习各章节习题,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开放性作业引导学生提出多种设计或施工方案,技术经济可行条件下优化方案,锻炼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学期末学生可以在线随机抽取模拟试题.心得体会和互动交流栏目提供了在线答疑与交流的平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科研成果栏目传递本学科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

有经验的任课教师经过多年教学积累,编写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习题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供学生课外配套使用,效果甚佳.

3 加强教师梯队建设

目前,大多数青年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博士、硕士,在教学和实践上还不够成熟,难以保证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质量[4].为此,学院延聘资深而有专长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授,协同任课的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实际工程设计,传授多年积累的工程经验,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梯队,并编写了《快速识读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图》作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辅助资料.青年教师在工程实践中不断成长,丰富教学内容,密切关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另外,还聘请有丰富工程实际经验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来校交流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

4 结语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作为水工程与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工程应用类课程,必将随着本学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出现而迅猛发展.在土木工程建设的大背景下,应不断探索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宗旨,培养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1]吴宜珍.建筑给水排水教学与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J].中国水运,2007(6):201-202.

[2]魏钢.浅谈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科技与企业,2011(8):201.

[3]王宏,孙泽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05,23(3):117.

[4]蒋蒙宾.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0,17(7):81-82.

Discussion on Teaching Mode of Building Water Supply and Wastewater in Background of Great Civil Engineer

XU Jun-ge,LIU De-ming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According to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it is discussed that how to construct professional theoretic knowledge.The teaching content enhances bo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e is diversification.So the good foundation to train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in the background of great civil engineer for the society is constructed.

building water supply and wastewater;course teaching mode;theoretic knowledge;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G642.0

A

1007-0834(2012)02-0066-03

10.3969/j.issn.1007-0834.2012.02.021

2012-03-09

许俊鸽(1977—),女,河南许昌人,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排水工程建筑专业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关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施工的思考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