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家蚕选原种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2-08-15赵邦美

四川蚕业 2012年4期
关键词:原种场母种原种

赵邦美

(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四川 成都 610041)

家蚕选原种包括选种和原种,选种包括原原种繁育和母种继代,担负着良种繁育和保持品种种性的双重任务,既要保持优良品种固有特性,又要在数量上满足生产需要,是蚕桑产业良种繁育的基础。鉴于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繁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四川一直把原原种、原种生产作为资源管理。坚持家蚕良种繁育制度,搞好选原种工作,改良、繁育、推广优良品种,保持品种优良生产性能,延长品种使用年限,充分发挥优良品种作用。

1 四川选原种生产发展现状

四川是蚕桑产业大省,蚕茧产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四川于1937年成立蚕种改良场,繁育推广家蚕一代杂交种,1953年成立了3家家蚕选种站,开始选种、原种的生产繁育,全面繁育推广家蚕一代杂交种。选种站成立以后,在生产繁育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供应一代杂交种繁育生产的同时,还不断利用四川丰富的品种资源,在50年代相继开始了自主品种选育和开展科研、生产协作攻关,先后选育出了新蚕品种“川一×华十”、川蚕2号、东34.603×苏12、苏3.秋3×苏4.苏12、781×782.734等多丝量、抗逆性较强的新品种。上世纪80年代选原种单位协作攻关,培育出了“绫3.4×锦5.6”等多丝量新蚕品种,并在生产上广泛推广应用。近年又选育出了锦.苑×绫.州、川山×蜀水等新品种,对四川蚕桑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四川省农业厅直属的阆中、南充、三台、苏稽蚕种场和凉山州蚕种场依法取得了原种生产许可证,从事选原种的繁育生产,年生产能力原原种20万蛾,原种16万张,保存蚕品种种质资源800余个,有自有桑园133.3hm2(2000余亩),有较强的技术力量,为四川家蚕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四川选原种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

1.1 进一步明确了选原种的指导思想

根据四川自然气候特点、农村养蚕实际和现代蚕桑产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研究调整了四川选原种工作的指导思想。当前,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缺乏,养蚕劳动力成本高,迫切需要健康、抗逆性强、可粗放省力化饲养的蚕品种,这是今后一段时期四川蚕品种选育和选原种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一方面要适应省力化、规模化养蚕的需要,对蚕品种抗病性、抗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方面是由于工业发展导致蚕区环境污染,要求有耐氟性强的蚕种,特别是攀西蚕区较为突出;三方面是为适应蚕桑产业综合开发,需培育特殊用途蚕品种。为此,四川省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2012年已将《四川省家蚕品种审定标准》作了修订,茧丝长指标降低了100m,健康性指标要求必须高于对照种,把品种强健性提高到一定的高度。近年来,也加强了原原种繁育过程中对品种强健性的选择,原原种强健性指标有所上升。

1.2 完善了种性保持技术体系

优良蚕品种育成交生产使用后,选原种在繁育过程中,以选种为手段,保持品种原有特性,使其品种延长使用年限,防止品种退化。近年原原种繁育采取了在原有的以单蛾育为基础,建立不同小系;防止错乱、保持品种纯正;正确选择母种继代蛾区;秋种秋繁;保证生产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繁育代数;适合品种特性的繁育环境等一系列选种种性保持技术措施,进一步探索保持品种特性的技术方法。

1.3 探索了选原种省力化技术

从上世纪80年代少回育广泛应用后,在蛾区交配型式等多个生产环节进行了省力化改革。90年代中期母种继代蛾区的交配型式及对交蛾区的设置,一般釆取同母号异蛾交配、异母号异蛾交配或几代同母号后再采取一次异母号异蛾交配,要求互交的两个蛾区发育经过一致,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及茧形、茧色一致或相差极微,选中的母种蛾区个体将区号、个体茧号、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分别填写在茧袋上,并按茧层量轻重划分等级,作为选配依据,好的交配好的;原原种也按茧质等级,按照高交高的原则交配,这种交配方式既会导致品种体质下降,且用工量非常大。目前改进为采取同母号异蛾交配或异母号异蛾交配,只要中选的蛾区及个体,不再限制蛾区及个体的茧质成绩,采取对交蛾区间个体随机交配。原留种个体要写茧袋、装茧袋,费工、费时。按现在的随机交配方式全省统一改为盒装,雄蛾区覆盖保证不混,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近两年又做了秋制秋用原原母种冷藏技术的研究,以减少繁育代数,既节约人力物力,又能保持品种性状稳定,现该技术的研究已基本成熟,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1.4 开展了母种继代长期选择效应及选种计算机智能管理系统的研究

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与西南大学合作,在省南充蚕种场协作试验,开展了家蚕母种继代长期选择效应及家蚕选种计算机智能管理系统的研究。家蚕选种计算机智能管理系统研究已成功,在生产上使用。该系统有蛾区智能选择、各类统计报表的输出、家系图的绘制、数据库建立、智能査询数据备份与恢复及数据传送等功能,使四川选种工作达到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家蚕母种继代长期选择效应研究重点对母种继代蛾区的交配型式进行了研究,采取循环配对交配型式与四川长期以来采取的同亲异蛾交配型式进行了多代继代对比研究,基本表明循环配对交配型式对提高后代生命力,增强品种强健性有十分明显的效果,生产上全面应用。

1.5 建立了生产品种数量储备制度

选原种生产除了本身继代留种外,数量上还要满足生产需要,计划比实际用量增加20%左右,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从母种到一代杂交蚕种必须提前三年制定计划,生产品种及数量要有前瞻性,需要储备一定的品种及数量的原原种、原种,保证蚕产业发展的需要。

2 四川选原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随着国家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锐减,劳动力成本上升,选原种如何适应现代农村形势的发展,选、育出抗逆性、抗病性强的蚕品种,满足农村省力化饲养的需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蚕农收益,以促进四川现代蚕桑产业健康发展。

2.1 种性保持难度增大

近年来,由于茧丝市场波动、农村劳动力紧缺等诸多因素影响,普种需求量的减少,原种的生产量相应下降,选种缩量繁育,选择淘汰深度不够,加之生产的品种数量又多,人才匮乏,技术落实不到位,给品种性状维持带来较大困难,特别是生产数量少的品种难度更大。实际生产量只有生产能力的30%左右,远远没有发挥其生产效能。由于生产量下降,种性保持难,生产中出现了品种健康性、整齐度下降、品种性状变化、孵化不齐等质量问题。

2.2 缺少投入、经费困难

母种继代和原原种繁育,不产生经济效益。2001年四川省财政取消选原种场选原种专项经费后,国家对选原种没有投入,每年每个选原种场有80~100万元的选原种资金缺口,要用其它利润收入来弥补选种经费,但是近年由于物耗和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加上疫病风险,原种生产成本增速较快,过去依靠原种、一代杂交种生产利润维持选种运转已不可能,选种和保种已成为选原种场难以承受的经济包袱,已到举步维艰,无力维持的状况。

2.3 生产量减少,库余损失较大

从原原母种到一代杂交蚕种生产必须提前三年制定计划和组织生产繁育,以保证各级蚕种繁育数量的需要,在选原种繁育计划上要有一定风险数量,原原种和原种繁育要求高,技术操作非常严格。若茧丝市场波动大,会增大原种市场风险,易造成原原种、原种库余损失。

2.4 人员老化,人才匮乏

家蚕选原种是蚕桑生产科技含量最高的环节,从事选原种的技术人员需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但是,近年来,由于老一批技术人员随着年老退休,或职务升迁离开选原种工作岗位,从事选原种工作的技术人员大量减少,加之事业单位控制人员进入和待遇跟不上等因素,各选原种场技术力量已经出现技术人员断层的状况,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下降,人才匮乏。

2.5 区域性繁育量小的品种保存困难

四川气候复杂多样,生产上推广使用蚕品种相对较多,攀西等气候好的蚕区仍使用菁松×皓月等多丝量品种,川南等蚕区使用抗高温品种,给选原种种性保持带来较大的困难。特别是生产使用量极少的蚕品种,原原种繁育规模愈来愈小,如7532蚕品种近年原种需求量在1000张左右,但其品种特性又很适合攀西蚕区特别是宁南等县气候特点,现在只能指定阆中一个选原种场繁育,要有效稳定品种特性十分困难。

3 进一步搞好选原种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3.1 明确指导思想,强化选原种基础地位

选原种是家蚕良种繁育的基础,是生产种子的种子,是蚕丝业基础的基础,属公益性事业。家蚕选原种繁育的原种、原原种和继代母种质量的高低,遗传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一代杂交种质量,进而影响农村蚕农、丝厂的生产和经济效益,影响蚕丝业发展,其基础性重要性十分明显。国家对“种子工程”、“良繁体系建设”十分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关于“国家扶持畜禽品种的选育和优良品种的推广使用,支持企业、院校、科研机构和推广单位开展联合育种,建立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四川省蚕种管理条例》关于“加强原蚕种繁育体系的建设,确保推广品种的优良特性”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明确了家蚕选原种的重要性和基础地位及公益性性质。

3.1.2 进一步明确选原种工作思路

四川确立生产优质蚕茧的定位,蚕品种遗传质量要首先得到保证。桑蚕原原种繁育与母种继代、原种繁育及保障全省原种供应,搞好良种推广,是选原种场不可推卸的公益性职责。各选原种场必须明确选原种工作和蚕种繁育的质量是选原种场的立场之本,搞好选原种工作及蚕种生产,才能促进蚕种场的发展。

各选原种场必须加强对选原种工作的领导,强化质量意识,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明确责任、建章建制,把业务场长作为选原种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建立奖励和约束机制,避免过甚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对基础工作的投入。同时,搞好售后服务工作,以保证我省原种遗传质量和一代杂交种繁育的质量,确保大面积用种质量,保障蚕农增收。

3.2 加大财政投入,建议设立家蚕选原种专项经费

积极争取省财政设立家蚕选原种专项经费。主要用于:一是家蚕选种补贴。选种工作包括母种继代、原原种繁育,必须稳定蚕种遗传性状,保护好品种资源,满足蚕种繁育需求,是公益性基础性工作,应全部纳入财政预算。二是原种良种繁育补贴。原种虽然有一定销售收入,但原种属于政府定价的生产资料,长期以来国家定价低于实际成本,应设立良种繁育补贴,以稳定原种生产。三是原种风险调剂。一代杂交蚕种需求受国际茧丝市场影响,波动较大。原原种、原种须提前2-3年制定计划和组织生产,应设立原种风险调剂专项,建立蚕种良繁财政保障机制,繁育确保四川蚕桑产业持续发展。

3.3 充分发挥选原种场的优势

四川现有的5个选原种场有4个是省直属蚕种场,建场历史悠久,技术力量雄厚,桑园、蚕房等设施设备齐全,蚕品种遗传资源丰富。从蚕桑种质资源保存蚕品种选育到母种、原原种、原种、杂交种繁育,均具有比较完整的生产研发体系,应充分发挥选原种场的作用,建设家蚕新品种研发创新基地。结合农业部 (南充蚕种场)蚕品种改良分中心建设项目和农业部重点桑蚕原种场 (阆中)建设项目,加快完善硬件设施、引进种质资源,加强技术培训,整合资源优势,提升蚕桑品种研发创新能力。将桑蚕新品种研发创新基地建设成为种质资源的保护基地、新品种的培育和示范基地、蚕桑推广品种的改良基地。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不断优化更新蚕桑品种结构和布局。

3.4 强化选原种管理

3.4.1 牢固树立保持种性、确保蚕品种遗传质量的观念,严格执行四川省地方标准《桑蚕原原种繁育与母种继代选择技术规程》,实施规范化操作。省蚕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选原种生产场的监管,定期不定期进行选原种繁育过程中的质量监管抽查。在蚕期中按《标准》抽样检查生产品种的淘汰情况、记载情况,检查母种继代蛾区选择情况。严格执行各期淘汰标准,即催青卵圈数为收蚁蛾区数的1.5~3倍,多余卵圈在催青期淘汰。饲收蚁蛾区数比饲育蛾区数增加10%~20%,增加的蛾区在三眠前淘汰。蛾区选择重于个体选择。按品种 (品系)计算,选制原原种和母种的蛾区数之和,不超过饲育蛾区数的60%;选制母种的蛾区数不超过饲育蛾区数的25%。

3.4.2 调整生产品种布局,尽量减少每个场的繁育品种数量,增加饲育量,增加选择范围。对目前生产使用的6对品种作调整,数量少的集中在一个场繁育,合理布局,尽量减少每个场的繁育品种数量。建议阆中场繁育871×872、洞庭×碧波、781×7532;三台场繁育871×872、夏芳×秋白,南充场繁育871×872、洞庭×碧波、菁松×皓月。

3.4.3 组织原种场对现行主要使用品种进行一次全面整理,通过系统比较、杂交试验、区域化试验等方法,选优去劣,定期开展蚕品种遗传质量检测,每对品种3-5年检测一次,通过比较测定,对选出优良系统扩大繁育。

3.5 加强技术措施惯彻落实

3.5.1 扩大母种繁育数量。为了保持品种性状,对繁育数量少的品种,按照上级蚕种可以制下级蚕种的原则,母种直接制原种,这样可大大增加母种饲育区数,特别是繁育数量少的品种,能保证精选深度,扩大母种饲养数量,实行单蛾育,选择留种后的蛾区直接制原种。一个品种继代饲养数量至少应达到60-80蛾以上。

3.5.2 原原母种饲养环境在自然环境中饲养,桑叶不作选择,在自然环境中选择优良蛾区继代,保持种性和抗性。但原种的繁育必须使用优质桑叶,创造比较好的环境,保证产卵量和卵质充实,以利于一代杂交种的繁育。

3.5.3 建立系统储备制度。每个品种储备1-2个系统,一旦生产上系统出现问题,可以用储备的优良系统代替有问题的系统,生产上使用系统出现变异,不能再使用,必须及时淘汰。

3.5.4 继续实行秋种秋繁、混合收蚁保种,长期冷藏技术可用于秋用品种的继代,对性状保持有积极作用。

3.5.5 加强产、学、研联合和省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保持种性的措施,将科技前沿研究成果用于生产。对于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要作进一步研究探讨,总结经验,提高原种质量。

3.6 进一步搞好种性鉴定

一个品种在世代交替的繁育过程中,遗传性状的保持也是相对的,在母种选择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品种性状的保持,还要定期监测其杂交组配能力和杂种强势的变化。如何考査、监测品种稳定性选择效果是值得长期研究的问题。可从各原原种繁育单位抽取同一品种的原原种统一逐级制成杂交种,作杂交鉴定来监测,以指导原原母种继代蛾区的选择和考査选原种生产单位种性保持的效果。

3.7 强化选原种人才培养

选种是基础性、长期性、延续性的脑力劳动性工作,建设和稳定从事选原种工作的技术和职工队伍对搞好选原种工作十分关键。从事选种的技术人员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扎根蚕室的实干精神,建议在政策原则范围内,拟通过公开招聘、定向培养等措施,选调和培养一批有事业心的科技人员到选原种工作岗位,切实加强选原种技术队伍的建设,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搞好内部职工人员流动机制和竞争机制,在职称待遇等方面要给予优先考虑,让他们安心从事选原种工作,稳定选原种人才队伍。

猜你喜欢

原种场母种原种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7532B”母种不同系统性状比较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黑木耳菌种母种复壮培养基的筛选
贺家山原种场深两优867再生稻示范总结
绿壳蛋鸡种群禽白血病净化技术研究
不同保育单位“781”“7532”母种性状比较分析
全方位管理 提高原种整体质量
羊肚菌菌种比较试验
龙岩市地方优良种禽原种场禽白血病p27抗原检测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