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三题

2012-08-15马静刘玉标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红色

马静,刘玉标

(1.西南大学,重庆400715;2.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0031)

红色文化三题

马静1,刘玉标2

(1.西南大学,重庆400715;2.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0031)

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来源,坚持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革新求变的思想观念。红色文化是孕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沃土,滋养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根基所在。

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根基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启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新时代。在这一伟大进程中,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的力量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源泉。

一、马克思主义:红色文化的理论基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自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以后,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红色文化,引发了中国的巨大变化。

(一)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使红色文化成为团结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是靠少数英雄人物,而是靠广大人民群众。人民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十月革命的胜利,就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因此,民为根本是红色文化的立足点和落脚点。红色文化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不仅是红色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同时也是红色文化的接受者。毛泽东曾说,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共产党到了一个地方,要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实际上,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通过红色标语、歌谣、戏剧等形式,展示群众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精神风貌和英雄主义气概,鼓励人民参加革命斗争,使红色文化成为团结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思想武器。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植根于人民、立足于人民,才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

(二)坚持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使红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了强大的基础

共产主义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学说,是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检验的真理,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利益的集中体现。因此,共产主义信仰是最科学的信仰,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精神支柱和奋斗目标。共产主义不仅仅是政治理想和社会制度,也是一种实践运动。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并通过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才能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纲领并与各个时期的具体目标相结合,统领党的一切工作。红色文化是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形成的,崇高的理想信念是红色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基石。在战争年代,在白色恐怖政权包围中,革命前辈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把革命的火种传播到全中国,烧出红通通、光灿灿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了雷锋、“铁人”王进喜等英雄人物。正是由于共产主义信仰的指引,这些优秀的共产党人才有了崇高的精神追求,谱写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华彩诗篇。〔1〕正是因为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得以坚守,才使得红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了强大的精神基础。

(三)坚持集体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保证了红色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红色文化的核心也就是价值观问题。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直接决定红色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及对革命的意义。马克思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就强调人类幸福和我们自身完美的辩证关系。他说:“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2〕列宁反对“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列宁全集》的新版中译为“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家”)。马克思主义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体系,要求个人服从和服务于集体、集体促进个人发展并为个人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注重社会整体利益。集体主义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冲锋在前,退却在后”;新中国成立初期,又提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鼓舞着中华儿女艰苦创业。正是这种价值取向使红色文化具有了灵魂,并促进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思想来源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伟大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而且是红色文化形成的思想源泉。毛泽东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3〕红色文化如果失去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就不可能对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人民群众具有指导价值。

(一)坚持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是红色文化形成的重要渊源

在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强调中华儿女要以天下为己任、抵御外辱、奉献祖国,要具有责任意识。从“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舍己为人精神,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以我血荐轩辕”等竭力报国的奋斗精神,都是古人精忠爱国的体现。在实践中,从屈原被放逐仍“虽九死而犹未悔”,到文天祥在战场上临危不惧、为国捐躯……每当国家民族遇到危难之时,总有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壮举,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运用于实践中的优秀成果。这种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中进一步发展,成为红色文化形成的重要渊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动员人民群众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兴起了红色标语、漫画、革命戏剧等群众文艺运动,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运动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服务于革命斗争的需要。如刊登在《红色中华》上的漫画《大家起来取消辛丑条约》等作品,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憎恶、对爱国志士的敬仰之情,也激励着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二)坚持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断赋予红色文化更新的思想内涵

自强不息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社会心理,深深贯注于中华儿女的灵魂中。《周易》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说自然界不断向前运动,君子应该效仿它,奋发向上,百折不挠,永不懈怠,这是对中华民族拼搏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和集中体现。司马迁身遭宫刑,忍辱负重,完成传世名著《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李时珍三十多年刻苦研读,著有《本草纲目》;等等。这些都折射出中华民族灵魂深处自强不息、刚强不屈的精神气魄。红色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关键在于红色文化的主体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而主体创造者的这些精神又进一步赋予红色文化更新的思想内涵,引导中华儿女自力更生,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毛泽东指出:“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4〕

(三)坚持革新求变的思想观念,使红色文化充溢着创新的活力

革故鼎新、变法图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民族自古就具有“日新”、“革新”的思想观念,强调人们不能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必须顺应形势要求,不失时机地自觉进行思想观念、制度模式等的改革创新。《周易·杂卦》就曾提出“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就是革故鼎新之意,要去除旧的,建立新的,破旧立新。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任何事物只有适时而变,才能开辟前进的道路,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正是在这种变革求新精神的激励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力求挽救民族危亡的变革。红色文化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勇于变革、不断突破的优良传统,充溢着创新的活力。历史表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是靠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创新取得的,如果照搬照抄、不思创新,我们就会走弯路,阻碍前进的步伐。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与时俱进,红色文化就是在不断开拓新局面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三、红色文化是孕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沃土

红色文化伴随着我们党的成立而孕育形成,又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并在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实践中得到了崭新发展。红色文化本身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还记述着革命历史和实践,因此可以说,红色文化是孕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沃土。

(一)红色文化与毛泽东思想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红色文化蕴含的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品质的集中体现,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沃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求解放的革命斗争,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党内出现过“左”、右倾错误,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斗争中形成的,表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讨中国革命道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土地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1934年中国共产党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延安精神进一步促进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总之,红色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实践中形成的同时,为我们党解决中国具体实际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造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红色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红色文化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深深地贯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过程,为其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沃土。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抓手,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吹响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邓小平提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把培育“四有新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牢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精神污染,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红色文化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其蕴含的崇高的理想信念、巨大的创新动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浸育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创立邓小平理论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红色文化丰富内容的自觉认识,提出要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我们党的先进性的基本点,并提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着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理论飞跃。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的时代课题的进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任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红色文化热现象,我们看到红色文化与和谐文化、先进文化共同成为我国文化建设领域的亮丽风景,也使科学发展观的文化含量越来越浓。

〔1〕秦馨.廉政文化建设新思考〔J〕.理论探索,2010(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1.

D616

A

1009-1203(2012)01-0031-03

2011-12-20

2010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百人计划资助项目,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一般项目,负责人刘玉标。

马静(1984-),女,安徽宿州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刘玉标(1982-),男,河南唐河人,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

责任编辑 周荣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红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红色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红色在哪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