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教育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

2012-08-15龙玉红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文化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新疆

熊 杰,龙玉红

(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多元文化教育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

熊 杰,龙玉红

(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他们脱离自己熟悉的母体文化来到一个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环境中,跨文化适应便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近些年,多元文化教育被广泛地运用到学校教育中,以提高学生对多元文化社会的适应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针对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现状,有必要借鉴多元文化教育的最新成果。[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元文化教育;文化适应

一、多元文化教育与文化适应

多元文化教育最初源于西方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它所包含的意思是,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每个民族都可以保留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并同时融入到国家共享的语言和文化中去。随后它又融合了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传承理论与文化相对主义理论、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等。到目前为止,很多的学者都对多元文化教育进行了界定。它的定义综合起来就是:多元文化教育是以尊重不同文化为出发点,在各集团平等的基础上,为促进不同文化集团间相互理解,有目的、有计划实施一种“异文化教育”[1]。对文化适应的研究最初得到了文化人类学的关注。20世纪30年代,人类学家林顿赫斯克维兹指出:“文化适应是这样一些现象,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或个体相互间持续的直接接触,结果接触双方原来的文化都发生了变化。”[2]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教授马希尔认为:当代学校实行多元文化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所有的学生进入我们文化多样化的世界,以适应生活的需要[3]。可见,它们之间是目的和手段、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化的地区。截至2008年末,新疆总人口为2130.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为60.7%,维吾尔族是新疆的主体民族[4]。在新疆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他们大致分属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众多的民族和语言构成了新疆丰富的多元文化,新疆的高校是典型的多种文化汇集的地方。新疆的十几所高校中,除兵团的两所高校(石河子大学和塔里木农业大学)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数比例都在50%~60%[5]。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的生活群体,每个族群都有自己世代相传的文化价值观。由于他们中绝大部分都是在本民族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成长并接受基础教育的,来到大学这个多民族、多语种和以汉族文化为主流文化的多元文化环境中,他们难免遭遇种种文化的不适,尤其是那些来自南疆四地州(和田、喀什、克州、阿克苏)的少数民族学生。这些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和田地区97%),其中维吾尔族占了绝大多数,他们很少有机会直接接触汉语、汉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他们的文化适应难度更大,适应时间更长,文化的不适感表现得更强烈。他们的文化不适表现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近几年来,新疆的各级各类高校开始在部分课程或全部课程中用汉语授课。少数民族大学生突然从双语教学环境进入到以汉语为主的教学环境,且为他们授课的老师绝大部分是汉族老师,不懂少数民族语言,这就必然影响到他们对所学课程的理解速度和精确度,同时加大他们与老师之间交流和沟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出现学习上的退步,对学习感到畏惧,从而产生一些自卑、失望等负面情绪。总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是一个客观存在且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从教育入手,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提升他们的文化适应能力。

三、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

学校是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最主要的场所,无论是何种阶段的教育,还是何种形式的学校,都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产生重要的影响[6]。学校教育是文化适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学校应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建立新的教育模式来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高他们的文化适应能力。针对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的现状,有必要借鉴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学校在平时的教育中,要强化他们对自身民族文化和身份的认同,要培养他们的多元文化意识,提高其对主流文化意识的适应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新疆的高校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多元文化教育。

首先,课程设置上要体现新疆的多元文化特色,构建多元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新疆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高校可以利用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自主开发多元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课程设计上既要兼顾少数民族大学生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部分,同时也不忽视其他民族文化的内容,有意识地将新疆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融入其中。当然,除了少数特定的课程之外,还应当尽量将有关新疆文化和民族族群的内容覆盖在其他的课程中。

其次,我们也不能忽视隐形课程的开设。实际上,隐性课程并不是习惯意义上的课程,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旨在说明在学习生活中有许多因素也在对学生的成长发生影响,这些影响有时甚至超过有意安排的课程活动[7]。这些课程可以以多种形式来开展。如,在一段特定时间内,安排一些有关新疆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展览活动,让学生更加立体直观地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和历史。通过比较分析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找出其中的共同点,以强化他们与汉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帮助他们理解文化的多样性。此外,还可以组织学校和班级活动,让来自于不同种族族群团体的学生理解相互的文化异同,增进校园里的民族关系。

再次,加强语言教育。语言在文化的沟通和融合上起着桥梁作用。心理学家萨皮尔和语言学家沃尔夫提出的萨皮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决定个体的心理过程,人们通过自己使用的语言进行一切认知活动[8]。对异族语言的掌握有助于对其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把握,从而达到对其的适应。新疆实施双语教育已有近六十个年头了,经过多方艰苦的努力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以从小学三年级开设汉语课为主,双语授课实验、民考汉、民汉合校、小学一年级开设汉语口语等多种双语教学模式并存的发展格局。许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和家长已经意识到了学好汉语的重要性。然而,学生的实际汉语运用能力并不乐观。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双语教育,除了课堂的汉语学习之外,在课外也应努力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口说汉语,激发其学习汉语的兴趣。

[参 考 文 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田静.“文化多样性”视域下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趋向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0(1).

[3]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02(1).

[4]Patricial Marshall.Four Misconceptions about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at Impede Understanding[J].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1994(3).

[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疆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EB/OL].(2009-09-21)[2011-09-23].http://www.mji&ng.gov.cn/10013/10031/10015/2009/58644._5.htm.

[6]刘新莉,崔卫峰.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调查研究[J].黑龙江史志,2009(4).

[7]李怀宇.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基于教育人类学的认识[J].贵州民族研究,2006(4).

[8]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G750

A

1008-178X(2012)11-0148-02

2012-07-23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基金课题(CMA100183)。

熊 杰(1976-),女,四川富顺人,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从事教学法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新疆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度调查研究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
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之相关性研究
新疆多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