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2012-08-15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消费观大众文化消费

姜 柳

(长春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姜 柳

(长春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在当代社会合格人才的素质结构中,科学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已成为其重要内容。而大学生在高等教育中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所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

大众文化;大学生;消费

一、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

为了对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现状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进一步研究大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现状,课题组在长春两所高校分别组织了一次有关于大学生消费问题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第一次在长春师范学院,共发放问卷370份,回收问卷335份,有效问卷331份,有效率为89%。第二次在长春工业大学,随机发放问卷240份,回收问卷215份,有效问卷210份,有效率为85%。

通过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中,多数学生消费能够进行理性的筹划;同时,大学生消费行为呈现日益多元化特点,除了日常所必须的学习、生活消费,对于人情消费、娱乐、恋爱、电脑及相关电子产品、健身、旅游、美容化妆等社会众多消费领域也都有所涉及。比如手机已经是大学生的必备交往工具,也是学生的重要支出之一。调查显示:手机话费每月消费50元以下的占45.0%,在50元到100元之间的占48.0%,100元以上的占7.0%。另外,网络消费以其价格便宜、方便快捷又颇为时尚的特点受到大学生的广泛青睐。网上购物已成为现在大学生重要的消费途径之一,抽样调查的大学生中,每月平均消费30元以下的占32.0%,30~60元的占55.7%,60元以上的占12.3%。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有网络购物的经历,这就形成了一个相当庞大的网上购物群体,虽然他们中的每个个体消费的金额并不高,但是集中起来,其数目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在大学生主要的消费中,恋爱消费占据了一个突出的地位,平均每月消费100元以下的占10%,100~200元的占41%,200~300元的占31%,300元以上的占19%。在调查中,当被问到“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最渴望进行什么消费”时,绝大部分男同学的选择是“买更高配置的电脑”,而女同学则会选择“买服装或手机”,这一调查结果既反映了大学生渴望高质量生活的意愿,也反映了大学生消费观受到了大众文化强烈的影响。

美国大众文化学者费斯克对大众文化比较全面的看法是:“当代大众文化是一种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民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和主体的、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1]正是在大众文化的消费话语狂轰滥炸中,使得大学生像普通大众一样,对市场主导的通过现代媒体互动建构的消费习惯认同成为一种常识、一种惯例。

二、大学生消费观中的大众文化影响

当代文化理论指出商品消费是一个主动的结构,也就是大众主动地被吸收,比如由于广告和参与文化活动,传媒和现代信息技术以多种“创新”的形式占据了人们的头脑,面对众多冗余信息,人们容易放弃自己的责任,听凭媒体广告或者“专家”为自己做主,继而丧失了自己的意志和反省能力,而反思和批判能力的丧失,成为消费传媒的奴隶。所以,消费传媒是滋生从众心理的关键刺激。大学生购买“蒙牛”优酸乳,他们的目的就不一定是解渴或者摄取营养,而是为了满足某种文化欲求:只要消费了它,你就和某种时尚产生了联系。这就是典型的大众文化消费。大众文化满足了大众的文化需求,而它遵循的是商品逻辑,寻求大量制造的可能性和市场的可销售性,基本上是一种“消费文化”。一方面,全球消费主义与大众文化夹裹在一起,在媒体产业、时尚产业、文化产业等领域大众文化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年轻人成为主要的参与者,成为了文化消费市场重要的销售对象和销售工具。另一方面,文化研究须关注年轻人的碎片化、个人主义的身份建构方式,在后现代生活场景,通过消费和建构,大众文化实际使下层消费群体、年轻群体释放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文化价值,比如超级女生等选秀节目实际上掀起了一种平民运动。但大学生作为容易受到时尚风潮影响的人群,在中国传统面子文化带动下也被引入奢侈消费狂潮。于是,“消费”本身也就成了生活的目的,在消费场域中,大众文化改写了“日常生活”的内涵,甚至重构了人们对整个人生“地平线”的视象。

在大学校园中,在改革开放后成长的“80后”和“90后”心目中一时成为现代文化的化身。大众文化的影响特征表现为消费方式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转向给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带来巨大影响。具体而言,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正处在人生观形成和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年龄阶段,乐于接受各种新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喜欢追赶消费潮流。然而,我国高校长期忽视消费教育,大学生消费问题基本未能在课堂得到正面指导,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校园文化建设也很少涉及有关消费引导方面的内容。在今天这个注重消费的时代,我们要重视高校培养对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引导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形成是其成长和成才的重要环节,而导致大学生消费误区存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校、社会和家庭都有责任。因此,构建以高校教育管理为主线,社会、家庭相互配合的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培养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三、走出大众文化影响的消费误区

(一)开拓课堂教学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接受思想的主要渠道。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是十分必要的。科学消费观是指人们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下,根据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自觉地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合理消费,以实现消费者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消费态度和消费观念。树立科学的消费观,要求大学生树立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培养良好的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提高闲暇消费质量;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正确处理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关系,提高消费中的精神文化含量。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有很多问题既是消费问题,又是认识问题、道德问题。大学生在消费中的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些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这些案例鲜活生动,针对性强,很有说服力,对大学生来说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大学生的消费处于一种自我发展的阶段,我们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将科学的消费观的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大学生树立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同时,还可以开设一些诸如《消费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消费者行为分析》等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消费理论的相关知识,让大学生懂得如何合理消费、学会理性消费、杜绝浪费和攀比。

(二)提高文化素质,提升消费质量

大学生作为消费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消费能力。消费能力包括消费者的知识和才能,即消费者应具备选择和发生购买行为的能力,但光有能力是个文盲都能进行消费,提升消费质量需要大学生全面文化素质和生活品味的提高。正如马克思说的,一个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要有享受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一个人的文化素质情况决定了其消费质量的高低。高等学校是高品位、高格调、高层次文化的源头,高校应大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灵活利用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尽量开设音乐、影视作品欣赏课和讨论会,提高学生欣赏严肃、高雅文艺作品的能力,熏陶大学生的心灵。既提高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同时也能改进其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

(三)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认识能力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历史的精神积淀,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都具有重要的引导、激励、规范作用。要充分发挥高校中各社团联合会的作用,开展消费问题讨论会、消费知识竞赛、消费品质量及品牌鉴别等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各高校校内的大众传播工具,例如校园网络、学校广播站电视台、校报专刊专栏等进行直观的、形象的消费教育,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消费风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消费常识,形成科学、正确的消费观。鼓励引导学生干部积极组织校园文化生活,利用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载体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同学进行长期有效的跟踪记录,不断地完善大学生的消费数据,不断地对新数据加以分析并得出结论,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良好氛围。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大学生消费的监督指导。

(四)围绕热点问题,请相关专家学者为大学生开设专题讲座

通过聘请专家组织讲座,帮助大学生区分“满足需要的消费”和“满足欲求的消费”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消费观。“需要”是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求所必须的消费,是基于人的生命和生活的基本需求而产生的。虽然“需要”表达的形式是个人主观的,但其内容却具有客观实在性,是人对生活必要条件的正常要求。“欲求”则是指发生在需要之外,源于人自身生理和心理的主体欲求,它主要包括人的自然欲望 (如食欲、性欲)和非自然欲望即追求心理上的各种满足 (如追求地位上的优越感、满足感、嫉妒、攀比和炫耀等等)的一种物质需求。需要是有限度的,而欲求则是无限制的。如今的很多“欲求”甚至“幸福”理念都是大众文化强加的。所以要让大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消费观,并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调节自己的心态,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专题讲座形式非常灵活、主题鲜明、内容精炼,其效果往往会很好。

(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大学生理财知识和消费道德教育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的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榜样教育对文明的推进日渐渗透到社会和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学校可以开展以“大学生如何科学理财”为主题的班团活动,以“如何看待校园浪费现象”为主题的征文或演讲比赛等。通过各种活动寻找大学生身边的“理财能手”“创业之星”。在学生中间树立典型榜样,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引导、教育大学生形成正确消费观的最切实有效的方法。

(五)注重社会实践引导,树立科学消费观念

一方面,进行以个人理财和消费道德教育为主题的参观、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门,亲临社会,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理财和消费道德实践能力。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环节,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升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断强化社会实践在消费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社会实践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课堂,是对第一、二课堂教育活动的补充和深化。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在活动形式上要注重抓好军训、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生产实习、假期社会实践、“三下乡”等活动载体,并不断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提高这些实践活动的教育实效性。让大学生能够在这些活动中切实体会到科学消费、绿色消费的意义和自身消费对社会的影响。

(六)增加勤工助学的渠道,养成良好消费习惯

勤工助学是指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寒暑假在校内外参与的各种有偿实践、工作活动,同时也是缓解大学生消费压力的一个现实途径。各高校应该协调校内外各有关部门,共同支持和帮助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工作岗位,这不仅能增强学生们自强、自立的意识,锻炼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勤工助学的实践中体会到赚钱不容易,从而不会随便乱花钱,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利用勤工助学的途径,提高自强自立精神,不断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劳动光荣感。

[参 考 文 献]

[1]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

G64

A

1008-178X(2012)11-0145-03

2012-07-24

吉林省教育厅项目(教科文合字2011第159号)。

姜 柳(1978-),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讲师,硕士,从事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消费观大众文化消费
正确认识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消费观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40年消费流变
基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消费观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