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商学教育发展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

2012-08-15

对外经贸 2012年6期
关键词:商学商学院一流

黄 斌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 南京210046)

“商学教育”的概念覆盖很广。一般认为商学是指集综合会计学、经济学、财务金融学、行销学和组织行为学为一体,以培养企业内部的商业和管理人才,提高其理性与科学决策能力为教学目的的一种高等教育课程。以1991年启动MBA教育作为起点,中国的商学高等教育至今已发展了21年。对于未来商科教育的发展,目前国内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商学教育规模发展过快,商科办学过于功利化,入学门槛不断降低,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抑制过快增长的招生规模,提高商学教育质量,使之重新回归到“培养高端商业和管理人才”的精英教育轨道。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商学教育对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与经营水平的大幅提升贡献良多,还有大量企业管理者迫切希望接受商学教育,商学教育供给远未及市场所需。中国当前MBA毕业生仅占硕士研究生培养总数的5%,仅相当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发展水平。因此,政府未来还需进一步鼓励并扶持商学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在这一背景下,本文试图通过比较研究,充分借鉴国外一流商学院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商学院的比较优势,为中国未来商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一、国外优秀商学院的成功之道

当前全球商学高等教育市场存在北美、欧洲和亚太三种力量,其中北美和欧洲是主流力量,亚太是新兴力量。在英国《金融时报》最新的2012年全球商学院排名的前十名中,除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外,其余9所均来自北美和欧洲;在前50名中,北美和欧洲商学院亦占到40席。北美和欧洲商学院之所以如此成功,除得益于其深厚的商学教育历史传承与积淀外,更多的是来自于长期变革创新所形成的先进的商学教育模式,其先进性体现在国际化、教学手段先进、专业细分和教研结合。

(一)多维度的国际化,确保竞争优势

国外一流商学院的国际化表现可分为以下四个维度进行讨论:

1.学生构成的国际化。多元化的生源构成不仅有利于学生在互动学习中培养多元文化理解与交流的能力,而且由此形成的国际社会资本网络亦可极大地提升学院的国际声誉,并为学院发展提供重要的社会和政治资源。美国商学院一直十分重视对国际学生的录取,学生来自数十个国家是常态。例如,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的1000名在校生来自全球85个国家。美国商学院一般不对国际生设定录取限额,一些排名靠前的商学院甚至还专门设有国际生奖学金,例如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

2.师资的国际化。聘请不同国籍和毕业于不同国家的教师任教,可以培养学生以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师资国际化方面,欧洲商学院做得最好,而北美商学院的师资几乎都来自本土,即便教师是移民或外籍人士,也多数毕业于美国本土。近年来,亚太地区教师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得较快。以香港高校为例,几乎所有教师都有海外名校的受教育背景,外籍教师的比重也在逐年提高。

3.课程设置的国际化。“研发”新课程可以说是国外一流商学院保持排名领先,提升竞争力的首要手段。近10年来,经济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入,因此国际经济类课程受到世界各大商学院的热捧,特别是在美国。常设的国际经济类课程包括:国际商务(多数在美国商学院开设)、跨国跨文化商业管理(沃顿商学院)、全球经济环境(哥伦比亚商学院)、全球社会企业家(耶鲁管理学院)等。这些国际性课程的开设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其充分感受与适应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氛围。

4.培养方式的国际化。当前北美、欧洲和亚太三大商学教育市场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国际办学和合作。通过互派教师与学生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学生全球性的商业视野与思维已成为未来商学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中国目前在世界排名最靠前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便是中国政府与欧盟共同合作办学的一个典范。一流商学院可以通过此种合作办学,凭借自己雄厚的教学资源和市场声誉将其生源市场延伸至世界各地。

(二)教学手段先进,强调教学质量

商学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教育,因此北美和欧洲商学院早已脱离过去单纯注重理论与一般分析框架的教学模式,转向注重情景体验式学习,管理与商业决策教学模式也大多从原先单纯依赖数据分析转向强调综合理性分析与商业伦理。教学风格上“产学”结合的特征十分明显,例如美国的“合作教育”和英国的“工读交替”都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在具体教学法上,案例与理论相结合已成为一种主流,即便是原先坚持商业理论教学的一些老牌商学院(如芝加哥大学商学院)近年来也开始在此方面尝试转型。在教学风格上,国外一流商学院有一个普遍特征,即依靠平时高强度的课程训练,通过高密度的案例分析、课题讨论、课外作业和课程论文,将工作实践经验浓缩于案例教学之中,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转化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专业细分,各具特色

传统的商学教育通常仅强调通用管理教育,没有对专业进行细分,但近10年来,北美和欧洲商学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注重利用自身所在学校的传统实力或所在地区的经济特点培养和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例如,位于世界金融中心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在课程设置中便十分注重国际金融和其他国际经济类课程,包括国际银行业、国际金融决策、东亚地区的商业与金融市场等课程。又如,斯坦福大学偏重一般管理与会计,哈佛大学侧重一般管理与企业关系,沃顿商学院侧重金融与房地产,MIT侧重信息技术与生产管理,芝加哥大学侧重计量与会计等。更加细致的专业划分与各具特色的教学侧重使得不同商学院在各自特定的领域内形成强大的比较优势,营造出一种“卖方市场”的氛围。有特色的课程与专业细分正是这些老牌商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四)教研结合,引领商学发展

国外一流的商学院在办学理念上始终都认为一个好的商学院不应仅仅是单纯的商学教学单位,而应是引领商业、管理乃至社会经济制度革新与创新的主要力量与发源地。为实践这一理念,一是要保持雄厚的师资力量,使得科研水平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在美国商学院中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教师不在少数;二是强调将前沿学术研究成果融入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最先进的管理理论、理念与技术,并通过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践来引领企业管理制度与技术的革新。这样的办学理念便形成了一种教育市场需求的垄断态势,即一流的商学院不是高教市场需求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需求的创造者,即“不是你告诉我你要学什么,而是我告诉你要学什么”。正是这种对知识创造与需求的垄断,促成了北美和欧洲商学教育统治世界商学教育市场数十年不衰的神话。

二、中国商学院的竞争优势

与国外老牌或一流商学院相比,中国的商学院无论是在教学资源和市场声誉,还是在办学理念与课程设计上都处于绝对的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商学院没有任何潜在的竞争优势。

(一)生源优势

从1991年9所高校试点MBA至今,中国的商学高等教育发展迅速。2011年中国获批开办MBA的高校已达236所,并有64所高校拥有EMBA招生资格,两类学生累积招生已超过25万人。即便如此,中国当前仍然面临着管理人才需求总量的缺口。伴随着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进程,各类产业不断调整变化并逐渐成熟,而随着经济和生产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和精细化,企业形态和管理模式都发生很大的变化,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得职业经理人已然成为当前生产经营和商业活动的核心主体。这为中国未来商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生源市场。与此同时,伴随着办学点的不断增加,未来中国商学教育市场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并促成教育市场日益细分化。事实上,当前中国的商学教育市场已然形成一种粗略的两级市场,少数处于第一梯队的商学院把持着绝大多数的高端市场需求,而其余多数商学院的市场认可程度差异并不大,事实上处于第二梯队的同一起跑线上,其共同面对的都是中高端的教育市场。因此对于多数中国商学院来说,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在中高端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二)本土优势

虽然国际化是当前商学院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但若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获得一席之地,中国内地商学院还需突出本土化优势。商学教育是一种结合理性知识学习与经验知识训练的职业教育。与国外一流商学院相比,中国商学院在理性知识培养上并不具备优势,短期内亦不可能超越,因此仅能在经验知识训练上形成相对优势。在经验知识训练中,案例教学是核心,因此当前中国商学教育的一个急迫任务便是将案例教学本土化。虽然目前中国已有一些商学院开始着手建立本土案例库,并尝试开设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但多数是在其课程中加入一些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之类的课程,“务虚”多过“务实”。相比之下,国外一些一流商学院也在不断努力适应中国市场,它们的做法相对务实且有针对性,一是以合作办学或独立创立项目的方式,进一步开发和分享中国的教育市场;二是通过在中国创办教师研究基地,培养教师多元教学能力,积累案例经验。例如,哈佛大学早在20年前便在上海建立了教师研究基地。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不加快本土案例教学建设速度,国内商学院的本土优势便会逐渐丧失殆尽。

三、经验借鉴与启示

通过以上中外比较分析,笔者认为中国未来商学高等教育须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求革新:

(一)加强学科专业细分,明确培养目标与定位,创建有中国区域特色的商学高等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国内商学院学科专业划分还不够细,培养目标与定位不清晰,在课程安排上仍然偏重一般的通用管理知识,缺乏特色课程与品牌竞争力。在当前的教育领域里,商学教育的市场化程度可谓是最高,为满足和创造更多的需求,商学院须充分重视市场和社会的商学教育偏好,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教育附加价值作为首要任务,依靠科学方法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并细分专业,确定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凸显特色,塑造品牌,以谋求长远发展。

(二)坚持国际化方向,提高商学学术研究与创新能力,以一流的商学科研引领中国商业和企业管理制度与技术的革新

国际化是当今一流商学院的普遍特征。商学院的经营者若在国际化方向上缺乏远见卓识,则不仅无法在国际教育市场上立足,在国内竞争中亦会落在下风。在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上,学生的国际化只是“标”,师资、课程和培养方式的国际化才是“本”。国际化并不是要国内商学院成为国外商学院彻彻底底的“跟风者”。当前中国大多数的商学院,即便是国内一流的商学院,无论是在教学课程和内容,还是在教育模式上,大多都是顺应国际高教市场主流需求的变化而设定,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内商学学术研究与创新水平不高,缺乏知识创新基础,自然就无法形成有特色的商学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因此,中国应进一步完善商学学术机制,建设一流的商学学术期刊与国际交流平台,以商学知识创新带动中国商学教育发展,实现“商界”与“学界”共同发展。

(三)将案例教学本土化,建立良好的院企关系,提高实践教学在商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国内高校商学院大多是从管理学院或经济学院脱离出来的,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习惯性地偏重一般化的理论框架与计量方法教学,即便在案例教学环节,由于缺乏系统的案例研习,教师大多采用的是国外翻译教材,导致问题是国外的,案例也是国外的,学生无法学以致用。中国商学院在办学理念、环节和模式上可以模仿国外一流商学院,但课程内容,尤其是案例教学内容必须本土化。此外,实践教学在高等商科教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能否为学生提供充足和优质的实习机会是考核商学院教学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目前我国商学院在实践教学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实践教学环节形式单一、管理松散、评价标准不一,与课堂教学衔接不紧等。参照国外商学院的一般做法,中国商学院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特别是与一些大型国际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一些实力较弱的学院可以考虑共同寻求与多个企业的合作关系,形成战略合作团体。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实践培训质量,而且可借此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及时调整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

[1]丘占仁.商学院变革的趋势[J].IT经理世界,2011(326):111-112.

[2]中南财经大学MBA学院中外MBA教育比较研究中心.美国MBA国际经济类课程研究——以哈佛、哥伦比亚和斯坦福商学院为例[R].2009.

[3]朱善利.商学教育需学术与实用并重[J].21世纪商业评论,2005(10):142.

[4]陆非文.中国商学院离国际一流有多远[J].国际人才交流,2008(4):33-34.

猜你喜欢

商学商学院一流
我和我的微信公众号——『商学主义』
关注一流学科
Case study of the steps a high school student must take to become an entrepreneur.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巴黎高等商学院荣登《金融时报》欧洲商学院排名榜首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商学院撞上新媒体
对商学一体的“衡中模式”说不
湖南商学院学人简介八十二
“互联网+”与商学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