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科普场馆展品讲解技巧

2012-08-15

科技视界 2012年21期
关键词:展项辉光讲解员

李 楠

(上海科技馆 中国 上海 200127)

随着科学技术教育,传播和普及的发展,国民对于科学知识的渴求,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科普类场馆。 可以说,这一类展馆是随着工业和技术科学的发展而日益发展起来的,并且从自然科学科学博物馆中分离出来。 主要反映自然科学发现和现代科学技术,传播科学知识的博物馆,比如科技馆。 并且随着人们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认识和需求的加深, 科技馆的发展趋势也是更为蓬勃。 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科技馆,到科技馆究竟看什么、怎么看? 玩什么、怎么玩? 学什么、怎么学? 这些问题就需要展馆的讲解员来帮忙。

1 科普展馆讲解所面临的问题

讲解是展览讲解员用语言进行一种关于展览的再创造。它的对象是对展览有兴趣观众。 讲解员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将自己掌握的关于展品展项的知识传递给观众。 但是在科普场馆里,很多人在听完讲解后往往记住的只是这件展品是什么,怎么玩,但是展品里所包含的科学原理却是一知半解。 这样的讲解对于科技馆科普展教的效果就不理想,对于观众的启发与影响也不深入,并没有达到激发公众对科技的兴趣和不断探索的愿望。

科普展馆有别于一般自然历史类博物馆,它是以互动体验展品为主,展品原理讲解为辅的方式来传播科学原理和知识。 科普场馆主要就是通过它自身拥有的展品展项、科普展览以及一些科普教育活动使观众通过参与、互动,学习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 每件展品展项都会配有图文说明指导观众进行操作,帮助理解展品的科学原理。 但是很多观众往往只注重展品, 对于图文说明上关于展品的原理并不感兴趣,甚至有些观众连展品边上的图文说明都会忽略,直接对展品进行错误的操作,从而并没有达到这件展品原先所想起到的作用。 因此展览讲解员的讲解对于激发起观众对于科学技术的兴趣,促进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大部分讲解员的讲解多侧重于表达展品的原理与知识,忽视了引导观众进入观察、探索、思考的过程和帮助观众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 对于不同需求的观众所采用的不同讲解方式

要为观众提供有效的讲解,就必须对不同类型的观众挑选不同的展品,采用不同方式的讲解。

2.1 少年

这里的少年观众主要是指幼儿,小学生和中学生。

1)幼儿

幼儿一般是指3 岁以上的学龄前儿童。 他们对于任何东西都有一种新奇的感觉,对什么都好奇。 但是很多科普展品对于他们来说涉及的科学知识都太深奥。 如何让这个群体在参观科普展馆时获得科普的初衷呢?

首先,要了解这类的观众他们的兴趣点在哪里。 一般而言,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对声音、振动比较敏感,并且善于模仿。 所以带领这些儿童参观科普展馆的时候可以挑一些和声音相关的展品,或者是那些可以亲手触摸的展品。

比如在上海科技馆的彩虹儿童乐园里,有一个展项就是告诉小朋友有关于小鸟的知识。 展项的地面上有几块彩色的地砖,每个都上面写有一种小鸟的名字,只要踩在地砖上,墙上就会有相应的小鸟标本弹出,并且发出不同的叫声。 很多小朋友在进入这个展项后往往只是用力无序地踩踏发光的地砖,但是对于相应的小鸟名称,标本和小鸟的叫声却不注意。 这时就需要讲解员在边上做引导。 让他们先踩下一个地砖,然后仔细观察周围,当看到墙上出现的小鸟标本时就及时的告诉他这个小鸟叫什么。 再引导小朋友认真听,听到小鸟的叫声后就告诉他这个小鸟的叫声有什么特点。 这样就可以帮助小朋友认识不同的小鸟并且记住相应的名字。

2)小学生

小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对大自然、他们生活的社会和他们自己的身体产生强烈的兴趣。 但是这种兴趣往往较为分散,不稳定,容易被其他更新奇的事物所吸引。 所以面对这类观众的讲解,就需要讲解员利用新奇的刺激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比如很多科普展馆都有的“辉光球”。 其实“辉光球”所涉及的知识点是物质的第四态——等离子态。 如果直接告诉小学生这个展品介绍的知识点,恐怕就会让这些孩子对这件展品失去了兴趣。 其实介绍讲解员可以利用孩子们好奇的心理,让他们先用手指轻轻触碰玻璃球体的表面,观察球体里随着他们手指移动的辉光。 根据人们的一般认识过程,总是习惯从旧内容引导出新内容,从而引起共鸣。 所以在小学生们观察到辉光后,讲解员可以先和他们共同讨论一下他们所熟悉的物质的三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 然后再引出这件展品的本质物质的第四态——等离子态。 至于如何产生的等离子态由于小学生所有知识的局限性可以简单带过。

3)中学生

中学生观众的兴趣稳定性较小学生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喜欢发散性思维。 所以针对中学生,同样一件展品“辉光球”,在讲解时,除了之前的触摸,认识,还可以增加一点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比如霓虹灯。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以后,“辉光球”这件展品的讲解就逐渐饱满了

2.2 成年人

这个观众群体主要是指大学生和一般成年人。 他们的兴趣广泛、集中。 对于一件展品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他们他们所看到的现象,参与的过程,而是对于展品的本质和基本原理有了更大的兴趣。 就“辉光球”这件展品,针对陈年人,讲解员在讲解时就可以加入原理知识,比如一般什么情况下会产生辉光等等。

2.3 专业观众

专业观众是指专门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对某一方面具有特殊爱好,为了获得知识和信息而来参观。 他们的目的性明确,理解力强,甚至有些专业观众在某一方面的专业水平超出了普通讲解员的水平。 碰到这类观众一般应选派专业能力较强的讲解员为提供讲解,需要时还可以请馆内专家陪同讲解。

3 科普展馆展品的分类以及针对不同类型的展品所采用的不同讲解方式

随着展示手段的多样化,科普展馆的展品种类也越发丰富。 针对不同类型的展品展项其讲解要点也是不同的。

3.1 互动型

科普展馆里大多数的展品展项都是以参与性较强的互动展品为主。 其目的就是让观众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知识。 但是观众在参与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展品展项本身所要说明的科学原理,而过分重视他们的参与体验。 同时很多讲解员在讲解这类展品的时候也会只注重操作的介绍,而对于展品展项的原理一笔带过。 其实针对这类展品讲解员在介绍的时候可以先介绍一下这个展品的构成,然后指导观众进行互动性体验, 最后将展品展项所想要表达的科学原理,甚至是该展品的展示手段逐一介绍给观众。 比如很多科技馆都有的大型互动性展品“怒发冲冠”。 该展品介绍的就是一种高压静电现象。 讲解员在讲解时,就可以先介绍一下展品的结构。从金属球到绝缘平台。然后让观众站上绝缘平台,手放在金属球上来亲自体验一下头发一根根竖立的感觉。 在参与结束后在介绍一下刚才头发竖立的原因是由于高压静电的作用,以及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等等。 这样的讲解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际就慢慢地将这件展品所要的表达的内涵全部介绍完毕了,真正起到了科普的目的。

3.2 展览型

展览型展品在一般科普展馆里比较常见。 它与互动型展品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它是静态的,观众需要依靠学习图文说明和讲解员的介绍来了解展品的内涵。 比如上海科技馆里一个非常受观众欢迎的展区“动物世界”。 该展区完全是由动物标本构成, 讲解该展区的动物标本时就需要将动物的食性、生活习惯等介绍全面。 但是很多讲解员的介绍往往会让观众觉得枯燥乏味。 其实介绍这类静止的展品展项时可以采用拟人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故事情节来介绍。 比如在介绍非洲动物群时为了表现动物与动物之间那种物竞天择的生存关系,就可以将食肉动物比喻成 “猎人”, 而他们的食物则成为了“猎物”。 “猎人”与“猎物”之间关系则可以描述成:对于猎手而言,一次狩猎的失败仅仅是失去了一顿晚餐,而对于猎物来说,一次逃亡的失败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猎手和猎物都进化出一系列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适应。 接着再以猎豹和跳羚来举例说明,同时也将跳羚采用集群生活这样一种生存策略介绍给观众。 这样既增加了观众的兴趣,又将展品原先想告诉观众的知识点全部介绍到位。

3.3 多媒体综合展示型

这类展品往往在大型的博物馆,科技馆里比较常见。 它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手段将科学知识生动形象地介绍给观众。比如上海科技馆里的“相对论剧场”。 它就是通过多媒体加背景道具以及真人表演的方式将复杂深奥的相对论介绍给观众。 由于在剧场里关于相对论有介绍,所以讲解员在介绍这类展品的时候就可以省略有关相对论实际内容的介绍,只做些许点拨即可。 但这并不代表碰到这样的展品讲解就无所谓了。 其实这类展品往往可以着重介绍它所采用的先进的科学技术。 甚至有时还需要解答观众在观看完展示后的各种疑问。

总之,作为一名讲解员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观众,面对什么样的展品,都需要认清观众的需求,发现展品展项的特点,这样才可以给观众提供优质的讲解服务,让更多的人学习到科普知识。

[1]梁春花.专题讲解在科普展教活动中的实践初探//科学传播者的探索: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30 周年论文集[C].2010:235-240.

猜你喜欢

展项辉光讲解员
VNC 在展项控制中的应用与实践
博物馆当讲解员
怎样当好讲解员
自然神性辉光下的凹村世界——雍措散文集《凹村》解读
深圳市煜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我当小小讲解员
我是小小讲解员
林辉光 作品
科技馆创新展品研发的分工与合作
东莞市桥头裕辉光固设备厂 3F 260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