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语言学中民族文化定型

2012-08-15曲雅静

关键词:交际群体民族

曲雅静

(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语言·文学研究

试析语言学中民族文化定型

曲雅静

(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曾指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德国哲学家施本格勒也曾说过“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看待世界的方式”。每一民族及其人民都有其关于周围世界、周围人及他文化代表的独特的理解,都有其独特的语言世界图景。在一定时期的社会交往中,人们无论是在本民族的语言文化空间、还是相对于他语言和文化的语言文化空间都逐渐积累了一定的“民族文化定型”。

定型;民族文化定型

一、民族文化定型的概念及其内涵

长期以来学界对“定型”的概念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在许多研究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诸如“民族定型”、“民族偏见”、“民族观念”、“民族形式”以及表示同一现象的其它术语等,人们试图阐明民族文化定型在社会中的形成与传播途径,探讨民族文化定型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等问题。

术语“定型”是美国社会学家利普曼在1922年出版《舆论》一书中提出的,当初他试图确定定型在社会交往中的地位与作用。他认为定型是人们对周围世界理解的特殊形式,这种特殊形式会对我们事前没有感知的信息产生一定的影响。按照利普曼的观点,人们在试图了解周围世界时,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头脑中一定会产生与其相关的图景,甚至对其有清晰的概念。他还认为,定型是在个人所处的文化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看见然后对其下定义,而是先给某一现象下定义,然后再去观察它。在了解纷繁的外部世界时,我们只能获取自身的文化强加给我们的那部分,并且已经习惯以定型的方式来接受这一信息。定型可以给人以关于世界整体的认识,并逾越其自身狭隘的社会、地理、政治环境等认识范畴。利普曼写道:“定型是那么坚定的代代传承,以至于人们像接受客观现实、客观实际以及生物事实一样地接受它”。

在认知语言学和民族语言学中,“定型”属于语言与文化的研究范畴,可以把它理解为“心智定型”或“思维定型”,语言世界图景与其息息相关,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以把语言定型理解为对语言外世界某客体进行的、具有主观认识性质的判断,且存在着描写和评价成分,是在所形成的社会认知模型框架内实际阐释的结果;不仅如此,语言定型还可以是任何一种由几个词组成的固定表达,如固定的比喻、固定的词组等,例如:лицокавказскойнациональности(高加索民族的面孔)、седойкаклунь(头发雪白)、новый русский(俄罗斯新贵)等。

近些年,定型被广泛地应用于其它人文学科,目前对定型的研究主要是在认知语言学、民族语言学、心理学、认知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语文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某些国家还有学科间独立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定型的产生、功能及其对社会形态的影响等,由于学者们的研究视角不同,即使相同学科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解释。俄罗斯学者Ю.Е.Прохоров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所做的阐释——定型是“某民族文化成员心智语言复合体(ментально–лингвальныйкомплекс),刻印有民族文化标记的单位,它以对该文化标准交际情景规范的基本想象形式体现在言语交际中”;В.А.Маслова从语言文化学的角度对定型下的定义——定型“是一种语言和言语现象的稳定因素,它一方面能储备和传承文化主导构素,一方面又能在‘本源中’显现自己、同时识别自我”;В.В.Красных从认知心理语言学角度的解释是——定型“首先是现实的某种意象以及从‘天真’日常意识角度的现实的片段,每个语言单位都蕴含有定型、定型形象”。

所谓“民族文化定型”就是把定型置于“文化空间”与“认知空间”双重语境对定型所做的语言学阐释。

(一)文化空间语境中的民族文化定型

俄罗斯学者克拉斯内赫认为,“‘文化空间(культурноепространство)’亦称‘民族文化空间(национальное/этническоекультурноепространство)’,通常指‘人的意识中的文化存在形式’或‘由民族文化决定的情感信息场’”。文化空间“包含着民族文化共体(национально-культурноесообщество)成员现有的和潜在可能有的关于文化现象的全部认识”,也就是说文化空间是一个民族所有个体和集体认知空间的总和。文化空间语境中的定型可分为“社会定型”和“文化定型”两大类:

1.社会定型。社会定型从心理学与交际学的研究角度又分别可划分为“思维定型”和“行为定型”。“思维定型”又称“心智定型”、“意识定型”等,被俄罗斯学者Маслова、Красных、Прохоров分别阐释为:“人的心智图像,对事物或情景固定的民族文化认识”;“某种固定的、最低限度的恒量,是受民族文化特点制约的有关事物或情景的认识”;“是客观事物反映在人头脑中的超稳定和超固化的东西”。“行为定型”又称“交际定型”、“言语交际定型”等,俄罗斯学者Красных、Рыжков分别将其阐释为“以某种方式对社会群体、民族及民族文化具体的实际需要进行言语固化的符号”;“通过对社会认可的需要进行表征,从而能对个体意识施加类型化影响的民族交际单位”。中国学者赵爱国称“行为定型”是“受民族文化制约的行为模式(модель действия)或行为策略及战略(тактикаистратегиядействия)”。现实交际中,行为定型有“言语交际定型”和“非言语交际定型”两种表现形式。

2.文化定型。文化定型又称“民族定型”或“民族文化定型”。俄罗斯学者Маслова将其定义为“对形成某民族典型特点的概括性认识”,即某群体或民族对本群体或民族以及他群体或民族共同认可的价值或行为的概括性表达,或叫“图式化”和“简单化”的认识。文化定型按所指涉的对象可分为“自定型(автостереотип)”和“他定型(гетеростереотип)”,自定型是指一个群体对于自己本身的定型,如中国人对本民族常见的自定型有“龙的传人”、“南方人精明、干练”、“北方人豪爽、实在”等;他定型是指某一社会和文化群体对另一社会和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特征的固定看法,如现实生活中俄罗斯民族对其他民族的定型为:любезный/изысканныйкакфранцуз(好客/十分讲究的法国人)、пунтуальныйкакнемец(非常守时的德国人)、чопорныйкакангличанин(过分拘礼的英国人)等。

(二)认知空间语境中的民族文化定型

空间范畴的划分有“科学空间”和“人文空间”两种。“科学空间”是指物理的、几何的或哲学的概念;“人文空间”是人类中心论概念,或者是以人对世界的心理感知所形成的空间概念,可分为“人的外部空间(внешнеепространствочеловека)”和“人的内部空间(внутренеепространствочеловека)”。认知空间作为人类特有的智力活动是一种不会脱离外部空间孤立存在的内部空间,是指人能动地反映外部空间诸要素而形成的一定的心理或心智空间,是人的身心与客观现实互动的产物。认知空间语境中,定型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语言定型(языковойстереотип)”,即“言语模式(шаблонречи)”,在新格赖斯含义理论中又称“常规关系”或“常规范式”,是在群体意识和社会共识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合乎逻辑的语言单位;中国学者赵爱国对“语言定型”的解释是“泛指一切有固定指涉意义的语言组合及用法”,如“новыйрусский(俄罗斯新贵)”、“чёрный чай(红茶)”等。

总之,就民族文化定型理论来说,文化空间语境的定型研究属于“内容层面”,研究“定型与文化”,即人的外部环境空间的关系,处于定型理论的表层;认知空间语境定型的研究属于“表达层面”,主要研究“定型与认知”,即人的内部心理空间的关系,处于定型理论的深层。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化空间的特质是物质与精神的总和,形态是外显与内隐的结合;认知空间的特质是心理或心智的,形态是内隐的,认知空间是广义的文化空间的组成部分。文化空间的定型研究主要用于揭示定型的文化成因,认知空间的定型则是对定型生成的认知过程进行语言学阐释。中国学者赵爱国把定型理论置于“文化空间”与“认知空间”双重语境,认为所谓“‘民族文化定型’是指在规范的言语或非言语交际情景中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共性色彩的言语行为——思维定型和行为定型,以及由此构成的心智—语言复合体单位(единицаментальнолингвального комплекса)”。而按照俄罗斯学者普洛霍罗夫的观点,“言语交际的民族文化定型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内隐民族文化定型(внутриэтнокультурныйстереотип)和外显民族文化定型(внешнеэтнокультурныйстереотип)”。基于不同民族在言语行为中表现出的民族文化类型的差异性,民族文化定型至少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该民族文化共性中的言语行为的结构定型,二是该民族在实现言语行为过程中针对规范化的情景所选用的语言单位、言语结构的定型。由于民族文化定型具有“规范化”性质,因而可以说它是一定民族言语行为规范化的文化单位。

分析不同学科领域里“民族文化定型”的概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每个人都具有个体的个人经验和特殊的理解世界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其头脑中便产生了所谓的“世界图景”,这种世界图景既包括客观部分,也包括个体对现实的主观评价,民族文化定型便是这种世界图景的一部分;民族文化定型的基本特点是文化的决定性,即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概念是在他所生活环境中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民族文化定型具有可变性,即可以随着历史、国际甚至某一国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民族文化定型不仅是心智形式,也是一种语言外壳,也就是说,民族文化定型也可以以一定的规范存在于语言层面。

总之,通过对定型、民族文化定型性质特征的分析,在所做的结论基础上可以给民族文化定型下定义:“民族文化定型”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概括的形式或一系列特征,按照大多数人的观点,这些相对稳定的、概括的形式或特征正是本民族文化和语言空间代表或者他民族代表所具有的;“民族文化定型”是在文化环境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人们对世界的观念,换句话说,这是一种文化决定性的概念,这种观念或以心智的形式存在,或以语言外壳的形式存在;“民族文化定型”是与一定符号模型相一致的交际(行为)过程和交际(行为)结果;“民族文化定型”既包括非语言现实的标准,也包括存在于语言层面的规范。无论是某一民族的特色,还是涉及某一民族对另一民族文化的所有观念(包括总体观念、言语交流规范、行为、类型、思维逻辑、道德礼节、规范、传统、习惯、偏见、迷信等)都可以称为民族文化定型。

言语行为的民族文化定型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要求交际双方都必须具备“施行自我行为”和“理解、接受他人行为”的知识和文化储备。由于交际双方具备的这种知识和文化储备总是不均等的,因此只有交际行为及其文化单位表现出对异民族文化的适应性,才能确保交际目的的达成。

二、民族文化定型的成因及划分原则

(一)民族文化定型成因的理论基础

认知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我们的思维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直接的社会接触,就同样以多大程度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行为。人们有加工周围信息的能力,因此他们可以运用认知学的结论(包括定型)最大程度地降低思维的负荷,简化理解周围世界的过程,可以对表达其自我、他人及其社会作用的一些知识的概念化形象进行分析加工,当这些概念化形象被固定下来以后,它们就决定了人们信息加工的方法和对自己或他人进行判断的方法。为了生存活动,人们获取关于周围世界的必要信息,并通过理解机制对这一信息做出不同反映时,也自然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给出自己认为比较喜欢的评价。

定型的产生过程本身来自于不同心理要素的直接相互作用,包括形式、判断、语调、思维模式、重复的评价和情感等。定型的形成过程建立在第二信号系统作用的基础上,首先是某些口头或视觉上的刺激对第二信号系统感官的作用,来自大脑高级区口头或视觉综合刺激的交互作用,当人的意识中出现了完整的观念并实现对已有的符号和意识形式进行联想时,开始探求反映阶段,这时所看到或听到的东西被看作是与观念相同的,并作为所探寻、发觉的东西被认可,与此同时,定型产生的心理机制还建立在人类思维所特有的“思维简捷”原则的基础上,该原则强调人们所追求的并不是对每次他们所感知或感受到的东西都做出反应,而是努力把这些感知或感受到的东西列入他们已知的范畴。

瞬息万变的世界不断强加给人新的信息,从心理学上讲,人们试图把这种信息划分为最简单且最习惯接受的模式,这种模式便成为我们所说的定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认识过程仍处于日常认知水平,局限于人们对该领域信息概括的、典型的生活经验。同时,人们周围的世界还具有唯一性和重复性,人们逐渐对这两种特性形成固定的反应和行为方式,这种反应和行为方式也具有定型的性质;相反,如果人类拒绝定型,那么人们就会不断盲目努力,人类的生活也会充斥着无穷无尽的实验与错误的轮换。因此可以说,定型帮助人们区分或简化周围世界,人们不必要每次都“发现新大陆”和“发明电灯泡”。

定型的成因是多样的,而最主要的或许是大脑对不断扩大信息量、超负荷意识的保护性反映。信息定型化是人类大脑防止超负荷的自然保护形式,这种形式主要用于保护人类肌体的健康和完整性,没有这种保护,人的意识就会因不断充实的各种评价性判断变得更加混沌。

(二)民族文化定型产生的途径

民族文化定型的产生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1)人们在社会化和文化化进程中逐渐掌握定型。既然定型是文化的一部分,那么以一定的方式来考虑另一民族或群体的习惯就是自然养成的。许多定型便不断得到传播,并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发展;

(2)定型是在人们与日常接触的那些人(父母、朋友、同龄人、老师等)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例如,当俄罗斯孩子听到父母说“русскиеслишкомпростодушны”或者“цыганамвглазасмотретьнельзяобманут”时,他们则会把这些理解为定型;

(3)定型可能来自于有限的个人接触。例如,在俄罗斯,如果您在市场上被一个阿塞拜疆的商人骗过,那么您可能会下这样的结论:所有的阿塞拜疆人都会说谎,都是骗子。这种情况下,定型的产生就来自于有限的信息;

(4)定型形成的过程中,大众信息媒体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不仅在于它的传播规模,还在于它的传播能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新闻、广播、电视都相当具有权威性,大众信息媒体的思想逐渐成了人们的思想,并通过他们的思维提炼出个人的思维模式。所以,虽然没有个体间的亲自交流,人们对诸如欧洲人、亚洲人、美洲人的外表和性格特性都有固定的印象,于是便产生了定型。

在阐释通过大众信息媒体手段形成定型机制的同时,我们还要指出它们对社会公众产生影响的原因:

(1)对许多人来说,在个人没有足够的知识形成观点和模式时,大众信息手段是最有权威的;

(2)信息源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著名的政治家和社会人士所发布的信息对人们影响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信息源的威信越高,人们对这一信息的相信度就越高,即使某些个人是带有批判性地接收这一信息源,也会将其在他们的意识中固定下来;

(3)大众信息媒体具有为所做的决定承担责任的能力。当人们犹豫不决时,他的最后选择都是借助于比较权威的赞许来实现的,此时人们并没有因为需要为其决定的后果承担全部责任而感到内心忐忑。做出决定的结果是个人对自己所有批评性的评价都消失并感到十分平静,随后会引起他的行为。他认为一切都是正确而合理的,因为按照他的观点,他的做法来自于权威的核准。这时,大众交流媒体的影响可以与大众感召力相媲美。

(三)民族文化定型划分的原则

任何社会中任何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标准,也就是说,人的行为从属于该社会长期形成的行为规范。文化定型就在民族文化及语言空间范畴内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而且当一个人从他认为自己为某一民族的成员、是某一文化的一部分时起,民族文化定型就开始被其掌握。研究者们在对民族文化定型进行划分时,一般按照以下原则:

(1)不同民族性原则;

(2)定型的无意识原则;

(3)接受周围现实的心理语言学观点的原则;

(4)定型的稳定性原则及历史、国际、国内政治环境和其他因素制约性原则;

(5)不同民族文化中存在同一类定型原则;

(6)定型中存有共性和特性的原则;

(7)文化整体性原则;

(8)文化结构稳定性原则;

(9)文化生命力原则。

三、民族文化定型的功能

从性质上看,定型是一种情感上被染色的、并含有个体社会及心理交流经验相互影响的固定形式。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自然属性,定型才具有一系列性能使其执行着不同的功能和任务:完整性、价值色彩、稳定性、保守性、情感性和合理性等,其中对跨文化交际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的有以下几点:

(1)通过关于人类特殊的、社会文化特性的、现成的、简单的信息观念来阐释人类的行为;

(2)在交际中可以预知对方的不同行为;

(3)根据交际对方构建自己交际的行为;

(4)保护传统、风俗、习惯、自己的文化及本民族社会文化群体的观点;

(5)用相应的行为标准、行为尺度及行为模式保护社会成员;

(6)使社会文化群体之间达到稳定化和一体化。

根据对民族文化定型特性及意义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民族文化定型的如下功能:

1.转达相对可靠信息的功能。转达相对可靠信息的功能主要是建立在人们观察另一文化群体成员独特的、不同寻常的行为或思维模式,并对其进行总体概括的过程。当人们第一次接触异文化时,总是试图对其所看见的一切进行概括和整理,开始对新的文化进行分类,并形成这种文化模式。通常情况下,主要是通过把现实简化、总体化以及区分该文化最典型的特征等途径取得。因此,在多种印象基础上勾勒出关于异文化的轮廓,最后根据一定的特征形成有关异文化代表的总体特征。如关于德国人的“实用性”、“认真性”和俄罗斯人“好客”“嗜酒”的定型就是在人们观察他们实际行为基础上得到的定型化的概念。

2.定位功能。定位功能主要在于借助于定型成功建立起关于周围世界的简化模型框架,然后根据定型,把一定的社会群体分别规划到不同的模型框架。这种方法能使我们根据定型的特征迅速把人划分为不同的群体,进而可以了解他们一定的行为。例如,俄罗斯人认为如果向谁都要钱且该民族群体的成员都相信通过手纹可以预测命运,那么他很可能是茨冈人,所以,当一个俄罗斯人知道这一点后,在街上看见一个茨冈女人在和一个过路人说话时,他可能会假设联想,这个茨冈女人在给人算命;但同样是看见一个女人,也是像刚才所提到的那个女人那么做,而这个女人在外表上同贵族群体成员没有什么区别,那么俄罗斯人就不会发生这样的联想。由此得出结论:定型可以帮助我们把周围的人分为可观察到的群体和概念上的群体,并以此简化我们未知的文化环境的复杂性。

3.影响建立现实的功能。影响建立现实的功能在于借助于定型人们能够准确地区分本民族群体与他民族群体。定型化可以帮助人们对周围人的行为进行划分,通过其对显著现象的态度阐明其行为的原因,对本群体与他群体进行对比评价,进而保护我群体的传统、观点与价值观。因此可以说,定型是一种用来保护各自文化群体实证性的自我“保护机制”。

这种划分与“外来群体任人唯亲”的概念相关,意思是指同异文化相比形成一种更加有事实根据的自我文化形象。定型在建立一定现实的同时,会加强团结自我文化群体,进而指明群体的界限。存在于每一文化中的“俗语定型”或“笑话”都是典型的例子。例如:Незваныйгость—хужетатарина.(不速之客比鞑靼还坏);Чторусскомухорошо,тонемцу—смерть.(俄罗斯人好,德国人就得死)。

正如已经指明的那样,定型的持有者和创造者是某些社会群体,它们彼此相互影响,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定型。定型可以影响大多数社会群体和个人,通常情况下同异文化代表交流的经验不会对定型校对或修正,即使明显偏离了已有的观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经验通常会作为例外被注释说明,而现有的定型会继续被看作是一种规范。

既然定型是群体认知的产物,那么它就可以应用于群体相互关系中,以便在一定的交际情境中对他民族群体的代表进行快速定位,进而明确其民族和文化属性。对某一群体的民族或文化属性的定位实际上是瞬间产生的,因为根据群体属性的某些特征,定型化的心理机制已经开动起来,并同时形成了相应的定型。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对这种心理机制的产生来说,实际发生了什么或定型持有者的经验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把定位弄错了。

总之,人们交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很多因素,如语言不通、对交际对象的社会背景及其它文化的了解程度低等等,几乎所有的交际活动都受其文化背景的制约和支配。通常我们与自己文化相同或相似的人交往很顺畅,因为我们熟悉彼此的思想、表达和行为等;可是,如果交际双方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又缺乏足够的相互了解,在交往时就会存在不少障碍。为了清除这些障碍,人们便开始对外来文化的人和事物进行分门别类,建立起它民族文化定型。

在文化学习及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如果不建立这样的一些定型,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我们就根本无法了解和认识异国文化,很难将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进行对比学习,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就更不可能进行,现在外语界常提的“将文化内容融入语言教学”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文化定型是不可避免的、合理的,可以简化认知过程,研究不同民族文化定型对加深人类各民族之间的理解,实现真正意义的跨文化交际是重要且必要的。

[1]ВерещагинЕ.М.КостомаровВ.Г.Языкикультура[M].М.,1976.

[2]ВоробьёвВ.В.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Теорияиметоды[M].М.,1977.

[3]ГудковД.Б.,КрасныхВ.В.РусскоекультурноепросранствоимежкультурнаякоммуникацияНаучныедоклады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факультетаМГУ[С].М.,1998.

[4]МасловаВ.А.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M].M.,2001.

[5]Тер-МинасоваС.Г.Языкимежкультурнаякоммуникация[M].M.,2000.

[6]薄艳华.俄罗斯跨文化交际研究述略[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5).

[7]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8]王国凤.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体系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07,(2).

[9]赵爱国.言语交际中的民族文化定型[J].中国俄语教学,2001,(4).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俄经贸合作中文化冲突问题与对策研究”(编号:2011B197)。

曲雅静(1964-),女,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俄罗斯语言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交际群体民族
情景交际
我们的民族
交际羊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