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图书馆读者教育模式的架构分析

2012-08-15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入馆检索文献

郑 琳

(怀化学院图书馆,湖南怀化418008)

大学图书馆读者教育模式的架构分析

郑 琳

(怀化学院图书馆,湖南怀化418008)

以怀化学院图书馆为例,对图书馆读者教育模式进行架构,并分析每一层次的特点和作用,以得出合理的架构模式不但有助于读者以最佳方式来利用图书馆,而且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读者信息素养的结论。

图书馆; 读者教育; 模式; 架构; 分析

Abstract: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the Library of Huaihua University,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reader education mode in university library,referring to the characters and functions of each level.The reasonable structure will surely help readers use library efficiently,but also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ir information literacy.

Key words:library; reader education; mode; structure; analysis

读者教育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日益普及,文献资源数字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阅读环境、阅读方式以及阅读价值取向的改变,读者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充实和扩展中,其目的在帮助读者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的现实意义基础上向着培养和提高读者信息素养的长远目标递进。

一、新生入馆教育

现在,几乎所有大学图书馆都会采取视频、讲座等形式为新入校的学生进行入馆教育,很多学校还将此纳入了新生入学教育中。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新生入馆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让新同学对本校图书馆的基本概况有个初步了解,内容可包括:机构设置、馆藏布局、目录体系、检索方式、规章制度以及读者的权利与义务等。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新生入馆教育一般是采用班级授课的方式,教师利用大约两个课时便可以将整个图书馆的概况以及最基础的图书分类知识和目录检索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辅以图书馆现场参观。这种方式的最大优势在于教师与学生可以产生直接互动,其效果反映在当新生正式成为图书馆读者后,马上能够独立进行检索借阅。甚至有的学生一下子便对图书馆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在后来的专业学习之余,仍然坚持对图书馆学的探讨和研究。

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使用,加之大学扩招,传统的新生入馆教育方式被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所取代,教学地点也由教室转移到会议室或报告厅。电化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对新生实施入馆教育,适应了由于扩招带来的新生人数激增的客观形势,极大地节约了时间,也减轻了图书馆教师的工作强度。但实践中也暴露出这种方式的存在着不足。以我馆为例,采用电化教学方式进行入馆教育后,主讲教师感到学生不如以前配合得好,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书库管理员更是不断反映新生入馆后仍然一头雾水,不会检索,不会使用代书牌,需要管理员一个一个地进行解释和纠正。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其中主要原因,一是上课地方大、人数多,相互影响较大;二是后排和两侧的学生看屏幕很吃力,时间一长精力难以集中;三是教师与学生无法产生互动,新生大多对图书馆了解甚少,很多内容听不懂又没法问,自然就没了兴趣。鉴于此,我们立即将新生入馆教育课做了时间上和内容上的调整。时间上控制在一个课时左右,内容上删减了图书分类知识以及目录体系概述,主要强化馆藏布局、检索步骤和规章制度。客观现实告诉我们在当前这种条件下,新生入馆教育仅仅只能作为图书馆入门的导引,接下来需要进一步较深层次的不断教育。

二、知识普及教育

1.图书馆基础知识教育

随着借阅方式由传统的闭架借阅改变为现代的开架借阅,文献检索方式也由传统的手工检索被计算机网络检索所取代,加之客观形势导致新生入馆教育删减了一些相关内容,传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知识教育在读者教育中逐渐呈弱化趋势。可以说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现在的读者对图书馆的了解越来越肤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越来越贫乏,以致严重影响了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其中不乏具有高学历高学位甚至高职称的教师读者,具体表现为,读者通过计算机能很快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书目,可一进书库便傻了眼。在现代大学图书馆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藏书库里,即使按图索骥也非一件易事,不具备一定的图书馆基础知识,就如同盲人摸象一般。因此,传统的图书馆基础知识教育仍然应该是读者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文献分类学、编目学以及目录学。

文献分类,是以文献分类法为工具,根据文献所反映的学科知识内容以及其他显著属性特征,分门别类地、系统地组织与揭示文献的一种方法。经过分类后的馆藏图书的排列,充分体现了学科的系统性和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便于读者按学科系统和知识门类来检索和利用。

文献编目,是以一定的目的和使用对象,按照相应的方法和规则为各类文献编制目录。其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传递文献信息,提供检索并指导阅读。曾经以为开架借阅取代了闭架借阅后,文献编目的作用会逐渐消失,但事实正相反,随着大量数据库的涌现、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增加以及信息载体多样化的呈现,编目工作不仅不再是单纯地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进行文献信息的加工,而且是在一个相对开放的数字环境下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迅速揭示、整理并有效地进行组织,其概念更加广泛,内涵更加丰富。

文献目录学,是为解决揭示与报道文献信息与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的矛盾,研究书目情报产生、发展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目录工作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我国的目录,有一个优良的传统,就是透过对书籍的学科分类来进行“辩章学术,考镜源流”,使读者能即类求书,因书究学。我国目录还有一个特点是多有提要。一般来说,提要评介书的作者与内容,有的还介绍书的整理情形。特别是一些推荐书目,还专门介绍了读书的步骤与方法。这对读者来说,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清朝的学者江藩在《师郑堂集》中说:“目录者,本意定其书之优劣,开后学之先路,使人人知其书可读,则为学易而功且速矣。吾故尝语人曰:‘目录之学,读书入门之学也。’”

由此可见,将这些图书馆学知识传授给读者,不仅是“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掌握文献分类知识,可以在图书馆庞大的藏书体系中,鸟瞰全貌、即类检索、触类旁通;掌握文献编目知识,可以通过不同的检索途径,使检索有更加合理的切入点,并充分享受到文献资源共知、共建、共享;文献目录学实际上是一门更强调致用的科学。在现代社会,信息浩如烟海,如何归类并能方便查阅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正如当代目录学大师,享誉海内外的图书馆学、目录学教育家彭斐章先生所说:“具备起码的目录学知识是每一个科学工作者科学研究基本功的重要内容。”

2.计算机网络信息知识教育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促进了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大学图书馆的读者越来越青睐于网上阅读和查找资料。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信息知识教育也纳入了读者教育内容之中。

图书馆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知识教育不同于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在计算机网络已经十分普及的情况下,图书馆开展这一教育的目的是依托馆藏数字化信息资源这个平台,帮助读者学会网络阅读,可分为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两个部分。知识教育主要是通过介绍馆藏数字化文献资源,帮助读者了解网络数字化信息的生产、组织、提供方式及服务范围;技能教育是通过具体的检索工具,特别是一些检索技巧帮助读者学会如何使用这些资源。我馆多年来一直坚持每周举办“数字化文献资源利用”的讲座,只要是听过讲座的读者都表示收获很大。平日里也不时有教师读者通过电话或直接来馆寻求帮助,而很多时候只不过是一些类似于下载浏览器的小问题。因此,不要以为在计算机已经十分普及的情况下,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对于检索使用网络信息资源就是手到擒来的事。而这种教育的更深层意义在于帮助读者在作为纸媒阅读延伸的网络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实程度,找到正确的网络阅读途径,获得事倍功半的阅读效果。

3.文化阅读教育

当下大学生阅读水准的下降是不争的事实:网络的多功能优势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需求,传统阅读被迫让位于网络阅读;社会竞争激烈,就业甚至生存压力的增加,各类考试辅导书成为他们阅读的首选,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的浅阅读特征使当今阅读呈现出文化阅读与非文化阅读的差异。“文化阅读与非文化阅读不可能截然分开,但相对来说,文化含量有多寡之分。比如说,为获得某种专业证书而进行的阅读,就不能说是文化阅读,这种阅读带有相对强的实用目的性,主要追求的是掌握某门知识、技能而不是文化。纯粹消磨时光的阅读也不是文化阅读,我所指的文化阅读主要指阅读文化类书籍,其目的在于愉悦性情、陶冶情操、扩大视野、革新观念、提升精神境界与文化修养。”[1]而非文化阅读久而久之,导致的是知识与文化的脱节。因此,笔者认为大学图书馆应将文化阅读教育纳入读者教育范畴。

首先,阅读文化类书籍要学会阅读经典。易中天先生在《我们为何读经典?》一文中对什么是经典以及为什么要读经典有着精辟的解说:“经典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所以我们读书一定要读最好的书,最好的书是什么呢?就是经典!”他还说,“先秦诸子是经典中的经典,精华中的精华,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从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在韩非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在老子那里读到生活辩证法;在庄子那里读到艺术人生观;在荀子那里读到科学进取心——在孔、孟、墨、韩那里,我读到了人生态度,在老子、庄子、荀子那里我读到了人生智慧。”

文化阅读其实就是通过阅读来了解文化,但现实中文化往往又成为我们阅读中的障碍。据了解,当下的大学生中很多人不是不想阅读经典,而是在阅读过程中很多繁体字不认识,很多作品由于时代、地域的遥远和陌生读起来非常吃力……于是,他们更愿意去读那些畅销书。因此,图书馆在进行文化阅读教育过程中需要借助学校相关系部的力量,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有针对性的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帮助读者逐渐扫除这些阅读经典过程中的障碍,不断提升读者的文化阅读能力和水平。

其次,要正确认识畅销书与经典。什么是畅销书?当前图书市场中品种异常丰富,图书销量之间的差距也极为明显。在一定的时间段和空间范围内,有的图书销量只有几千册,有的却能达到几十万册甚至更多,那么后者便成为备受读者喜爱的畅销书。这些之所以能成为畅销书的作品,主要是与现实社会状况存在着直接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时之间往往能成为社会文化的焦点,比如盛行一时的官场小说、各级各类的考试用书等等。虽然其中不乏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如长篇小说《狼图腾》,雄踞排行榜达80个月之久,成为当代畅销书的市场奇迹,但从总体上来看,畅销书与经典还是不能等同。所谓经典是经过了历史淘汰,经得起历史检验,具有长久指导意义的权威性、典范性著作。而畅销书在现阶段主要是通过市场经济催生,榜单和网络为推手的一种商业运作。畅销书有着许多先天性的缺陷,在传播迅速、发达的今天,这些缺陷也会被随之放大,比如在传播知识时,将一些不正确的甚至早已被否定的迷信和伪科学拿来散播;为了引人入胜,不惜胡编乱造,甚至危言耸听,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价值观上的失衡……畅销书虽然是当前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多少畅销书可以传世,成为真正的经典,值得人们深思。

其三,正确认识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现在,人们已不会再纠缠于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哪种方式会占主流,或是谁取代谁的问题,更多的是关注怎样使这两种阅读方式共生共荣。因此,阅读教育应以分析这两种阅读方式优势互补为重点,告知读者如何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网络阅读信息量大,检索方便,特别是对正处于无经济来源阶段的大学生来说,阅读成本低廉是最吸引人的优势所在。但网络上的信息庞杂无序,信息真实度的不确定性是其最大的弊端,造成人们的阅读呈现出一种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的浅阅读特征。而以纸媒为载体的传统阅读不但能给予人们正确的信息来源,更能培养人的理性思考和逻辑性思维能力。

上网查找资料的读者在高校图书馆里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其实是一种阅读的延伸。图书馆应着力推荐那些开发成熟、信息齐全且具有一定权威性的、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化文献资源,如《中国知网》、《读秀中文学术检索》等,从而引导读者选择一条正确的网络阅读途径,获得事倍功半的阅读效果。这种教育活动可以以专题讲座、媒体宣传、读者座谈等多种形式进行。重要的是对不同的读者要有不同的切入点和针对性,才能吸引众多读者自觉参与。

三、文献信息检索课

1984年,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通知》后,全国高等学校陆续开始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支撑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并飞速发展,不但创新了文献载体,也颠覆了传统的检索手段。更为重要的是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素养是人们有效进入信息社会的前提条件,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人类传统文化素质的延续和拓展;在信息社会,谁掌握了信息并使之转变为经济、科技优势,谁就能取得发展的主动权。由此也为我们的文献信息检索课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与前面所述各种知识教育的最大不同,首先,文献信息检索课属专业理论课程,有专门的教材,固定的课时和学分,因此授课教师必须制订系统的教学计划,依据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进行规范化教学。由于该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受众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英语水平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这也是该课程首先在高校开设的原因之一。其次,该课程是一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学习掌握利用检索工具从而获取所需信息的一门方法学课程。该课程贯彻信息素质教育精神,通过学习训练,增强学生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以利于学生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学能力及研究和创新能力。

目前,文献信息检索课在许多高校都列入了教学计划,多为公共选修课程,所属学科为图书馆学情报学,一般为30左右学时,计2个学分。课程的总体内容包括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文献信息检索的原理与步骤、检索性工具书概述、情报检索语言、参考性工具书简介、计算机检索 (网络信息资源及检索系统与检索工具)等。

业界常说,信息素养始于文献信息检索,可见在推进信息素质教育方面文献信息检索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期望着该课程能作为通识教育课在全校开设,通过教学与实践,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地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而且可以充分了解中国图书馆从传统手工管理到自动化网络化管理的演变过程,感受到几代图书馆人的全球文献资源共享的理想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步步变为现实的艰辛历程。

四、结语

显然,图书馆读者教育遵循的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形成了入门→基础→提高的阶梯式架构模式。

新生入馆教育虽然定位于入门级,但在这一层次上受众最多,每年几千名新生都必须在接受了这一教育后才能成为图书馆的正式读者。怎样用最简练的语言配合相关的影像资料,在一个课时左右的时间内将图书馆的概况作出清晰明白的描述,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基础级涵盖了图书馆基础知识教育、计算机网络信息知识教育以及文化阅读教育。它是一种知识普及性教育,其受众也很广泛,既有学生读者也有教师读者,但是采取的教学方式有别于入门级。首先,授课一般采用讲座形式,听凭读者自愿参加,不做硬性要求。其次,授课教师和授课时间不一定是固定的,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有时还会安排一些数据库的运营商通过推介其产品来讲授具体数据库的性能与使用。但笔者认为基础级教育还是应该趋向常态化,这是因为当新读者进入到图书馆后,随之而来的是利用图书馆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疑问急需解决和释疑。同时,当新读者在对图书馆产生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基础级的教育可以及时帮助他们将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激发他们利用图书馆的热情。

文献信息检索课为提高级。但目前,这门课还远远没有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作为公共选修课,很多学生还认识不到这门课的意义所在,选修该课程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拿学分。要想尽快扭转这种状况,除了图书馆自身进一步提高授课水平外,还需要想办法得到学校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

纵观整个架构是一个层次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共同实现着读者教育的现实和长远的目标。在此,还有一点不容忽略,那就是图书馆每天接待大量读者,大量的协助检索、释疑解惑是通过图书馆员以一对一的个别解答方式完成的,这同样是一种教育,一种润物无声的道德教化。在不断地借借还还,不断地解答读者提问的过程中,图书馆人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精神尽显其中。

[1]傅修延.文化阅读与阅读文化 [N].江西日报,2007-03-26.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Reader Education Mode in University Library

ZHENGLin
(Library of 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

G252

A

1671-9743(2012)06-0125-03

2012-04-24

郑 琳 (1954-),女,安徽巢湖人,怀化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从事图书馆学理论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入馆检索文献
阅读推广视角下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研究
河南一高校学生排千米长队进图书馆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高校新生入馆教育工作浅析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高职院校入馆教育研究综述
国际标准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