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图书序跋

2012-08-15任文香

科技视界 2012年28期
关键词:序跋后记正文

任文香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7)

笔者在2004年《应用写作》第6期上曾就期刊的自我推介的“卖点”及诉求方式作了一些涉略,由期刊推及图书,在当今信息繁杂、阅读日趋萎靡之时,仿佛图书的自我推介也很显得迫切。除去显而易见的一些促销手段,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图书的序跋是作者或编者为图书作的一次隐性的自我推介,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那么,何谓序跋?序跋应该包含怎样的一些内容?写作序跋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且听我对图书序跋的说长道短。

1 图书序跋的释义

《辞海》中“序跋”条的解释:序跋,文体名。序亦作“叙”,或称“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古代多列于书末,如《史记·太史公自序》等。后来一般置于书前,而谓列于书后者为“跋”,亦称“后序”。二者体例相同,因此合称序跋文。有如今日图书中的前言、后记。

再看,《辞海》中“前言”词条的解释:前言,亦称“前记”、“序”、“叙”、“引言”、“牟言”等,文体名。由作者或他人撰写,刊印在图书正文前面,有时也可成为独立的文章。用以说明写作的目的、经过、资料来源、编写体例等,或对内容加以评价。《辞海》中“后记”词条的解释:后记,亦称“跋”、“书后”等,文体名。由作者或他人撰写,刊印在图书正文后面,用以说明写作和出版的目的、经过和资料来源、编写体例等,有时是读后感。

显然,“序跋”二者体例略同,亦均不是图书的主体部分。但“序跋”作为独立的文章依存于图书之中,对图书的自我推介功能确实是不容忽视的——在当今这种快节奏的阅读时代,就一般的阅读习惯而言,

我们读者想了解图书的内容,先要看的除了内容提要、目录、就是序跋即前言后记了,其次才是认真地研读正文。内容提要一般十分简短,目录又过于条理,如果读者遇到了一篇“极有情致,极有分寸”的序跋,是否会对图书正文的阅读产生一种期待?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2 图书序跋写作的内容

从对序跋的释义,我们可以得知:一本书的序跋应该是一种图书正文内容的必要的补充和延伸。一本书从编撰、审校到出版要历经一个复杂的过程,其编撰缘起、目的、写作过程、材料来源、编写体例、内容评述等是图书正文无法反映出来的。而序跋中给读者提供的诸多信息,有利于人们更好地阅读和把握文献。

我国古人对撰写和刊印序跋是非常重视的。旧时的序跋,有的出于本书的作者或注者之手,有的是刻书序跋,有的是收集其他版本的刊刻序跋,有的是藏书家给古籍旧书写的题跋。在这些不同类的序跋中所记载的各种信息,而今对我们研究该书都有非同寻常的作用。

近代五四运动以后,胡适先生也认识到序跋在小说批评中的重要性,写作了大量的小说序跋。他自己回顾“从1920年到1933年,在短短的十四年间,我以‘序言’、‘导论’等不同方式,为十二部传统小说大致写了三十万字”,胡适先生的身体力行使得小说序跋成为当时很重要的小说研究方法。

当代我国文艺理论大家鲁枢元先生在序跋写作上也有颇深的造诣。单单翻阅先生在其主要开拓的三个领域——文艺心理学、文学言语学、生态文艺学——的几十部著作的序跋,就足以让我们慨叹:先生学识之渊博、为人之谦和、承担之自我。不妨让我们以鲁先生实现他学术生涯中的第二次超越的代表作《超越语言》一书的序跋为例来谈一下序跋写作的具体内容。

《超越语言》是一部探索文学言语的本质、特性、成因与价值的书,作者希望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框架之外,发现主体生命在言语活动中的律动,发现文学言语在浑沦诗意中的生成。在本书中,作者强烈期望从中华民族汉语言文字的特殊存在中,寻找到艺术超越常规、文学超越语言的隐秘踪迹。本书由白烨先生的序、鲁枢元先生自写的题记、正文、跋和重印后记等部分组成。由此看出,这部书的序跋有自序、他人作序、自跋、重印后记等多种序跋形式,这也是选取这部书为例的重要原因。

在白烨先生的《〈超越语言〉序》一文中,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

1)《超越语言》一书作者的生平事迹、著述情况

简要介绍了鲁枢元先生当时的主要情况:“以创作心理的研究起家,而今已被公认为我国当代文艺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介绍了奠定鲁先生学术地位的主要论著,记述了自己在与鲁先生的学术生涯交往中的印象:“脚踏实地而又不求玄虚”,在理论探求过程中“奋勇进击的姿态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等等。

2)简要介绍本书的内容

“《超越语言》是一部角度上、立论上、语言上都卓有特色的好书”,“它面对现代语言学的主导倾向——结构主义语言学所精心编织的气势磅礴的理论大网,在实事求是地肯定其开创‘语言是关系’的研究、强化文学的‘文本’研究等重要贡献的同时,有理有据地指出它因过分崇尚‘逻辑’和‘实证’的手段,虽则获得理论上的‘科学性’,但又失却了社会、个体、情感、心灵方面的许多东西,从而在旨在追求人的精神的丰富性和自由性的文学艺术的研究方面留了诸多漏洞”。白先生评述道:鲁先生在大胆地对结构主义语言学及其批评学进行质疑的同时,更加相信“汉语言是一种艺术型的语言,一种诗的语言”的论断。

3)客观评价作者及图书

白烨先生写道“《超越语言》是一本具有自己的角度、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语言的著作”,“是一部在角度上、立论上、语言上都卓有特色的好书”。同时,白烨先生也很客观地说,“当然,《超越语言》一书也并非尽善尽美”,也很认真地指出“它在阐述某些互相对立的命题时往往有忽略它们互渗的一面的倾向,有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在论述中还多流于一种直感描述,而未能阐发得更深一些、更透一些”。

再来看看鲁枢元先生的自序、跋和重印后记中涵盖的几项内容:

1)写著本书的缘由及目的

鲁先生在其254个掷地有声的汉字组成的题记中,道出自己写作缘由:面对“一团世界性的语言难题,而我只能够用我的汉民族的母语作出茫然的应对;面对一座文学与语言交织的迷谷,而我仅有的只是一条裸露的生命,一颗神往的心。谨以此书献给求索于深渊与峰巅的孤独者”。同时也道出自己对汉民族的母语的挚爱情怀。

2)写著本书的过程

鲁先生在本书的跋中,简要介绍了自己对文学语言的兴趣的产生及刊发的相关问题的文章的初成。而后,本书即是将“‘支离破碎的思维’进行整合”写下的文字。

3)对此书出版过程中给予帮助的同仁的致谢

鲁先生在本书的《重印后记》中真诚地向文学界知音王蒙致谢,向本书出版5年来一直予以关注的山南海北的陌生朋友致谢,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及企业界的热心相助使得本书得以重印的朋友致谢。

4)客观评价本书的价值

鲁先生在本书的跋中写道“书稿写完了,在无字处却留下了说不尽的遗憾。已经写下的如许文字‘超越’了什么吗?也许,那只是一只笨拙的蜗牛用自己的津液在岩石留下的一道曲曲弯弯的线痕,所谓‘超越’,只是它在爬行中聊以自慰的梦幻罢了”。诗意的语言,道出了先生谦和而又锐意进取力求超越的内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图书的序跋的内容确实是图书正文所不能及之处,也确实是对图书正文内容必要的补充和延伸。它大体包括了:(1)对作者及其有关的人或事的记述和品评;(2)图书的编撰缘由、过程及其目的;(3)图书正文内容的简要概括,亦有相当的评述;(4)再版时变动的说明;(5)图书出版过程相助人员的致谢等等内容。

并不是每一部图书都必须具备序跋,但每一篇序跋都有着和图书正文相当的分量。在某种程度上,序跋是一部图书在读者心目中确立形象的起点。我国著名文学家孙犁先生曾反复强调“古人对于为别人写序,是看得很重的,是非常负责的”,并提出好的序跋标准是“极有情致,极有分寸”。

那么,怎样写出基本具有“情致”和“分寸”的图书序跋呢?

3 图书序跋写作的基本要求

3.1 语言宜简洁精练,忌冗长繁琐

根据图书内容和自己的风格,当短则惜墨如金,三言两语说明与图书相关的人或事,扼要叙述或评判图书内容。其叙人叙事及揭示图书内容要旨时,只点到为止;然而在特殊情况下,图书序跋也有洋洋洒洒万余字的。如鲁枢元先生在《超越语言》这本书的序只有区区254个汉字,而在其文艺生态学领域的代表作《生态文艺学》的前言,鲁先生却不吝笔墨尽情挥洒29页两万余字,冗长吗?繁琐吗?先生用的同样是简洁生动的诗意化的语言、同样地时刻引领读者的内心、同样地使读者不忍释卷。

3.2 风格宜变化多样,忌呆板套路

图书序跋是一种自由度很大的文体,有的序跋本身就是一篇内容详备的提要,有的是一篇学术性很强的书评,有的则是兼有严谨与诗意的随笔。只有具有独特风格的序跋,方能引起读者阅读图书正文的兴趣。序跋写作最忌刻板套路八股枯燥,读者会因这样的序跋(特别是著者自写的)失去对正文的阅读期待。

3.3 品评宜实事求是,忌盲目吹捧

一般而言,无论自序自跋或请人作序作跋,多从正面对图书进行评判,夸赞之词必不可少,也在情理之中。正如孙犁先生所言“鼓吹之于序文,自不可少,然当实事求是,求序者不应把作序者视为乐佣”。如果一味吹捧,名不副实,肯定会引起读者对图书作者和作序者为人为文的品行的鄙视,何谈阅读期待,何谈购买实施。

当我们在图书序跋写作时做到了以上几点,只能说是序跋具有了情致和分寸,而要将这情致和分寸演绎到极致,还需要下大功夫提高文化涵养。

[1]孙犁﹒耕堂序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社,1988﹒

[2]鲁枢元﹒超越语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社,1990﹒

[3]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0﹒

[4]任文香﹒期刊的自我推介的“卖点”及诉求方式[J]﹒应用写作,2004(6).

猜你喜欢

序跋后记正文
更正声明
《潜夫論》版本考述及其序跋題識輯錄
更正启事
明清戏曲序跋研究笔谈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Solution of the Dipoles in Noncommutative Space with Minimal Length∗
后记
后记
邹著序跋两题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