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发展 绿色崛起奋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

2012-08-15周明德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沐川全县绿色

周明德

(沐川县人民政府 四川 乐山 614500)

2012年4月,沐川县从全国数千个申报市(县)中脱颖而出,被列为全国87个、四川9个这一、乐山唯一的“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县)”。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历史机遇,坚持“生态发展、绿色崛起”的总体取向,围绕“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战略,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化构建“三大重点”,通过5年持之以恒的奋斗,圆满达到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建设的各项指标,在全县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把沐川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

一、以生态建设为核心,打造绿色生态环境

坚持生态保护与建设并重,突出森林、湿地、水系特色,加快构筑森林葱郁、湿地相间、水系环绕的生态系统,打造绿色生态环境。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确保达到71%以上。

(一)全方位构筑生态系统

加快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防护林体系建设,到2016年,建成纸浆竹林基地70万亩、木质林基地40万亩、笋用林基地10万亩、珍贵树种和绿化苗木培育基地2万亩、林木种苗基地1万亩。加快推进金王寺水库等水利工程和沐溪河、马边河等河道疏浚、堤防工程建设,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建设筒车坝湿地公园、金旺湖湿地公园,力争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四川山鹧鸪保护区。全县水域湿地覆盖率达到8%,各类保护区面积比重达到20%。加快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和重点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全县水土流失面积降到240平方公里以下,水土流失率降低到25%以下,生态综合治理率全面达标。

(二)高起点建设生态城镇

加快建设生态廊桥、碧水丹霞景观工程和梨园街、竹林巷等旧城改造,积极打造风情水街、醉氧天街等特色商业街区,加快推进“两化”互动示范区和景观节点、绿水山体亮化工程,着力建设绿色韵味旧城。按照“山为骨、水为脉、绿为魂”的设计理念,加快建设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生态产业为支撑、旅游服务为引擎、山水环境为依托、主题文化为特色的山水园林新区。以国道213沿线为主线、马边河流域为走廊,规划建设一批旅游文化型、商贸带动型、工业主导型和综合服务型的“休闲养生绿镇”、“历史文化古镇”、“水乡风情新镇”等特色风情集镇。坚持改建与新建相结合,加快推进新农村聚居点、产业新村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竹乡特色浓郁的生态休闲新村。

(三)多举措整治城乡环境

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和农田径流污染防治措施,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确保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率全面达标。完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推进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新建16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和4个乡镇生活垃圾填埋场 (转运站),力争到2015年全县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0%。加强环境监测、监察能力建设,建立入河污染物限排总量控制制度和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制度,加大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工业废气、餐饮油烟、扬尘、机动车尾气等治理,确保全县Ⅲ类或优于Ⅲ类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优良以上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98%。

二、以生态产业为支撑,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立足自然条件和生态优势,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全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传统工业向新型生态工业、传统服务业向以生态养生·休闲度假旅游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转变,从而实现从生态资源大县向生态经济强县的跨越。到2015年,全县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6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万元GDP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高于0.55,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16年,工业增加值达到45亿元、农业产业增加值达到16亿元、现代服务业综合收入达到18亿元。

(一)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以新型生态工业为方向、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培育制浆造纸、循环化工、生态加工、新兴低碳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提升、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效发展。制浆造纸产业上,完成永丰纸业节能减排技改和烟气脱硫脱硝项目,力争实施中段污水深度处理、造纸黑液综合利用、造纸白泥减量化处理等项目,加快一般用纸向餐饮、妇婴保健、高档文化用纸等高端产品延伸,加快造纸纤维向纺织纤维、醋酸脂纤维发展,打造“中国西部纸都”。循环化工产业上,全面完成60万吨焦化及焦炉尾气综合利用项目,大力培育精细磷化系列产品。生态加工产业上,规划建设占地1000亩的竹产业园,大力发展竹木板材、竹型材、竹编工艺品和有机茶、姜黄素、磨芋精粉、竹沥水、猕猴桃酒等特色产业。承接产业转移上,加快建设占地3000亩的乐山沐川鞋业产业园,打造“中国女鞋制造之都”。新兴低碳产业上,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水电、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完成火谷电站、黄丹电站技改及小水电开发等项目建设;培育发展生物质发电、10万吨燃料乙醇、硅材料等低碳产业。

(二)着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结合国家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加快建设林竹、茶叶、猕猴桃、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生态水产等6大类、3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到2016年,建成现代林业基地120万亩、茶叶20万亩、猕猴桃7万亩、金银花和黄白姜、磨芋集中连片各1万亩、林下种植基地10万亩,林下养鸡500万只,林下种草养兔300万只,大鲵养殖达10万尾;新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5家以上,驰名、著名、知名商标5枚以上;新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10万亩以上,新获得“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10个以上,努力建成省级茶叶产业基地强县。同时,利用园区产业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培育和打造一批示范带动能力较强的农家乐、林家乐、果家乐。

(三)倾力发展旅游服务业

按照打造成都天府新区“绿色氧吧”和全省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定位,围绕“两线一河”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即沿国道213线,加快推进县城新区、沐川竹海、森林公园、中华竹博园和以金王寺水库为中心的环湖生态旅游地产项目,将沐川竹海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沿省道103线,加快推进五马坪综合开发利用、马边河水上特色旅游,将五马坪景区打造为西南最大的特种旅游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商贸、餐饮娱乐、休闲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和金融、通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大千百汇·沐源欧城”县域城市综合体。加快建设林产品交易中心、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农特产品冷链流通体系、三八物流配送收储交易中心和城镇农贸市场,打造辐射川滇两省四市十县的特色农产品物流中心。

三、以生态文化为灵魂,凝练沐川精神气质

加快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在全社会营造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浓厚氛围,提高群众生态文化素质,筑牢生态文明建设根基,凝练沐川独特精神气质,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和消费模式。

(一)挖掘生态文化内涵

大力开展生态文化研究,挖掘弘扬竹文化、茶文化、草龙文化等传统生态文化,培养塑造沐川人文精神和文化形象,努力增强全县人民的幸福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加快制定和实施生态文化的道德规范,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内容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和党的建设,凝聚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坚定生态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取向。

(二)引领绿色环保消费

建立生态文明示范工程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和社会监督体系。大力开展以节能降耗、废物循环利用、无纸化办公为内容的绿色单位创建活动,积极创建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企业和绿色社区,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生态道德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做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研究制定促进绿色环保消费的激励政策,推进政府生态采购,确保全县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率达到98%。通过以旧换新、价格补贴等方式,引导群众选择经济适用的绿色环保产品,全县生态环保产品消费比重达到83.3%。继续严格执行限塑令,确保全县市场包装限塑比重不低于90%。

(三)打造生态文化品牌

加快建设生态文化载体,创建一批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一批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创作一批生态文化作品。大力开展“生态文化旅游节”、“竹乡艺术节”、“文明在身边”、“欢乐竹乡”等特色文化活动,打响“天然氧吧”、“生态慢城”品牌。

猜你喜欢

沐川全县绿色
绿色低碳
与王沐川在图书馆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与王沐川在图书馆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突破山区县“互联网+农业”瓶颈 为扶贫攻坚助力
——以沐川县为例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妙笔生花
近期我省千部任免情况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