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

2012-08-15陈秀娟

食药用菌 2012年4期
关键词:福州市菌种食用菌

陈秀娟

(福州市食用菌工作办公室,福州 350004)

福州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部的闽江口,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超过710万人。福州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食用菌生产已成为福州市农村经济,特别是山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产业,是福州市农村五大产业之一。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福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1 福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1.1 优势分析 (S)

(1)自然条件优势。福州地跨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9~20.3℃,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并具有多样性地理和气候类型。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福州市多菌类发展创造了优越的天然条件;当地山区蕴藏着大量未经开发的食用菌种质资源,为开发优珍稀食用菌和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策优势。自200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发展食用菌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连续6年召开生产现场会,并出台了 《关于加快福州市食用菌的行动计划》,以推动产业发展。

(3)技术优势。福州作为省会城市,有着众多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技术实力雄厚,食用菌科研力量占全省的80%以上,并拥有国家食用菌产业体系福州综合试验站、农业部食用菌加工研发分中心、国家食用菌改良中心福建分中心等国家级研发机构。

(4)市场优势。食用菌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增强肌体免疫力的功效,是目前世界上极为推崇的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福州为省会城市,有711万人口,购买力强,其消费指数居全国第6位。

(5)集群优势。全市食用菌鲜品总量从2005—2006产季的16.5万吨发展到2011—2012产季的24.8万吨,年增幅达8.1%;总产值从2005—2006产季的6.28亿元发展到2011—2012产季的10.2亿元,年增幅达10%。全市产值上亿元的县达3个,其中罗源县是全国最大的秀珍菇基地县。珍稀菌类占36%,其中秀珍菇产量占全省的70%、全国的60%。据统计,2008—2011年福州出口食用菌的数量、产值分别以年均25.8%、48%的速度增长,处于快速增长期。2011年福州口岸食用菌出口额达1.1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成为我国最大的食用菌出口口岸。至2011年底,全市有行业协会3个,规模栽培企业160多家,其中产值达500万元以上的有23家,加工企业达20多家,专业合作社36家。全市13家省、市级食用菌龙头企业 (基地)年产值可实现5.6亿元。

(6)品牌优势。全市现有的标准化示范区属国家级3个,省级8个;另有国家地理标志1个,省名牌产品3个,省著名商标5个,省名牌农产品8个,并涌现出 “仙芝楼”、“菇品世家”、“大春”、“旺成”、“西岸”、“东星”等一系列知名品牌。截至2011年底,全市食用菌 “三品”认证企业达12家,产品41个,位列全省第一。

1.2 劣势分析 (W)

(1)没有常设管理机构。省内外各地党委政府普遍成立了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相关机构。如上海市从市到乡均建立了管理机构,形成以市为中心、县为枢纽、乡为基础、户为对象的技术服务网络。省内的古田、政和、宁化等县也设立了正科级管理机构。而福州市至今尚无专门的管理机构。

(2)财政扶持力度不够。食用菌产业创造产值和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很大,但食用菌产业发展基金不但没有纳入市财政预算,而且也没有列入设施农业补助范畴。

(3)工厂化生产用电价格偏高。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用电量大,用电成本约占生产总成本的30%。而福州市尚无统一标准,如在罗源县,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电价为每度0.42~0.69元不等;而在闽侯县,则基本参照工业用电,每度为0.59元,均高于上海、江苏等地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用电价格。

(4)用地审批难及硬化比率偏低。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征用林业用地审批上,发改委和林业部门口径不同,林业部门认为征用林业用地的审批要先由发改委立项,而发改委认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不属于基建项目,无需立项,因此造成食用菌生产征用林业用地审批难。同时,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用地硬化率还不足15%,无法满足工厂化生产的土地硬化需求。

1.3 机遇分析 (O)

(1)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层面来看,与其他农业产业相比,食用菌产业的最大特点是其具特有的循环利用资源的能力。食用菌将农作物秸秆、桑果枝条等农林副产品分解并转化为健康食品——菌物蛋白,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食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食用菌循环生产对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高效农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从消费需求的层面上看,食用菌在国家食物安全体系中承担重任。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扩张,导致耕地资源减少,使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加剧,造成蛋白质的不足。而食用菌不但是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可作为粮食替代品,而且含有活性物质如多糖、多肽等,对肿瘤、艾滋病、糖尿病、心血管等疾病有辅助疗效。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国际食用菌人均消费量正在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3)从社会效益的层面上看,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广大农村地区扶贫帮困的有效途径,它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行业争资源,是现代有机农业、特色农业的典范,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之一。

1.4 挑战分析 (T)

(1)资源瓶颈制约。全市食用菌生产所必需的棉籽壳、玉米芯等原辅材料均要从外省调运。同时,劳动力资源缺乏,势必造成食用菌生产成本上升和福州市食用菌产业的外移。

(2)市场瓶颈制约。福州市南通蔬菜批发市场规定:所有进入该市场的食用菌产品都要收取5%的交易税,甚至包括返售自身没有售完的产品。这就增加了食用菌销售商的市场成本。

(3)菌种管理问题。菌种是特殊的资源,是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菌种的安全生产和监管工作是保障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石。食用菌菌种系通过无性繁殖、继代培养实现菌种扩繁,其中蕴含着种性变异的高风险。目前全国只有4家具有资质的菌种质量检查机构,而福建省至今还没有;同时缺乏菌种种性快速检测技术,这与蓬勃发展的食用菌产业很不协调,菌种行业渴盼风险化解机制。

(4)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渐弱化。随着农村闲散劳动力就业渠道的拓宽,待遇要求不断提高;同时技术创新要求的劳动力培训和高素质劳动力的稀缺,使得食用菌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

2 推进福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政府促动 一是成立相应机构。建议市政府成立市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在市农业局成立食用菌产业管理站,处理食用菌产业的常务工作。二是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设立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基金,把食用菌纳入 “菜篮子”工程建设项目。各县 (市)区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资金配套扶持政策。

2.2 科技推动 充分利用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积极开展技术攻关。针对产业存在的技术瓶颈,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福建省药用菌工程研究中心及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等科技引领作用,建立健全覆盖市、县、乡三级的食用菌良种繁育和供应体系,优化制种和供应模式。力争到2015年全市食用菌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大力推进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培育与建设规模化的秀珍菇菌种、灵芝菌种和蘑菇菌种生产基地。扶持罗源县、闽清县、闽侯县建设标准化优质菌种场。

2.3 服务驱动 一是扶持壮大一批食用菌生产、加工、流通龙头企业,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产业不断升级。二是优化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解决食用菌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相关困难。电力部门对食用菌生产用电按农用电价收取;交通部门对运输食用菌产品的车辆实行绿色放行;工商部门在注册登记时可减免手续并实行最低收费标准;税务部门应减免土地使用税、房屋占用税等;国土资源局应优先审批食用菌企业占地等。三是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等方式扶持各级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全市食用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4 市场拉动 一是积极开展产业文化宣传,大力宣传食用菌产业文化,引导消费,拉动内需,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二是通过举办食用菌科普讲座、烹饪比赛和产业文化宣传周等活动,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挖掘产业潜力,扩大市场份额。三是挖掘文化底蕴,打造知名品牌,加强品牌宣传,发挥品牌效应,提高食用菌产品市场认知度。四是依托福州市南通蔬菜批发市场建设食用菌专业市场,辐射周边地区,覆盖全省乃至台湾的销售网络,加快产品有序流通,大力提高产业化水平。

[1]黄文清,张俊飚.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J].食药用菌,2011,19(3):1-5.

[2]黄文清,张俊飚.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二)[J].食药用菌,2011,19(4):1-4.

[3]陈秀娟,阮海东.加快福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思考 [J].福建农业科技,2010,(2):90-92.

猜你喜欢

福州市菌种食用菌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以生为本 立德树人
——福州市冯宅中心小学简介(二)
以生为本 立德树人
——福州市冯宅中心小学简介(一)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福州市老促会到连江拍摄电教片
以生为本:互动中落实高效讲评——以“2018年福州市质检卷”为例
手外伤感染的菌种构成及耐药性分析
食用菌液体菌种栽培技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