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性别视野下的现代文学教学

2012-08-15杨小青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现代文学意识传统

杨小青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0047)

现代文学教学有效阐释中国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活动,需要整合不同的理论资源进行综合运用。社会性别是一个内涵相当广泛并具有极强包容性的概念,它既指一种政治运动,又可以理解为一种政治主张、思想倾向和学术旨趣。它思考问题的方式、视角,为许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所借鉴。现代文学与中国百余年现代化历史相始终,也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相伴生。以社会性别理论对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进行解读与阐释,已经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的“显学”之一,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学史不是孤立而枯燥的知识体系和一系列的知识点,它是社会性别意识的重要载体之一。社会性别理论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思维模式和价值坐标。从现代文学教学研究的情况来看,有关社会性别视野下的现代文学教学研究的研究文献大都侧重于几方面的孤立探讨,诸如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研究,或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教育研究,鲜有立足于社会性别视角去研究现代文学的教学成果。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产生的一个概念,是以社会性的方式构建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源自美国历史学家琼.W.斯科特《社会性别:一种有用的历史分析》一文:社会性别是基于可见的性别差异之上的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是表示权力关系的一种基本方式。即性别角色的规范是在社会文化的规范下形成的,又通过宗教、教育、法律、社会机制等得到进一步发挥和巩固,在国家参与运作下被制度化、两极化(男女二元对立)、社会期待模式化。科学研究和课堂教学不同,前者强调个性、创新,后者关注普及和推广,如何把现代文学的社会性别研究的相关成果有效熔铸到现代文学教学中,笔者以为现代文学教学中教师要承担起建构新的社会性别关系和社会性别观念的责任,充分认识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引入社会性别意识的意义和作用。两性关系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本质反映,从分析两性关系入手可以发现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根源和本质,因而社会性别理论是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分析工具。

从社会性别视角描述现代文学发展历程,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理论上质疑男权话语的垄断局面,比传统的现代文学教学显示了更开阔、更具有解放性的视野,为现代文学教学研究提供新的知识资源。实践上,首先着眼于人才培养上,反思批判传统德才观、传统尊卑观、传统贤良观、传统两性观等旧思想、旧观念,使学生、尤其是女学生提高素质、激发潜能、全面发展。不但可以培养从社会性别视角研究文学的专业人才,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使两性平等观念化为学生立身处世的一种内在品质和价值观,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内在禀赋,促使学生性别平等意识觉醒、自信心提高、自立能力提高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未来的语文教师要获得专业技能的培养,具体而言则是掌握女性主义的批评方法,使学生学会运用女性主义理论讲解文本、分析问题、指导学生。还应特别关注女大学生教育成长问题,探究国家、知识界、媒体、民众是怎样制造、产生和运作性别文化的话语体系的,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关系学生现代人格的塑造和一生的发展。高等教育肩负着多重使命,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削弱传统性别文化力量,促进社会与自身的发展,打破精神枷锁,促使学生成长为具有自由、平等、自主意识的人。

其次,知识传承上,颠覆成见,冲击传统观念,反思学科局限。通过社会性别理论观照下的现代文学研究和教学,能促使现代文学教学获得新的文学和教育的理论视野。现代文学教学不能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从现代文学学术领域和知识改造入手,分析父权中心的知识体系如何建构、传承,揭示性别不平等和其他的等级表现,在批判、解构的过程中创立新的学术,从而展现更丰富的现代文学图景。

第三,在文化建设上传播性别平等的新文化意识,回应当代文化的精神建构需求。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有责任使学生把握现代中国历史文化深层的脉动,体现应对现实的一种姿态和努力。?

传统的现代文学教学内容似乎是中性的,侧重的是民族性、时代性和阶级性等特征的描述,而忽略了性别的因素。社会性别作为社会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以此充实和丰富现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即从社会性别视角,将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多元的,相对开放的结构,进行多方位的研究阐释。学生应了解在文学发生的整个历史过程与写作过程中,性别文化所起的隐形作用;认识传统性别文化下的心理偏差、立场偏差与视角差异,是如何影响文学的叙事与形象的塑造,影响文学的阅读与接受,从而影响现实文化的塑造;识别文学话语中存在的性别话语形态与各种表现形态,提高建立性别和谐的文化话语的意识与自觉。从文学的角度培养、提高学生的性别意识与文化鉴赏、批判与再创造之能力,激活学生潜藏的精神和文化的创造力,推动社会性别观念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现代文学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所采取的中性的、实际上往往是男性中心的角度。教师要整合不同的理论资源进行综合运用,注意全面考察文本以及文学现象中复杂的社会的、文化的、阶级的、民族的和社会性别的内涵,如此才能有效阐释中国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活动。但在对性别视角的运用方式和程度上可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灵活运用,有效整合其他的研究方法,多角度地阐释研究对象的多方面的特征和价值。如现代文学中的启蒙精神、个性解放思想、推崇人的主体性的特征在男女作家的文本中、以及对不同性别的叙事中有很大的不同。现代女作家在表达强烈的社会诉求,以及女性在现实中实现人生抱负的激情时更着力探索“娜拉”们遭遇的巨大的阻碍、困惑、疑惧和精神觉醒的艰难,揭示了男性群体对传统性别秩序和角色的固守,传统两性文化对女性的精神束缚,反映了女性所承受的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压力,以及个人的独立和“母职”、“妻职”的难以兼得,传统的性别歧见已内化为许多女性自身的无意识。

实际上,没有人可以采取绝对的中性立场,其言说者必然带有发出者的性别标志。《骆驼祥子》中老舍对祥子的塑造,反映出“在思考男性婚姻问题时,老舍在理性层面上认可无知无识的传统女性;但在深层爱情体验层面上他又深入抒写男性在传统婚姻中的无爱的痛苦。在思考男性如何对待女性世界的问题时,老舍一方面同情女性受男权伤害的生命苦难,并从善意的男性立场出发,充分抒写男性庇护美好女性的深情厚意;但另一方面,他又从男性自我防御的立场出发,表达对女性主体性的恐惧与厌憎。老舍的性别意识,呈现出现代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化观念相交织、男权立场与合理的男性立场相渗透的复杂局面。”[1]

现代文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近年来主要强调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利用等,相关思考和讨论无疑对于提高现代文学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现代文学教学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社会性别视角在现代文学教学中不应只是在分析个别文本或女性作家创作时偶尔的点缀、个别的运用,而应是整体的意识、全新的照亮。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其绝对性和片面性,“不论男作家还是女作家,他们的写作特征都不是由性别本质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历史语境中复杂、变化的社会文化、权力关系所决定,没有完全脱离历史现实的男性文本,也没有完全脱离历史现实的女性文本”[2]。社会性别的视角和立场与社会的、文化的、阶级的和民族的内涵是相互作用的,教师把这些因素都整合聚集在教学视野之内,根据文本及文学现象的具体情况作出综合分析,避免孤立地研究女性和女性问题,应该将其放在男女两性共同塑造的社会角色和权力结构中,发现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根源和本质,从而更准确、清晰、深入地展现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其次,社会性别理论、话语、方法基本沿用西方的,所以要特别强调结合文学实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文本细读,高扬问题意识,坚持对话原则。教学是“解惑”的过程,没有教与学的“惑”,一切的教学活动很难有效,而社会性别理论本质上就是一种颠覆、理解、质疑的方法。为此将现代文学内容问题化,在准确设问、适时提问、渐次推进的过程中展示不同的观点,并且通过师生之间甚至同一学科不同性别教师之间对话的方式,分析其中性别立场的差异。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探寻历史的曲折行进路程和真相。通过文本细节的讲解唤起学生相关的个人生活、经验、心理和记忆,吸引学生思考的兴趣、从而激发其审美能力。在追问、发掘、还原、揭示、辨析中呈现现代文学的历史面貌。萧红《生死场》为何用大量的篇幅写女人的劳作、生产、死亡?在三四十年代现代文学的救亡与启蒙的双重主题中,女性作家的文本普遍展示了一个包括阶级压制、民族压迫、性别压迫在内的父权制社会的特征。张爱玲的小说表现了战争与女性解放复杂和矛盾的关系,战争并非只有单一的民族本质的一面,当传统的性别文化一旦面临战争的考验,其超稳定的结构力量是多么强大,虽然张爱玲的小说“远离战争”,但却由此呈现出了战争的性别本质。

第三,比较的意识,关注男女作家在主题形态、文化诉求和叙事策略的差异性。同类题材男女作家的不同处理,挖掘男女两性特殊的精神底蕴和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底层劳动妇女形象、新女性形象、妓女形象、疯女人形象在不同性别作家的笔下所呈现出的差异,寄托了各自的社会性别焦虑、认同和期待。

此外,现代文学教学中还有个问题需要关注,即现代文学教师自身的传统性别意识。高校教师并不是超脱传统性别意识观念影响的人,而是不同程度上受数千年积淀的男尊女卑观念潜移默化的人,现代文学教师需要反思自身的性别意识。当然,这个问题当另文探讨了。

[1]李玲.老舍小说的性别意识[J].南京大学学报,2005,(6).

[2]刘传霞.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M].齐鲁书社,2007.303.

猜你喜欢

现代文学意识传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