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奥斯卡和露辛达》中奥斯卡的人性异化

2012-08-15姚笑寒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奥斯卡异化澳大利亚

姚笑寒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沈阳 110136)

彼得·凯里是澳大利亚当代文坛颇具影响力的著名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生动地描述了现代生活,在写作手法上融合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怪诞及幽默等因素于一体,作品内容从多方面反映了人与社会的问题。1974年,彼得·凯里发表了短篇小说集《历史上的胖子》,使其跻身成为澳大利亚当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之一。1988年,长篇小说《奥斯卡和露辛达》的发表引起了文学界的强烈反响,获得了当年的布克奖。本文旨在于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结合人性异化论的观点探讨《奥斯卡和露辛达》中奥斯卡成为了宗教与现实异化的产物,奥斯卡成为了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被异化者:宗教的牺牲者和文化的入侵者。

1 《奥斯卡和露辛达》主题

小说《奥斯卡和露辛达》讲述了在19世纪的英国和澳大利亚背景下,一对相爱的青年男女由于现实和性格的原因未能终成眷属的凄美爱情故事。出生在英国德文郡的奥斯卡在狂热信仰宗教的父亲影响下度过了压抑的童年,长大以后去牛津大学学习神学。一次偶然的机会,奥斯卡在同学沃德莱·菲什的引诱下染上了赌博嗜好,自幼受宗教教规严格约束的他因此产生了深深的罪孽感,于是决定将自己流放到原始广袤的澳大利亚去忏悔。奥斯卡在乘船去往澳大利亚的途中邂逅了刚刚继承了丰厚遗产的澳大利亚女孩露辛达,她也迷恋赌博。两个都有赌博嗜好的人相遇之后逐渐相爱。痴情于奥斯卡的露辛达有意将财产赠予他,便与奥斯卡打赌,建造一座玻璃教堂由奥斯卡负责运送给哈西特牧师,并请探险队长杰弗里斯护送其安全抵达目的地,如果奥斯卡能将玻璃教堂顺利送达,他将获得露辛达的全部财产。不料,生性残暴的杰弗里斯在护送途中残杀了土著人,奥斯卡在悲愤中不得不杀掉了杰弗里斯。身心俱疲的奥斯卡受到当地寡妇米里亚姆引诱,与之发生关系后不得不和她结婚。清醒之后的奥斯卡发现自己铸成了大错,于是来到了玻璃教堂忏悔,不幸的是玻璃教堂由于破损而坠入河底,奥斯卡则溺水身亡。露辛达因为打赌失败而失去了所有财产,而与奥斯卡结婚的寡妇米里亚姆则获得了露辛达的全部财产。彼得·凯里通过讲述奥斯卡和露辛达的爱情故事,给读者重建了一个帝国统治下的真实澳大利亚的社会图景,展现了人们在异化力量下生存的彷徨和无助。

2 奥斯卡的人性异化

哲学家们对于异化的概念已形成了共识,即:“异化是指在异己力量的作用下,人类整体或个体丧失了自我和本质,丧失了主体性,丧失了精神自由,丧失了个性,人变成了非人,人格趋于分裂。”[1]人性的异化在文学作品中有诸多表现形式:人的机器化、物化、兽化、甚至奴化等。奥斯卡的人性异化表现在:对于自身而言,其异化为宗教的牺牲者;对于“他者”是个文化的入侵者。

2.1 宗教的牺牲者

奥斯卡的性格导致其悲剧的发生,他的性格被宗教意识形态完全异化:他无法展现自己真实的人性,个人的存在不能靠自身的力量,而成为了自己无法掌控而被迫受外力控制的“机器”。在《奥斯卡和露辛达》中,宗教无形的异化力量桎梏着奥斯卡的思想,他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习惯地接受宗教的制约,丧失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动力。宗教异化是指:“作为人道主义概念的宗教异化,指人们按照神灵意志而非按照自己意志进行的行为,是自己所进行的不是服从自己意志的、属于自己的行为,而是服从神灵意志的、属于神灵的行为。”[2]奥斯卡深刻的宗教思想源自于其特殊的家庭背景,即奥斯卡的父亲西奥菲勒斯是一位狂热的福音派宗教分子,“他是个凭感觉生活的人,狂热地相信他会进天堂,认为天堂之乐胜过任何人间乐事。”[3]奥斯卡自幼就深受其父影响,导致日后异化性格的形成,“他对他父亲的观点从没产生过怀疑。他明白他的灵魂已经被确保安然无恙。”“他们俩读《圣经》时就仿佛在读一份严谨的自然科学家所写的报告。如果《圣经》说畜生有四张脸,或者人有狮子般的牙齿,他们都信以为真。”[4]在这里,宗教的信奉者们盲目笃信《圣经》的一切,完全丧失了人思考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奥斯卡的父亲西奥菲勒斯认为圣诞布丁是“撒旦的果子”,当他发现奥斯卡偷吃布丁就仿佛他中了毒似的,强迫他喝盐水吐出来。奥斯卡从父亲的表现中坚信自己偷吃布丁是罪恶的行为,于是试图进行自我救赎,他听从了上帝的指示:用投石问命的方法选择了圣公会的斯特拉顿牧师作为通往坎坷的拯救之路的向导,在上帝的召唤下离开深爱的父亲,来到了斯特拉顿牧师身边。长大之后的奥斯卡前往牛津大学去读神学,在同学眼中的奥斯卡是个性格怪异的人,“可怜的小要饭”,“怪人博德”。他的同学沃德莱·菲什使奥斯卡第一次了解了赌博这件事,自此他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奥斯卡认为是上帝派来了使者沃德莱·菲什,赌博即是上帝赐予他脱离贫困的机会。然而,内心深处赌博所带来的狂热骚动和不安使他产生了深重的罪孽感,因为赌博完全违背了他笃信的宗教道义,于是他决定将自己流放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去忏悔自己的罪过。

奥斯卡的恋爱观也体现了他的性格被宗教异化的痕迹。宗教强调对于人性的约束,尤其是对情欲的压抑。奥斯卡爱上了露辛达,但却误以为露辛达爱的是哈西特牧师,奥斯卡怯于表达内心炽热的爱情,努力在露辛达面前不露出自己绝望的情绪,可他的内心却非常地痛苦。奥斯卡克制自己的情欲,“欲望是一只虫,一只甲虫,一只蛀虫。”“他试图大口大口地喝着水箱里的清水,用神圣的经书,用对地狱的思考将它淹死。”[3]奥斯卡的性格和恋爱观就是在宗教的约束下形成的,而内心深处的人之本性及活力却消失殆尽。

2.2 文化的入侵者

奥斯卡作为一个宗教牺牲者的同时又是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所描述的“他者”的入侵者。奥斯卡怀着对宗教的虔诚来到了澳大利亚广袤的土地传教,象征着英国文化的入侵。在帝国的文本中,白人开始拓殖之前的澳大利亚是荒无人烟的地域,而澳大利亚的历史也只是大英帝国历史的续篇。正如布莱登所说,“澳大利亚的历史开始于库克船长‘发现’新大陆。澳大利亚历史是大英帝国辉煌历史的一页篇章,是呈献给探险者的礼物。”[4]英国把世界上最遥远的地方夺来来积聚自己的财富以增强国力。在帝国的文本中,殖民地的人民都是被殖民的“他者”:“它指主导性主体以外的一个不熟悉的对立面或否定因素,因为它的存在,主体的权威才得以确定。”[5]彼得·凯里在《奥斯卡和露辛达》中所描绘的澳大利亚,正是十九世纪在帝国主义轰鸣作响的工业机器声中被入侵的原始广袤土地,他揭示了在帝国文本掩盖下的忽隐忽现的“他者”真实的存在,帝国主义通过宗教去树立其在殖民地的权威,奥斯卡所代表的宗教权威在其无意识的状态下成为了帝国主义入侵殖民地的工具。试看当时的澳大利亚,“悉尼是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方。他眼都看斜了。粗旷的风景里,福音派教堂如同在打蜡地板上的一张张报纸,比比皆是。他们游移不定,和地下的东西没有任何的联系。”[3]原始的土地上无处不在地打下了帝国宗教的烙印,而奥斯卡正是传播英国宗教的一员。

当奥斯卡运送玻璃教堂来到土著人居住的村落的时候,将基督教传播给土著人,“年轻人就是在这些宿营地里听说了基督。他们还是第一次听说这种事情。他们被告知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3]这些纳库人看到白人在车上放着箱子,在运送这些箱子的时候小心翼翼,便以为箱子里装的是很神圣的东西,很想知道里面究竟是什么。“你知道他们看见的是什么吗?玻璃。在这以前他们还从没见过玻璃。”“他们发现玻璃很锋利。这是他们注意到的第一点——玻璃能切割,能割破树,能割伤部落人的皮肤。”[3]玻璃的出现给土著人带来了巨大的恐惧,这种恐惧果然应验,接着发生了大规模的枪杀。野心勃勃的邪恶化身杰弗里斯屠杀了大批的土著人,入侵和屠杀勾勒出一幅帝国远征拓殖的画卷。“大英帝国的远征英雄、后成为好望角殖民地总督的哈里·史密斯爵士曾经说过‘向野蛮人开战不能按照既定的规则,必须按照常识行事才行。’这里所谓的常识,其实往往就是对土著居民生活的蔑视、冷漠和暴力。”[5]奥斯卡终于意识到,在这场屠杀中,他是个同谋,是个帮凶。那些被杀戮的黑色尸体、血腥的味道,使他产生了深深的罪恶感,此时的奥斯卡已经被异化成为了帝国入侵殖民地的机器,尽管在屠杀发生时他并没意识到这一点。终于奥斯卡举着被仇恨磨得铮亮的斧子结束了杰弗里斯先生的性命,奥斯卡以这种方式为自己所犯下的罪行祈求得到宽恕。奥斯卡终于意识到,他所笃信的宗教是他所有不幸的根源。

3 结语

文学作品中的异化现象一直是学者们多年来热衷研究的主题,“异化作为人类发展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生存状态,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因为它无处不在,就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6]异化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其研究在文学评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人性异化的角度解析《奥斯卡和露辛达》给读者呈现出一个理解作品的全新视角,也对奥斯卡的悲剧根源有更深刻的认识。奥斯卡的悲剧是其人性严重被异化的结果,个人意志屈从于异化力量,人无法实现个人潜能,无法遵循个人意愿,像机器一样毫无生气地生活。就像马克·吐温在《什么叫做人》所写:“人不过是一架比机床更复杂的机器而已,而且仍然要服从一切机器法则。人的大脑是自动化的,它不能支配自己,它的主人也不能支配它。”[7]彼得·凯里在这部作品中不仅给我们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活的悲剧人物,引发了读者对于人性及人性异化的深刻思考,而且对19世纪殖民统治下的澳大利亚进行了真实的再现,被评论家称为“是彼得献给这个国家的反英两百周年纪念的礼物”[8],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王卫强.《觉醒》小说中的“异化”现象解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93-96.

[2]王海明,孙英.宗教异化论[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0,2(1):25 -28.

[3]彼得·凯里.《奥斯卡和露辛达》[M].曲卫国,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4]彭青龙.“写回”帝国中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5]艾勒克·博默埃.殖民与后殖民文学[M].盛宁,韩敏中,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6]杨明贵.异化、审美及异化背景下的审美拯救[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1(6):178-192.

[7]王诺.外国文学——人学蕴涵的发掘与寻思[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8]彭青龙.写回帝国中心,建构文化身份的彼得·凯里[J].当代外国文学,2005(2):109 -115.

猜你喜欢

奥斯卡异化澳大利亚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少年的你》获得奥斯卡提名
澳大利亚RaeRae五口之家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澳大利亚将严格限制2,4-滴的使用
成龙:奥斯卡来找我,不是我找奥斯卡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在澳大利亚骑行
动物奥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