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转变
——从生态主义者到殖民主义者

2012-08-15罗向阳王琼芳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殖民主义

罗向阳 王琼芳

(上饶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0)

一、绪言

想必看过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的读者,大部分会被故事的情节所吸引,所用语言通俗易懂,深受大家喜爱。因为此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中小资产阶级通过辛勤劳动发家致富的愿望,所以此书从出版至今已经出了七百多版,发行量次于圣经,可见其影响力。

《鲁滨逊漂流记》是根据一个名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水手落入荒岛上,并独自在该荒岛上生活了四年的真实故事的基础上虚构改编而来。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不愿过安逸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也不听从父母的劝告,执意离家进行了三航海活动。三次活动经历各不相同,第一次有惊无险,在大船被毁的情况下,乘坐他的小船脱险了。这次的经历没有吓住他,在冒险和对财富的强烈冲动下,鲁滨逊进了第二次出海冒险。这次他被海盗发现并被抓为奴,但很幸运地逃脱了。第三次冒险就带有殖民主义性质,鲁滨逊为了低价购买黑奴回巴西的种植园,主人公就和当地的一些种植园主进行了第三次航行冒险。这次他们的船在海上遭遇了风暴,其他人都在这次海难中遇难了,除了幸运的鲁滨逊。鲁滨逊漂流到一个荒岛上,并在这里独自生活了28年。最后,鲁滨逊是乘坐一艘路过的英国船才回到了国家,并娶妻生子,同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反映了18世纪资本主义在上升时期的社会面貌,鲁滨逊就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人物。多数读者都认为鲁滨逊在那么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依靠聪明才智及勤劳的双手就能战胜现实中的种种困难,顽强生存下去,最后还生活得很好,是一个敢于冒险并富有开拓进取精神的资本主义英雄人物。“鲁滨逊是一个成功的个人奋斗者形象,他的奋斗历程体现出人只要热爱劳动,只要有坚韧的意志,什么样的奇迹都可以创造”。[1]世人很多只看到了其励志的一面,但鲁滨逊也有其殖民主义者的一面。

二、鲁滨逊的转变

对于《鲁滨逊漂流记》有很多评论,多数评论都是从鲁滨逊的性格出发,对冒险家鲁滨逊给予了高度评价。杨仁敬在纪念丹尼尔·笛福诞辰三百周年说过,《鲁滨逊漂流记》成功描述了一个英国资产阶级的正面形象。可见,很多评论家对鲁滨逊的认识也停留在这一阶段。但有少数批评家从另一个角度指出,《鲁滨逊漂流记》也应是生态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

丹尼尔·笛福在书中极力地赞美了人的无限潜力和人的辛勤劳动,并认为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克服困难,并最终获得财富。在大自然面前,鲁滨逊从一个弱者成了一个强者,从中说明了人的生存能力。同时,也反映出资产阶级兴起的年代里,人与自然之间发展的特点。

《鲁滨逊漂流记》反映了18世纪的英国社会的变化和人们的思想。当时的英国正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此时有很多作品反映人类是如何改变自然的[2],《鲁滨逊漂流记》是其中比较成功的一本,比较符合当时英国大多数人的心态。人们对大自然的心态很复杂,既有恐惧、热爱还有贪婪。

(一)鲁滨逊的生态主义。一是害怕畏惧自然。刚到荒岛时,鲁滨逊对自然很不了解,对这个没有人烟的荒岛充满了害怕。由于心中的恐惧,他疯子似的在岛上跑着。那是因为害怕,就像面对死亡一样。岛上的一切似乎也印证着这一点,没有水喝,没有食物,气候炎热,狂风暴雨不断,经常还有野兽出没。这一切对于鲁滨逊来说是多么的可怕,在大自然面前,他是多么的渺小、无助。暴风雨来临时,鲁滨逊就躲在洞穴里呻吟,似乎在企求大自然的怜悯。尽管岛上的一切都让他害怕,但大自然根本就不理会他的遭遇。以至于鲁滨逊形容这个岛时这样说道:这是一个可怕的,没有任何存活希望的荒岛。[3]他把这个岛叫做“绝望之岛”[4]因为他是看不到活下来的希望[5]。他认为自己是个可怜的鲁滨逊。

更糟的是他生病了,在一个无水喝、无食物吃,气候恶劣环境中,生病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鲁滨逊认为是上帝对他的惩罚。他如果在家的话,本可以过上中产阶段的生活,现在几乎就要饿死病死在这个无人的荒岛上。然而,鲁滨逊奇迹般地活回来了。病好后,他一天中有很多时间观察这个岛。“这大地和大海,尽管我天天看到,可到底是什么呢?它们又来自何方?我和其他的一切生灵,野生的和驯养的,人类和野兽,究竟是些什么?又都来自何方”[6]他开始思考以后如何在这个岛上生存,该如何处理他与这块土地的关系。

二是鲁滨逊和自然的和谐共处。经过了一番思考后,鲁滨逊找了一个比较安全的石洞做房子,还做了桌子等。跑到失事的船上找了还幸存的枪支和弹药,日常生活用品,还有一本精神食粮《圣经》。渡过了前段时间的艰苦后,鲁滨逊现在每天就在这荒岛上走走,慢慢地他熟悉了岛上的环境,发现了可食用的东西:小麦、水稻、葡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还学会了收麦种,尝试着种小麦。一开始种植是不成功的,但他不断总结,细心观察,终于成功地种植、收割了小麦。这让他心情很舒畅。了解自然能够适应自然是他来到岛上后梦寐以求的生活,他也不再害怕自然了。有一次在岛上转的时候,见一只受伤的小羊,他给小羊吃的,帮小羊养伤。以至于他想着如果打不到猎物可以吃羊肉。后来,他在海边发现了乌龟和乌龟蛋,还慢慢摸索出一套贮藏葡萄的方法。这样,他的一日三餐就变得丰盛了。他还抓了两只鹦鹉来做伴,经常和昆虫说悄悄话。除了没人和他说话外,他过得很惬意。

经过了一段时间适应后,鲁滨逊融入了大自然,沐浴在自然中,过得轻松、愉快。在荒岛上,鲁滨逊褪去了人类的虚荣和浮躁,回归人自然和纯真的一面。他也认识到人类社会种种险恶的一面,在岛上的生活是多么单纯,而这种简单的生活反过来又更加热爱大自然。

(二)鲁滨逊的殖民主义。鲁滨逊在岛上舒服的日子没过多久,殖民主义的本质就暴露出来了。他的殖民主义行为在他的第二次航海时就显现出来。鲁滨逊在第二次航海时,不幸被抓为奴,但他很幸运地逃了出来,逃跑时有一个黑人奴隶佐立同他一起逃了出来,在路上,他们一起同甘共苦,克服了种种困难,但他最终还是以60西班牙银币把佐立卖了。鲁滨逊第三次航海原动力是他想扩大种植园,由于人手不够,想去非洲买奴隶。在鲁滨逊眼里,黑人是价廉物美的,受到白人的奴役是应该的。

鲁滨逊在这个荒岛上住了些日子,在他适应了岛上的生活后,俨然是岛上的主人。从他以后的一系列行径中表现出来。鲁滨逊有一次搭救了受到船员攻击的船长,船长为表示感激之情,称其为“总督”,鲁滨逊欣然接受,俨然是这个小岛的统治者。并且在搭救船长等人前提出了两个条件,其中一个就是:你们在岛上期间,绝对不可以侵犯我的主权;我发给你们的武器只要我想要回,你们都无条件地交回,对我及我的手下人不能反对。在这个条件中,鲁滨逊提出了对小岛的主权还有管理权。他提出这个条件,明显无理。他也只不过是巧合落难才栖身这个岛上,在他之前,这个小岛上就生活着土著居民。从鲁滨逊宣示主权行为上和当时的英国及西班牙等殖民主义国家一样的,蔑视他国,掠夺他国和他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他能任意杀戮岛上的土著人,他在杀土著人时毫不手软。这行为和英国的殖民地扩张的行为如出一辙。

鲁滨逊的另一殖民行为则是驯化“星期五”。汤林森认为,殖民主义者总是力图排斥“文化他性”,以掌握话语权,从思想上奴役当地原住民。“星期五”是一群野人们要在祭祀中吃掉的抓来的奴隶,鲁滨逊恰好救了他。“星期五”就跟着他,他让“星期五”叫他主人(master)。他把“星期五”叫做“我的人”(my man)。鲁滨逊教“星期五”说英语,并向他灌输基督教观念,其实就是一种排斥“文化他性”的行为,是一种文化侵略。由于“星期五”是食人族,鲁滨逊慢慢地改变了“星期五”食人族的天性。他还给他做衣服穿,在白人的装扮下,殖民地人民看起来和白人一样好看。相反,裸体的人意味着丑陋,不文明的形象。鲁滨逊还教“星期五”如何使用工具,他发现“星期五”学东西很快,具有学习新事物的天赋。鲁滨逊很高兴,继而教他如何制作工具盒面包,“星期五”居然做得和他一样好。虽然如此,但鲁滨逊教会“星期五”的这些技能其出发点并不是为了他好,而是让“星期五”学会后好为他做事。

三、结语

《鲁滨逊漂流记》通过鲁滨逊的例子反映了18世纪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既害怕、依赖、和谐的一面,又有掠夺、贪婪的一面。18世纪的英国社会,对自然,或者说外部世界有一种好奇,同时又有一种征服的欲望。鲁滨逊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来,很好地说明了人们对自然的探索,对大自然的热爱,还有贪婪。

李美华指出,笛福有与自然妥协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反生态的行为。王诺也认为鲁滨逊28年的荒岛生活向读者传达着一个基本的信息和根深蒂固的信念:只有在征服,发行自然的劳作和生产中,才有真正和最高的快乐。因此,鲁滨逊始终没有脱离殖民者的本性。

[1]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郭建中译,译林出版社,1996.

[2]李美华.英国生态文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3][4][5]Daniel Defoe Robinson Crusoe Bantam Books,1981.

[6]王诺.欧美生态批评[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7]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殖民主义
笛福的虚构观念
鲁滨孙之父在欲海漂流
《鲁滨逊漂流记》的艺术特色浅析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解读
语言之轭——笛福与斯威夫特时代的政治、偏见与印刷文化
文豪笛福一辈子在躲债
民族主义、现代性、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
——晚近西方学术语境中的韩朝历史编纂学
史蒂文森小说《金银岛》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