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摄影 莫让艺术掩盖了本质

2012-08-15常亮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10期
关键词:本质摄影艺术

□常亮

(郑州晚报,河南 郑州 450007)

总感觉在报社做摄影记者是幸运的,因为你每天都可以拿起最爱的相机,去见证不同的故事。

挎上相机10年来,脑子里经常会思考两个问题:拍什么?怎么拍?

报纸作为新闻摄影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一直以来被很多摄影人视为重要舞台阵地,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新闻摄影作品也层出不穷。

什么样的照片才称得上好作品?我想,每个摄影人对每一种摄影的理解都不相同。然而,在以记录社会进程为根本的新闻摄影中,我们首先要遵循新闻摄影的本质——记录。

新闻摄影 要让读者看懂

讲究构图、捕捉光线、构思想法……当我们拿出一张张艺术味道越来越浓厚的新闻图片时,很多读者却有些懵了:“是够艺术,是够漂亮,但真的看不懂”。

这不是一句玩笑,有这样想法的读者很多。记得自己2008年在报社做图片编辑时,正好赶上报社组织的抽样调查。有一天,竟然有几位读者提出一个意思几乎相同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就出在曾被多位同事共同夸奖过的一张新闻配图上。

构图很讲究、光线够漂亮、视觉效果也很强烈。然而,读者却发出了疑问:“这样一张看似很专业的照片,想给我们传递什么?照片里的信息是什么?”

静下心来,笔者对着这张曾经感觉很成功的照片看了又看,意外发现,并不是专业摄影人士的读者所说的话,却很有道理。

一个原本普通的救助新闻,记者用了虚化前景,新闻主角的面部带着丰富的表情被安排到画面最右下角的位置,图片下角还专门标注了说明:艰辛生活中的某某某压力很大……

新闻主角是做什么的?生活的环境有多么艰辛?一个个读者所关心的焦点,在图片中完全没有展示。记得其中一位读者提出了这样的建议:“照片最起码应该交待新闻主角的生活背景,这样才能唤起观者的同情心。”

想想也是,该条新闻配发图片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稿件效果,然而一张看似完美的人像摄影照片,哪能起到救助新闻的作用?

新闻摄影 要有社会价值

2010年10月,从四川一家媒体传播到网络的一组照片《10岁女孩无钱上培训班,路灯下练芭蕾》的照片却很成功,一时间占满了全国各大网站新闻头条的位置。

这组照片并没有刻意去关注小女孩练习舞蹈时一张张艰辛的特写表情,而是趁着各种生活环境,将小女孩和她父亲共同的舞蹈梦想,格外辛酸的展现出来。

最终,这组照片打动了很多人,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同时,练习舞蹈的小女孩也得到了很多热心人的帮助,距离舞蹈的梦想越来越近。而且,很多爱心人士又把关注目光投入到更多追求艺术梦想的贫困孩子身上。

2009年6月,笔者拍摄的那张“最美乡村女教师”李灵雨中收书归来的照片在报纸上刊发后,被一位网友传到了天涯论坛,一天十几万的点击量和数百次转载率,让原本一张普通的新闻照片,成了网络上的一张小“名片”。

很快,这张照片传递出的信息,让很多人把关注的目光转移到李灵背后的留守儿童身上。全国各地的网友和热心人纷纷在网上发出号召学习这位“最美的女教师”,并发起了为李灵学校孩子们捐款捐书的活动。最终,李灵的事迹感动了中国,她背后的300多名留守孩子,也真的有了像样的图书馆和漂亮的教室……

其实,从艺术的角度上讲,笔者并不认为这张新闻照片有多么完美,甚至还能从画面中找出不少明显摄影专业方面的“缺陷”来。但恰恰或许就是这种真实和不完美,才让读者产生了一种共鸣。因为,读者在这张照片中读到了他们所希望获知的信息。

“脸上刻满皱纹的80后女校长,在雨中蹬着一辆破旧三轮车吃力前行,三轮车把上,悬挂着为孩子们回收教辅书的广告牌……”正是这些真实全面的新闻要素,赋予了照片丰富的“社会价值”。

新闻摄影 “记录”才是本质

当然,并不是说拍照片不需要讲究,形式感强烈的照片除了会给人带来阅读上的愉悦,还会用影像本身独有的视觉冲击力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一味地强调对新闻现场进修饰和加工,必定也会损失掉照片本应具有的真实感,一旦把握不好,失去真实感的照片就会缺乏生命力,变得空洞,变得华而不实。

网络信息时代,人人都是见证者。为什么越来越多来自非专业摄影人士拍摄的照片开始占据网络,并能引起强烈反响?笔者想答案很明了,因为他们都简单直观地遵循了记录类影像的本质,而这种本质,也就是照相机最基本的功能——记录。

随着读者对视觉效果的要求愈来愈高,新闻摄影已不只是满足于新闻事实的简单记录,需要我们努力去提高新闻摄影的内涵与艺术性。然而,我们同样也应该切记,对新闻摄影的艺术表现形式切莫过度,否则,就会或多或少地掩盖了新闻摄影的本质。■

猜你喜欢

本质摄影艺术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童年的本质
纸的艺术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