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2013年江苏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2012-08-15王旭郭宏飞

河南科技 2012年22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王旭 郭宏飞

(江苏省信息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13)

1 当前江苏经济形势

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首先要正确认识江苏经济发展实质。近十年来,江苏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外资、出口、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等,GDP 实现了12%以上的年均增速,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依赖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惯性思维导致投资冲动强烈、劲头不减;依赖“两头在外”的外需拉动,“资金来自国外、产品销往国外”的出口导向性模式,导致对外依存度持续高位;依赖廉价劳动力和人口红利所形成的市场比较优势,使企业缺乏革新技术的动力,导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全球价值链受控于人;依赖房地产支撑,经济发展被房地产“钳制”,增大了经济波动的风险;依赖资源消耗和环境牺牲,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瓶颈”。这些是十年来发展的共性问题。

从经济增长理论看,发展动力来自于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科技进步。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特别是2012年,在刺激政策效应减弱、人口红利减少、外部需求萎缩、科技水平不足的情况下,问题集中显现,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一季度GDP 同比增长不足两位数,是1999年4 季度以来的最低值,前三季度累计增速回升至10.1%,仍是十年来的低位。可喜的是江苏2012年前三季度GDP 增速逐季走高,“筑底企稳”趋势明显,走出了不同于全国的发展态势。

但仍然隐藏一些风险。一是财政收支压力增大。特别是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确保实现财政目标、少数地区“寅吃卯粮”的情况下,2012年1-10月,财政收入增长仅为14.5%,相比去年同期下滑 14.7个百分点,公共财政收支差为-116.6 亿元。二是企业运营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一方面是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钱荒”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内需未能有效启动,大多数中小企业举步维艰,处于“不生产等死、生产找死”的尴尬处境。三是物价存在反弹风险。08年左右的通胀属于输入型通胀,实际是资源金融化和美国次贷泡沫破裂前的宏观表现。08年以后,随着世界主要经济体及我国刺激政策的实施,货币供应大增,通胀现象明显。从今年物价走势看,有降低趋势,但通胀的压力并没有完全消除,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相对宽松货币政策将增加“控制通胀”难度。

2 2013年江苏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从需求角度看,由于美国、欧盟、日本等贸易对象形势不佳,导致外需不足,至2013年年中才可能缓解;内需方面,投资、消费需求基本稳定;江苏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外需不足。从供给角度看,新生产要素提升与旧要素的退出不匹配,经济下行是必然过程,属于结构性下行,如以“光伏”为代表的创新驱动行业,其发展需要市场支出而且周期较长,一旦市场受挫,将难免下行。总的看来,2012年江苏经济运行平稳,基本面未发生根本改变。

展望2013年,各大机构预计均好于2012年。世界银行预测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3%,高于2012年的2.5%;IMF最新预测2013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6%,略好于2012年的3.3%,比7月份的预测下调了0.3个百分点。从中长期看,IMF对于世界经济的中长期预测高达4%,与短期的“唱衰”形成对比,世界经济的困难应该是短期的。具体看来,美国经济基本到底、欧盟经济紧缩自救且基本见底、日本经济进入衰退期,2013年世界经济将缓慢复苏,会在较长时期内保持“L”型增长,出现“V”型反转的可能性不大。中国经济方面发展不会改变:一是宏观经济政策主基调不变。在“保增长”的同时,更加强调“调结构”。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牢靠,外需下滑的压力仍然很大;扩大内需在短期内还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一些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会递减,经济自主增长的动力还不强,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十分突出,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将不会改变,将增强宏观调控的延续性和有效性。二是经济增长动力较足。投资和消费仍是经济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增长预计总体稳定。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将有利于政府消费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居民收入增长以及鼓励消费政策的实施,将保证居民消费增速基本稳定。降准、降息、支持民间投资等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对稳增长将发挥积极作用。三是制度改革将继续加力。随着“十八大”会议精神推进落实,将进一步扫清多年来“扩内需”面临着养老、医疗等现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公共服务体制的障碍,通过调整分配体制,加快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可以改善城乡居民的消费预期。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将基本复苏,“不出大问题、不会大增长”。

3 2013年江苏经济发展的关注点

改革开放30 多年积累下足够的“量变”,我省以内生型增长为主要特征的“质变”要求迫切。应该顺应大势,促进江苏经济发展的实质转变,需要对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量变”进行“变量”。省委十二届四次会议明确指出,到2018年,我省GDP 总量比2010年翻一番。这意味着,在目前的基础上,年均增速需达到 9.05%,分阶段看,“十二五”期间平均增长10%以上,“十三五”期间平均增长9%以上,即可实现目标。对于经济工作确定发展目标来讲,可以适当减少对经济增速的关注,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方式转变上。

首先,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速适度回调有助于完成宏观调控诸项目标,有助于结构调整和抑制通胀。同时在社会资源总量既定的前提下,经济增长快了,用于实现目标的资源也就会多,从而用于其他社会发展的资源会减少,很难实现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同步,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其次,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经济发展增速要与能源、重要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实际条件相衔接。当前部分行业和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明显。相对于发达国家水平,我省经济发展依然要靠“高投资、高能耗、高污染”“三高”支撑。经济增速过高,造成产能过剩,环境资源压力增大。而一个合适的经济发展速度,有益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第三,提升发展内在动力。近十年来,我省经济处于产能的饱和状态,相应的是消费水平仍然偏弱,经济仍将处于调整发展阶段。在经济调整发展阶段,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速可以为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创造比较宽松环境,有利于培育经济的内在增长动力。

第四,重视民生事业发展。省委十二届四次会议提出“到2017年,城乡居民实际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传递出“未来更加注重改善百姓生活”的重要信号。要充分认识提高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对于扩大内需、提升人力资本、促进技术进步、增强经济整体竞争力等的积极作用。留出充足的收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努力实现基本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五,警惕通货膨胀反弹。要警惕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相对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混合型通货膨胀预期。通胀问题源自于高速增长的需求。从菲利普斯曲线看,高增长是与高通胀“相伴而行”的,抗击通胀需要牺牲一定的经济增速。

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就要正确认识“经济高速增长”的利弊,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主要从过去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从依靠二产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调带动转变;从依靠增加物质消耗、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因此,在考虑 2013年发展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建议 2013年经济工作重点关注“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惠民生”。

4 2013年江苏经济发展的主要建议

为实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控通胀”目标,政府在经济工作中,要多做引导员、裁判员,少做操作员、运动员,要在稳定和引导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就业、进行收入再分配等方面做好工作。

4.1 积极应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大势

一是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着力扩大消费和有效投入。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狠抓扩大有效投入这个重点。要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快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完善促进居民消费的政策,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健身等消费,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改善城乡消费环境。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有效投入。抓好项目带动,加快建设对发展起龙头作用的大项目、对转型升级起关键作用的新项目、对全局发展起长远作用的好项目,考虑向民生领域适当倾斜。二是打牢实体经济基础,提高企业运营能力。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实体经济企业的发展水平,掌握先进制造技术,加大科研投入,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不断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迈进,加强和培养企业的经营能力和战略眼光,增强企业独立生存和自主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和风险抵抗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特别是金融支持,进一步改善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完善企业的运营能力。要重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让虚拟经济真正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三是稳定外贸进出口,推进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作为开放程度较高的大省,江苏要将这次危机视作调整机遇,推进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要把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作为稳外需的首要任务,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积极应对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努力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强化外贸政策支持,稳定出口退税政策,扩大贸易融资和信用保险,帮助企业克服订单不足、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多重困难和压力。深入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战略,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品牌、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支持优势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建立境外生产基地、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提升跨国经营能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4.2 创新驱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

一是突出创新能力,提升自主创新水平。要充分发挥江苏科教和人才优势,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工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突出高端引领、以人才为支撑,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和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源头作用。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抓手,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不断增加江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和品牌。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跨越发展。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实江苏“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大力实施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推进方案。着力优化产业布局,突破关键技术,构筑人才高地,扩大市场需求,创新发展机制,加快形成新兴产业的技术领先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等十大产业为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实施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确保服务业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取向,推进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不断升级生产工艺,深入实施“两化融合”和品牌战略,支持优势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进一步淘汰不符合转型升级要求的落后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转化能力,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三是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建设“两型”社会。深入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坚持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显著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坚持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要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4.3 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一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一体化。有序扩大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路径,在制定完善政策制度、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调整空间布局、构建农民增收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二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建设,放大国家战略和政策的叠加效应。以加快苏北振兴、沿海开发为重点,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统筹推进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加快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推动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4.4 攻坚克难,更大力度推进关键领域改革

一是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加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推进地方财政预算、决算公开,加强政府性债务的清理、监管和风险防范。跟踪研究国家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房产税、资源税等方面的税制改革,及时做好政策配套和落实,发挥国家税收政策对江苏经济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使金融业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二是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优化国有资本战略布局。继续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完善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更多领域,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壮大江苏的民营经济。三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根据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指导意见,抓紧制定符合本省省情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和配套政策,找准切入点,争取改革有更大进展。坚持“提低、控高、扩中”的主线,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控制部分行业、人群的过高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4.5 保障民生,促进发展改革成果共享

一是大力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继续着力提高居民收入。以国家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契机,攻破提高居民收入的难点和障碍,大力实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就业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主要途径,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扶助和职业技能培训,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鼓励创业致富,经营致富,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拓宽居民增收渠道。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实行城乡保障制度接轨。实行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适时提高城乡低保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要抓好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工作,更大程度地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众、新就业职工、农民工的住房困难。完善公共服务,推进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