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诸葛亮的忠心

2012-08-15

黑龙江史志 2012年14期
关键词:刘禅蜀国汉中

李 佳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与旅游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在汉中勉县的定军山脚下长眠着一个代表智慧和忠贞的古人——诸葛亮,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集忠、孝、义、谋于一身,可以说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那他为什么要嘱咐将士将他葬于此地呢?这还要从他的“隆中对”说起,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大家也一定在想,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样一个人间奇才,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因,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诸葛亮在出山时,认为所投者为名主也。因为他看到刘备对自己三顾频频,尊礼有加,看到刘备对民众的仁慈,对属下的亲情,对兄弟的义气,这一系列的举动使他辅佐了刘备,最后二人成为了知己。俗话说“士知己者死”,所以诸葛亮才以死相报。公元227至234年,诸葛亮在他一生的最后的八个年头里,先后五次用兵曹魏。虽然诸葛亮到死也没能完成先帝的遗愿,但他的忠心是有目共睹的,他把自己的毕生所学都献给了蜀国,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忠诚的含义。

一、五次北讨,光复汉室

公元223年,后主刘禅继位,在后人看来,刘禅可谓是昏庸无能,整天无所世事,而诸葛亮却能心甘情愿的辅佐他,诸葛亮以垂相摄政,总理内外。他首先扫平了南中,“安定”了后方,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他上书(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开始了长达八年的五次北伐,次次都不克而还,一伐错用将街亭失守。二伐误料敌陈仓受挫。三伐拒纳谏首阳败归。四伐遭计谋祁山无功。五伐心力瘁五丈原病亡。而且当时蜀国根本不具备伐魏的条件,首先,北方的社会经济诸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实力已超蜀国。魏国的奠定者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的募民屯因开始于建安元年的许下屯田,一岁收获谷百万斗,以后又大规模的在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从此每年可收获谷物达千万斗之多。此外,曹操还在各地兴建了许多水利设施,对社会上比屯田客广大的多的自耕小农采取了较为合理的租调政策,这样,不仅整个北方的农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而且也解决的曹操的军粮问题,使曹操具备了绥靖北方的物质基础。反观蜀国,虽然在刘备初入益州时,其“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可是三国鼎立以来,在这里却很少见到采取过什么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措施,而且君臣生活奢侈。车骑将军刘琰“车服饮食,号为侈靡,侍婢数十,皆为能声乐”,而刘备则“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这与曹操的“以俭率人”、“以廉节自励”形成多么鲜明的对照!其次,军事上也发生了不利于蜀汉的变化,在诸葛亮的愿望里,蜀汉的军事力量是与蜀吴联盟紧密相连的,这是隆中计划的一个支柱,而吴蜀联盟一直若即若离,十分虚弱,以致蜀亡之时,孙吴不但不为支援,反而坐观其变,以便得渔翁之利。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诸葛亮一次又一次的进行北伐呢?对此,史学界多认为是蜀国不甘坐亡,故采取“以攻为守”的战略方针,此即北伐出发点。可有的文章却认为北伐前三国矛盾长期集中于魏吴之间,魏国军事布署也表现出重吴轻蜀的特点,故在北伐前,蜀并不面临危急存亡的危险,而冒失的出击,反使蜀国丧失了置身局外的优越地位,轻率地把自己推向战争第一线。这种观点据此把北伐看成是诸葛亮战略上不可原谅的错误和重大失策。也有人认为,诸葛亮是个权利欲望很强的人,他将蜀汉军政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他不仅独揽大权,还以“太上皇”自居,将后主刘禅置于股掌之中,诸葛亮竭尽全力进行北伐,其目地并非为了“光复汉室”,而是冀图通过北伐来树立绝对权威,晋爵封王,实现刘备白帝托孤时许诺的“君可自取”。在我看来,诸论都失之偏颇。隆中对策的核心是北伐以成霸业,让刘备披上皇袍,所以刘备如获至宝,定为国策。而刘备一生也没能实现这一目标,他在临终前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由此看来诸葛亮之所以进行北伐,是为了完成先帝的遗愿——匡复汉室。因此我觉得,诸葛亮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的忠心义胆。在他上书后主刘禅进行北伐时曾这样说道:“臣受先帝托孤之重,夙夜未尝有怠,今南方已平,可无内顾之忧,不就此时讨贼,恢复中原,更待何日?”在众大臣的百般阻挠和刘禅的犹豫不决中,他又说:“亮如不能报先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虽生犹不如死。”从这些言语之间不难看出诸葛亮的赤胆忠诚。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他还要“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他一次次的出师北伐,又一次次的失败,以他得才智不可能不知道,以当时蜀国的实力,是无法战胜强大的魏国的,那么,是什么支撑着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是忠诚。

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在临终前嘱咐说:“我死后,公等要竭忠辅主,国家旧制,不可更改,我所用之人,亦不可轻废;我死之后,不可发丧,司马懿如有所察觉,可令后寨先行,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倘若司马懿来追,可布成阵势,回旗返鼓”。在他临终之前还不忘为国效力,安排好一切,可见他得忠心非同一般。而且诸葛亮嘱咐要将他葬于定军山脚下,并且吩咐下葬时挖一个洞,只要棺木能放进去便够,自己则只须穿平常的服装,不须其他陪葬物。为什么要求将自己葬在定军山,而不是成都或其他地方,这其中必定有其重要的含义。大家都知道,汉中是历来兵家的必争之地,当时也不例外,在张鲁降曹之后,汉中就落入魏国,曹操知道,要进攻蜀国,汉中对自己很重要,因此派了自己非常信任的大将夏侯渊去镇守汉中,在定军山之战中,黄老将军(黄忠)刀劈夏侯渊,一举拿下汉中,后来蜀国进行北伐时,就屯兵汉中。诸葛亮也知道魏国倘若要进军蜀国,一定要先攻下汉中,然后在经过定军山进入西川,而定军山则成为魏军进入蜀国的最后一关。因此,守住定军山对蜀国的存亡是非常重要的,他为了万无一失,要求将自己葬于定军山下,而且要面向北伐战场,自己亲自去镇守定军山,将魏军挡在西川之外,在汉中武侯祠里有这样一副对联来形容诸葛亮,“生为兴刘尊汉业,死犹护蜀葬军山”。活着的时候一心光复汉室,即使自己死去,也要为蜀国尽忠,真不愧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忠心耿耿,流芳百世

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不尽其数,最早从忠义、正统的角度肯定诸葛亮的,是蜀汉的君臣。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在诏策中即强调诸葛亮“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的意义;晋武帝司马炎曾感慨若得诸葛亮以辅,可无“今日之劳”,并赞叹“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其善一也”。司马炎所谓的“善”,其实是“忠”,是从一般忠君的意义上去讲的;西晋张辅强调:“睹孔明之忠,”其实是“忠”,是从一般忠君的意义上去讲的;西晋张辅强调:“睹孔明之忠,奸臣立节矣。殆将与伊、吕争俦,岂徒乐毅为伍哉!”亦如此意。清朝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1]任重.略论诸葛亮的北伐[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2]简修炜,葛壮.诸葛亮北伐略析[J].历史教学问题,1986(06).

[3]朱子彦.走下圣坛的诸葛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02.

[4]柏杨.诸葛亮北伐挫败[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59.

[5]毕盛杰.诸葛亮传[M].远方出版社.2002:121.

猜你喜欢

刘禅蜀国汉中
汉中老年大学特色教学(上)
从远古走来的神秘古蜀国
乐不思蜀
汉中为王(二)
汉中为王(一)
汉中仙毫
刘禅北伐
刘禅北伐
字是书的花
阿斗的用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