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装结构设计中形与数的教学

2012-08-15

科技视界 2012年30期
关键词:号型款式原型

叶 宁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7)

服装结构设计中的形是指服装的轮廓外形,是款式设计的体现;数指在结构设计过程中使用的规格尺寸、结构尺寸、制图尺寸等。服装的外形轮廓、版型设计必须通过严格的尺寸设计来实现。服装由于本身面料的特殊性,一旦做成成品以后就很难有个量化指标来衡量形,规格尺寸就成了衡量形的唯一的数字化标准。外贸服装对尺寸的要求非常严格,这也是因为规格是保证形的唯一可测量的指标,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客户对尺寸近乎苛刻的要求。

所以,在服装教学中关于服装号型、规格尺寸的教学非常重要,一是,对人体的认识和理解源于大量的人体测量数据;二是,服装结构设计的尺寸依据是号型规格。很多学生对服装规格和结构设计中数的大小设计感到比较困惑,经常纠结于数字的取值。在教学中,应该改革现有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形的认识、摆脱数的约束。

1 形与数教学存在的问题

服装号型国家标准是根据服装生产需要在人体计测基础上建立的人体尺寸系统,是服装业重要的基础标准和编制各类服装规格的依据。服装号型标准为服装生产的合体性和服装规格制定提供依据,为服装技术研究提供依据,在服装业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号型规格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认识,在设计规格时常常无从下手。具体表现在:

1.1 对标准人体各部位规格不是了然于心

通常学校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的开始阶段都有人体测量和人体特征的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会正确的人体测量方法,能准确说出标准人体的各部位尺寸。事实上,有部分学生测量方法不正确,很多测量的数据很离谱;同时,缺少对中间规格尺寸的强化记忆,在后面的服装结构设计中就体现出来这方面的不足。

1.2 学生对号型系列的设置原理没有理解透彻,没有掌握号型的规律,在进行成衣规格设计时就会显得不够合理

1.3 学生对服装版型的微妙变化抓不牢,对人体尺寸和相关的纸样数据不敏感、不熟悉,这和一直以来我国高校较多地采用原型教学法有关

学生通常只知道在原型基础上领子开大多少,袖窿挖深多少,不知道160/84的衬衫横开领实际应该多大、西服应该多大、大衣多大,不知道袖窿应该多大才适宜,盲目地依赖原型。原型还有一个弊端是关于胸宽和背宽的尺寸,学生对不同肩宽条件下胸背宽如何变化,不同款式胸背宽的取值都处于比较随意的状态。这些问题归结起来都是由于对人体认识不够,对原型的形成原理没有理解透彻。

2 关于数的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培养学生成熟的服装结构设计能力,毕业后能马上适应企业样板工作,应该改革目前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加强人体与服装,号型与服装理论的教学,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加深对人体的认识

一件衣服最终是要穿在人身上的,要知道人体的大小、比例和形态以及人体活动后产生的运动形变等就必须要先对人体各部位进行测量和研究。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次人体测量实验,要逐个校正学生之间相互测量数据,尤其是测量点的位置是否准确。通过这样的实验,每位同学都能得到关于自己体型的详细数据,并总结自己的体型特征,这些工作会占据较多的课时,但这是确保后期服装制作合体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必须严格把关。完成测量工作以后,要求学生记忆两个尺寸规格表,一个是通过测量得到的自己的体型数据,另一个是女160/84A,男子175/96A标准体的规格。这些数据必须熟记于心。

2.2 原型和比例裁剪法融会贯通

比例法是中国传统的服装结构设计方法。它是以人体基本部位的尺寸根据款式的需要加放适量的松份作为服装的规格尺寸,依据该尺寸作为变量进行各式的比例计算,定出衣片各部位尺寸的结构设计方法。原型法是先根据人体必要的尺寸绘制服装原型,然后根据款式对原型加以缩放的结构设计的方法。原型法简便易学、适应性广,而且原型对衣片形成原理的阐述比较清晰;比例法的优点是部位尺寸精确度高,但应变性差。我国服装院校较多采用原型法教学,长期的教学实践显示,学生对原型的掌握不理想,过分依赖原型,运用比较死板、僵化。

因此,在服装结构设计课中应通过面料立体试别的实验详细讲解衣片的形成原理,让学生理解梯形原型、箱型原型的形成原理和相互关系,理解衣片平衡的原理。很多中职、高职的结构课都省略了这部分内容,直接讲授原型的制图方法和应用,结构基础不扎实就会导致后面应用的僵化死板。透彻理解人体和原型衣片的关系、理解原型裁剪和比例裁剪如何相互转化是打好样板的重要前提。学生往往对默写衣片原型得心应手,但到了制作服装样板时,一旦现场没有原型,他就束手无策了。这说明学生把原型当成一个制图工具、一把尺子在用,而没有真正做到了然于心。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原型、吃透原型,能够分析比较不同原型的差异,做到原型在心中、在脑中,即使没有实物原型样板,也能用原型的原理打好样板。只有做到这点,才能真正应变服装款式的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只有做到这点,才能不被原型所束缚,对各部位尺寸了如指掌,对成衣规格尺寸把握得心应手。

2.3 掌握成衣号型规格设计规律,牢固树立工业化概念

以往结构教学中,学生往往缺少一种工业生产的观念,只管单件制作,缺少“工业概念”。而我们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服装企业培养设计和技术管理人才,使学生和工厂“零距离”,在平时的训练中就应该尽可能按工业生产的要求来规范学生。通过3年的训练,养成一种比较严谨的工作态度。有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养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土裁缝”的做法,对尺寸规格非常随意,这点必须要纠正过来。

成衣规格设置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通常内销成衣按“5﹒4”系列,胸围的档差是4厘米,衣长2厘米,长袖1.5厘米,领围1厘米等。国家号型标准的设置原理、成衣规格设计的档差规律在服装结构课和服装工业制板课中要和学生讲透,并反复强调、加深理解。通过这样的强化教学,学生能完成全规格系列的尺寸的设计,并且设计科学合理。

2.4 深入剖析不同款式结构区别

服装结构设计的教材通常以服装款式平面图加结构图的形式出现,学生对服装款式的感觉不够直观,体会不够深切。因为大多数的教材都是缺乏实物制作的环节。另一方面,服装教材的编写速度永远都跟不上潮流的发展速度,对于一些过时的款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降低。如果能改变这种状态,以照片或者实物的形式来讲解结构设计,学生对结构、款式、规格大小、甚至工艺方法的理解都会更透彻。

所以,教学中不妨抛弃照本宣科的方式,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款式的衣服,让学生通过用眼睛看、用手摸、用尺子量的方法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地解剖这件衣服。在这样的基础上,讲解这件衣服的结构设计方法,学生会理解很透彻,同时也训练了其对面料的感知能力、对工艺方法的认识。

除了老师的精讲以外,还可通过学生的驳样练习来训练学生对形和尺寸的把握。所谓驳样,就是对实物样衣进行复制。驳样通常有测量驳样和分解驳样,一般采取测量驳样。测量驳样就是对服装每一个部位进行测量,并作数据分析,对每一个局部的形态、规格以及各部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认真的测量,既要达到规格的要求,还要将所测数据进行合理的计算、分配。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驳样是一个很好的加深对款式结构、工艺理解的方法。学生通过练习,无论是对结构设计方法、还是对衣服规格尺寸的把握都有很大程度提高,这是照本宣科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2.5 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服装专业的学生,无论今后从事设计或者制板工作,敏锐的观察力都是必需的。一款服装,如何通过目测的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说出它的放松量、它的外形尺寸大小,这是在前面款式理解训练基础上的目测训练。在教学中经常通过两种方法来训练学生。

一是,通过实物的比较来强化记忆。可以找一些常规款、中间号型规格的服装,长度上从短到长不断增加,围度上从紧身到宽松不断增加。让学生比较同一号型、不同款式服装的着装状态,并让学生记忆衣服的规格。服装款式虽然千变万化,但是尺寸规格变化不大,通过这样的强化训练,学生会对什么样的款式应设计多大的规格,并运用放码原理来推算全系列的规格。

二是,可以通过应用类推比较法。现代社会资讯非常发达,学生可以在网上获取很多信息。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为学生的学习也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可以训练学生对网上销售的服装看款式、比规格,通过这种类推比较法,学生也会逐渐积累成衣规格设计的经验。

3 总结

形和数是结构设计中两个密切相关的元素。优秀的成衣设计应该是形与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我们有必要强调成衣规格、尺寸设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更成熟的成衣设计能力。

[1]柴丽芳.论使用日本文化式等公式化原型进行服装纸样教学的弊端[J].装饰,2008,12:110-111.

[2]郅晓磊,张文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装饰,2008,06:1100-101.

猜你喜欢

号型款式原型
探究下体体型中服装号型的划分
局部加热服的款式设计及其舒适性评价
论我国现行服装号型标准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最火的单品款式
原型理论分析“门”
初为人母的着装困扰
服装批量定制量体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