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一词多义的语义延伸机制

2012-08-15

关键词:多义词多义图式

刘 琼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张家港办学点,江苏 张家港215600)

1.引语

一词多义(polysemy)是指相同的形式有一个以上的意义。该术语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由语义学创始人布雷尔提出。多义词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人们碰到新事物、新观念或新经验时,会不自觉地运用语言经济性原则,从已有的词汇中借用描述同样形状或同样功能的词汇来做临时替代。如果这种替代得到了其他语言使用者的认可,那么这一用法就成为该词汇的一个新的义项。一词多义现象随之产生。一词多义现象存在于任何语言中,正像 Lyons(1995:72)所说:“没有,也从来没有一种语言中每个单词有且仅有一个意思。”Britton(1978:7)统计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随意挑选的英语单词中,超过44%的单词有不止一个意思。

2.传统语义学理论对一词多义解释的不足

一词多义是英语中普遍存在又重要的语言现象,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例如,被后人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鼻祖的F.De.Saussure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符号由 “能指”(Signifiant)和“所指”(Signifier)两部分组成。 他认为二者之间是任意的,无法论证的。Saussure注意到词形与其本义之间的任意组件,但未能为词以不同但又紧密相关的多义词的意义提供一个清楚和令人信服的解释。

英国语言学家、语义学奠基人之一Stephen Ullmann从意义变化的角度来考察隐喻。他把隐喻看作是语言词汇意义变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并从心理学角度,用相似性联想的理论来解释隐喻产生的基础。语义成分分析法是结构语言学家提出的一种语义分析方法,他们认为一个单词的意义是由更小的意义要素组成的。成分分析法能够清晰地揭示语言要素之间的关系。

Katz和Fordor(1963)提出的,曾被广泛使用并对语义学发展方向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语义成分分析法,为词义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成分分析法是指一种可以公式化或者精确化的词素间语义关系的分析方法。成分分析法使人们对词与词之间意义上的异同、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语义关系(如同义、反义、上下义等)一目了然。但成分分析不能对语言中所有词的所有词义进行成分分析。对含义抽象的词(例如氛围)进行成分分析就非常困难。而且语言中有的词义似乎是一个整体,所以难以区分出独立的构成成分。

由此可见,传统的经典范畴理论和结构主义一般局限于语言的内部结构,较少论及语境及其它认知因素在一词多义现象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未能把握一词多义现象的实质。

3.基本概念和理论

下面我们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借助隐喻理论、转喻理论及意象图式理论等相关理论,对英语多义现象形成过程及其语义延伸机制进行剖析,并系统地探讨分析多义形成的认知机制及多义词相关义项之间的关联性。先来了解几个相关的理论:

3.1 意象图式理论

Johnson(1987)在其著作《思想中的身体》(The Body in the Mind)是这样描述的:意象图式是在我们感知互动和运动程序中产生的一种反复出现的、动态性的式样,并为我们的经验提供连贯性和结构性。该概念强调了意象图式的以下几个特点:意象图式来自人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和互动中;意象图式主要是在感觉和知觉互动体验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连续的、具有相似结构的模式,存在于概念产生之前并独立于概念,具有无意识性;意象图式是在人们的视觉、动觉经验中获得的,融合了某些信息的多样形态结构;意象图式为我们理解抽象概念、构建意义、做出推理提供了结构,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规则性等特点。

3.2 隐喻

隐喻涉及两种事物,一个是出发点,另一个是目的地。而从本质上说,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和思维方式,它是从一个概念域或者也可以称认知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的结构映射,即从“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也就是说,一个概念域是用另一个概念域来解释的。其方向是,熟悉的事物映射到不熟悉的事物,具体的概念映射到抽象的概念。Kurz(1988:16)认为“我们常常在旧的意义帮助下表达新的东西”,从这点上说,我们语言和理解的程序是隐喻性的”。

3.3 转喻

Lackoff和Johnson在他们合作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转喻是一种概念现象,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它和隐喻一样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也是普遍的语言现象。它以经验为基础,遵循一般喝系统规则,其过程就解释为映射的过程。Lackoff说如果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那么转喻则往往是相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用一个凸显的事物来代替另一事物(转引自赵艳芳,2001)。

4.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形成过程及其语义延伸机制

英语的单义词转变为多义词,或多义词中一个意思转变为另一个意思,有两个重要的过程:辐射式和连锁联结。

辐射式(radiation):多义词的各个意义往往不是处于同等重要的位子上的,其中往往有一个中心意义,居于中心位置,是该词最本质的意义,从这个中心意义引申出其它若干次要意义环绕着它。

连锁联结(concatenation):单词后来具有的每个意义都仅仅只和它的前一个意义相关联,从前一个意义派生出来,就像锁链上的环一样,一环紧扣一环。经过多次派生而产生的意义已经游离于原始意义,与其几乎没有什么联系了。

这两种词义演变的途径或过程不是泾渭分明的,通常是交叉进行的。用Brook的话说就是辐射出的次要意义的中心意义可能废弃不用,而每个次要意义都可能成为进一步辐射新的意义的辐射源。

词汇多义化乃至一切认知活动的心理基础是意象图式。意象图式在词汇意义之于空间范畴内的延伸及从空间范畴向抽象范畴的延伸过程中都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隐喻理论为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一词多义现象从人类的认知层面找到了合理的解释。与隐喻不同的是,转喻是在同一个概念域中进行映射(Evans&Green,2006)。它突出接近原则,诸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转喻对一词多义的产生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一词多义的催化剂。所以我们说,词的多义结构是以一个原型为中心,以意象图式为基础,通过隐喻和转喻不断引申扩大。

5.三个认知机制的关系

5.1 转喻和隐喻的关系

转喻和隐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他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域”(domain)的不同。转喻本体和喻体间的映射是在同一个域中进行,本体和喻体是一种替代关系;而隐喻的本体和喻体却是不同域之间的映射,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对一事物的理解是基于对另一事物的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关系特征。第二,投射的方向不同。转喻的投射一般是双向的,事物的突显性呈现在同一域中,可因不同的视觉而转换;而隐喻的投射一般都是单向的。但隐喻思维比转喻思维发挥的作用更大。转喻呈连锁状方式,隐喻呈辐射状方式。当词义从转喻向隐喻方向延伸时,离本义越远,修辞程度就越强。

由此可见“域”是区分转喻和隐喻的关键,但“域”的界线模糊,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转喻和隐喻在词义的延伸中又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二者之间经常容易出现相互交融的现象。

转喻和隐喻的联系表现在:二者都是词义延伸主要依赖的认知思维结构。转喻是隐喻的基础,二者具有连续的关系。

5.2 意象图式与隐喻和转喻的关系

意象图式是隐喻与转喻的认知基础,是人类依据经验和理解对抽象事物和具象事物或抽象关系和具象关系组织建构的方式;意象图式来自于人最初的空间经验,而这些基本的概念和经验又通过隐喻和转喻成为人们理解其他概念的基本模式,所以意象图式在隐喻和转喻的投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意象图式的作用不仅限于建构隐喻的始源域,也是我们理解推理中转喻作用的基础。意象图式决定了转喻和隐喻映射中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关系。基于意象图式模式的逻辑关系,可推出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模式,存在于隐喻和转喻映射的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关系常常与其意象图式的逻辑关系相一致。

同时,隐喻和转喻构造了更为复杂的概念结构,从而丰富了意象图式模式。

总之,意象图式、隐喻和转喻三个认知机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意象图式处于基础地位,是构建转喻和隐喻的认知框架,转喻和隐喻是建立在意象图式基础上的认知事物的过程和方式,并且二者互相作用。

6.结语

一词多义现象是重要的语言现象。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对于把握多义词各个义项间的联系非常有帮助,可使我们了解到一词多义的内在生成机制。如此,不仅让我们对一词多义现象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对英语词汇的教与学也有一定的帮助。

[1]Britton,B.K.Lexical ambiguity of words used in English text[J].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and Instrumentation,1978.1-7.

[2]Goossens,L.Metaphtonymy:the interaction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expressions for linguistic action[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Co,1990.

[3]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Leech,G.Semantics.[M].England:Penguin Books Ltd,1981.

[5]Lyons,J.Linguistic Semantic: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6]Taylor,John 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7]Ungerer,E&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8]白解红.多义聚合现象的认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9-10.

[9]陈明芳,彭寒珂.一词多义现象的转喻解析[J].云梦学刊,2007,(6):26-27.

[10]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陆国君.中外英语一词多义的认知研究综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12]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3]王德春.多角度研究语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4]张维友.英语词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多义词多义图式
多义词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浅议多义词在语境中的隐喻认知
多义词way的语义认知分析及实证研究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维吾尔语动词“t∫iqmap”多义范畴的语义延伸机制
一个所谓多义句式的本来面目
多车道自由流技术在多义路径识别领域的应用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