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秋笔法”视角中的《围城》

2012-08-15

世界文学评论 2012年2期
关键词:苏文丈人方鸿渐

叶 荭

《围城》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是被称为“现代讽刺文学大师”的钱钟书先生历经两年锱铢积累而写成的。自出版以来,《围城》就受到国内外学界的推重。学者夏志清高度评价说:“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彪炳于文坛,它比任何中国古典讽刺小说都优秀,堪称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夏志清16)。然而,学界对《围城》的评价一般集中在两个方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和对人性、生活深刻的洞察和揭示。钱钟书擅长用精辟独到、周全列举、铺陈夸饰的语言形式来强化言说气势、增强讽刺效果,这也构成了《围城》的最大的语言特色之一。但是在《围城》精彩纷呈的铺陈语言中穿插运用“春秋笔法”而进行的叙事和褒贬,还没有得到学界充分的重视。而正是“春秋笔法”的精妙运用,提升了《围城》的审美效果,扩大了阐释空间,增强了幽默和讽刺的力度。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事极为简约。《左传》成公十四年有“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杨伯峻 870)。这是最早言及《春秋》笔法的一段文字,指出其书写方法的特点是:用辞简约而意义明显,只记载史实却蕴含深意,表达委婉而顺理成章,直书事情的真相而无汙曲。“春秋笔法”在文字上用曲笔,力求微言大义,以隐晦地传达自己的立场和对人物、事件的褒贬。

“春秋笔法”是《春秋》最重要的叙事方式,也被后世史家奉为圭臬。西汉董仲舒说“……《春秋》无达辞”(董仲舒181)。西晋杜预对《左传》里“君子曰:《春秋》之称”的那段话加以分疏,作为修史五例:“一曰微而显,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二曰志而晦,约言示制,推以知例;……三曰婉而成章,曲从义训,以示大顺;……四曰尽而不汙,直书其事,具文见意;……五曰惩恶而劝善,求名而亡,欲盖而章”(杜预4-5)。此五例后来不仅作为史家的标准,又能当成文章写作的典范。南北朝刘勰把《春秋》的尚简和用晦作为文章写作中处理繁简和隐显关系的准则,说:“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体要与微辞偕通,正言共精义并用;圣人文章,亦可见也”(刘勰 16)。称赞《春秋》精于文理,用字准确,行文婉曲,含义隐蔽而深刻,可谓“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刘勰22)。

当“春秋笔法”由修史体例演变为文章楷模,它也就成为一种对中国叙事文体影响很大的写作范式。这种叙事方式在《西游记》、《儒林外传》和《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小说中被成功地继承和师法。石昌渝在《春秋笔法与<红楼梦>的叙事方略》一文中,开篇即说:“中国小说源于史传。如果撇开史传‘实录’和小说‘虚构’之不同点,在叙事方式上小说与史传简直同出一辙。史传之叙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春秋笔法’”(142)。

钱钟书在《管锥编·左传正义六七则》中指出“春秋笔法”的“‘五例’之一、二、三、四示载笔之体,而其五示载笔之用”(钱钟书 162)。所谓“载笔之体”,指的就是遣词造句等修辞方法;“载笔之用”,指的是劝善惩恶的社会功用。可见钱钟书对“春秋笔法”颇有研究。在《管锥编·左传正义·闵公二年》钱钟书引魏禧《日录》二编《杂说》:“如‘秦伯尤用孟明’,突然六字起句,……只一‘尤’字,读过便有五种意义:孟明之再败、孟明之终可用、秦伯之知人、时俗人之惊疑、君子之叹服。不待注释而自明,乃谓真简。读者明眼,庶几不负作者苦心”(钱钟书180)。钱钟书在给敏泽的信中更进而说到:“两汉时期最有后世影响之理论为‘春秋笔法’,自史而推及于文。”①可见钱钟书对“春秋笔法”的影响力是予以高度肯定的。

本文试图从“春秋笔法”涉及修辞手法的“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四例具体解读《围城》中钱钟书如何具体运用“春秋笔法”来扩大这部小说的解读空间和审美张力,增加幽默讽刺的效果。

第一,微尔显 ——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彰显并讽刺人物性格特征

“‘微’是《春秋》记叙的最基本特征”(张金梅123)。“微”即约其文辞。叙事时措辞幽微,不直说含意,意在言外,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含义明显,可以说是文辞简约而易晓,含义隐蔽而深刻。

《围城》中的苏文纨是个虚伪做作的新派大家闺秀。方鸿渐去看望她,在她家里遇见了唐晓芙。唐晓芙年轻漂亮,单纯可爱。正向方鸿渐示好的苏文纨敏锐地觉察到了方鸿渐为唐晓芙表演口才的用意——“想在她心上造个好印象”。这时,“苏小姐同时活泼地说:‘不羞!还要咱们像船上那些人叫你小方么?晓芙,不用理他。”②“活泼”这个词本来跟苏文纨是不相宜的。首先,活泼不合她的身份,她是端庄高贵的大家闺秀,女诗人,留洋女博士;其次,活泼也不符合她对男人的态度,她是要冷若冰霜,等待男人来仰慕追求的;再次,活泼也不合她的年龄,她已年近三十,是那个年代的超级剩女。无奈苏文纨面对唐晓芙这样的强敌也不得不抛开身份、信念和年龄的顾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装嫩卖萌。“活泼”一词看似简单平常,却言近旨远,生动地刻画并讽刺了苏文纨虚伪做作的性格特征,是“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最好的注脚。

《围城》对空头哲学家褚慎明也进行了入木三分的讽刺。钱钟书写道:“褚慎明对雌雄性别,最有研究”(90)。“雌雄性别”辞微而义显,讽刺褚慎明是个好色之徒。哲学家研究哲学唱的是“空城计”,却在研究雌雄性别上下功夫,这正是不着痕迹而尽其褒贬。

《围城》的选词用句准确精炼。即便是表面并没有感情倾向的词嵌入句子或段落中,它所包蕴的褒贬、讽刺却溢于言表,意味深长。从审美角度看,“春秋笔法”的“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正符合了读者的欣赏态度,体现了“文章妙处,真是在语言文字之外”(黄霖韩同文456)。

第二,志而晦——约言示志,推以知例,扩大对主人公的解读空间

用“晦”是“春秋笔法”的常态,也即刘勰所谓的“夫隐之为体,义主文外”(周振甫357)。文字并不复杂,但表达的意思却很隐晦,如草蛇灰线,绵针泥刺。正是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读者可以通过所用的简约之词,努力去获取更多的附加信息。

以主人公方鸿渐为例:“……把干丈人和假博士的来由用春秋笔法叙述一下……”(50)这里的一个“干”字就蕴含着多重含义:①干丈人是“未过门丈人”。方鸿渐还在高中读书时,家里作主为他订了婚。从这里可看出方鸿渐性格中的懦弱无能。②干丈人是他出国留学的赞助商。订而未娶的未婚妻病亡,方鸿渐如蒙大赦,却也不忘写信慰唁。干丈人开心之余慷慨出资给他出国留学。方鸿渐乐得随留洋热潮出国“游学”一趟。这又显出方鸿渐的盲目虚荣。③干丈人是他的收容所。他回国找不到职业,干丈人让他在自己的小银行里做职员,他吃住在干丈人家里,给干丈人的儿子补习甚至当枪手,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从这里又可以看出他的委曲求全。④干丈人只是名义上的丈人,他是挂名女婿,他还有追求自由恋爱的权利,等等。这种独特而尴尬的关系牵涉到旧的伦理,也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而钱钟书只以看似无心而实则千锤百炼的一个“干”字一言以蔽之,真正做到了举重若轻。

“春秋笔法”因在叙事时能够微婉其说,隐晦其文,从而使文本富于弦外之音和韵外之旨,扩大了读者的解读空间,让读者深入全面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婉而成章——曲从义训,以示大顺,成就作者钟爱人物的美好形象

“婉”就是委婉、隐讳的意思,“婉而成章”原是指记载历史时有所避讳,不明说。《春秋》共有三种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文心雕龙》“隐秀”篇“释义”曾谈到用晦的原因:“作者之情,或不敢直抒,则委曲之;不忍明言,则婉约之;不欲正言,则恢奇之;不可尽言,则蕴藉之;不能显言,则假托之;又或无心于言,则自然流露之。于是言外之旨,遂为文家所不能阙,赏会之士,亦以得其幽旨为可乐”(刘永济156-157)。

在《围城》的《序》里,钱钟书就写道:“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1)这就给小说定下了一个基调——幽默和讽刺,或者说幽默的讽刺。除了唐晓芙,书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是钱钟书讽刺挖苦的对象。

钱钟书对唐晓芙的钟爱是显而易见的。她的名字就暗示她如池塘里清晨初开的荷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而她一出场,钱钟书就写道:“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51)。许多人认为唐晓芙是《围城》里女性角色中的一个完美形象。那么,唐晓芙是不是一个完美的角色呢?笔者认为钱钟书是不会这么简单机械地处理一个他那么钟爱的角色的,而是“婉而成章”地使唐晓芙丰满灵动起来。

首先,钱钟书要告诉读者的是唐晓芙是单纯的,但又并非一个混沌痴顽的无性别孩子。赵辛楣因为吃醋向方鸿渐挑衅斗嘴的时候,唐晓芙“云端里看厮杀似的,悠远淡漠地笑着”。方鸿渐抱怨赵辛楣莫名地恨他,“‘你不是也恨着他么?’唐小姐狡猾地笑说”(58)。钱钟书委婉地告诉读者,她是有一定的社交经验的,情场上的这些纷争和伎俩她也是懂得的。其次,钱钟书在唐晓芙天真率直的性格背后又温婉地刻画了她任性的一面。方鸿渐第一次请唐晓芙吃饭,苏文纨便施计作梗,唐晓芙是因为赌气才吃方鸿渐的请——“表姐愈这样干预,自己偏让他亲近”(72)。再次,唐晓芙年纪虽轻,有无恋爱的经历无从考证,但她是有着自己的爱情准则的:“自己决不会爱方鸿渐,爱是又曲折又伟大的情感,决非那么轻易简单。假使这样就会爱上一个人,那么,爱情容易得使自己不相信,容易得使自己不心服了”(72)。“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之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待我”(109)。我们可以看出来她很有主见,很有霸气,有点蛮不讲理。钱钟书钟爱唐晓芙,为唐晓芙讳。钱钟书用委婉曲笔描绘的唐晓芙是美好的,但有缺憾;有缺憾,而更真实、可爱、动人。

史家通过对史实的剪裁镕铸来微言大义,小说家也通过对纷繁错杂的社会现实的甄选传递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倾向。就材料取舍而言,小说家与史家一样,在叙事上也有笔削的选择。

再从对唐晓芙人物命运设置的大处来看,在笔与削、取与舍中体现的正是“春秋笔法”的婉而成章。杨绛女士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一文中说:“唐晓芙显然是作者偏爱的人物,不愿意把她嫁给方鸿渐。其实,作者如果让他们成为眷属,由眷属再吵架闹翻,那么,结婚如身陷围城的意义就阐发得更透彻了”(343)。但是钱钟书安排唐晓芙经不起苏文纨的从中作梗,和方鸿渐草草分手。他是不愿这个理想人物落入现实的泥淖,如苏文纨,如孙柔嘉,被不堪的现实淹没。钱钟书宁可让唐晓芙早早退出,让她作为一个理想女性遥远的存在着来彰显她的美好。

“春秋笔法”的笔与削,取与舍,以及委婉蕴藉、意蕴深远的用辞都给文本阐释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同时也增加了作品解读的审美张力。

第四,尽而不汙——直书其事,具文见意,巧妙揭露人物真实面目

这是指如实照事实录,不加任何的掩饰,让读者根据客观事实作出准确的判断。用顾炎武的话说是“于序事中寓论断法也”(顾炎武892)。由于作者没有鲜明地表明观点,结论是读者自己作出的,因而表现力更强。

在揭示苏文纨的真实面目时,钱钟书就陈述了这些事实:她是留法女学生,在里昂研究法国文学,做了一篇《中国十八家白话诗人》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留学法国,研究法国文学,怎么不做法国文学的论文,做的是关于中国白话诗人的?中国诗人又何必千里迢迢地跑到法国去研究?再说这个十八家。十八在汉语里多是一个虚数,如十八般兵器,十八般武艺艺。样样都懂,往往是样样都不精通。再说人称“才女”、“苏小妹”的苏文纨在看了曹元朗的乌七八糟令人作呕的歪诗《拼盘姘伴》之后大加赞赏,方鸿渐当然怀疑她是“大笨蛋”还是“撒谎精”。其实她自己的大作又有多么高明呢?“难道我监禁你?还是你霸占我?”(77)方鸿渐指出这首诗的内容是“偷来的”。诗中文字也平淡粗陋,毫无才女风范,身为留学女博士,她还要示之于众,并急切地期待好评。对于苏文纨的无德,钱钟书是直写,而对于苏文纨的无才,钱钟书只把大量的事实呈现出来,不加任何注脚或评论,由读者自己得出结论,由此对苏文纨才女身份从怀疑到否定再到唾弃。这样一直一曲的穿插描写不仅而且妙趣横生,而且深刻彻底。

“尽而不汙”赋予了文本以巨大的开放性,为读者的创造性参与和解读提高了更大的可能。

《围城》中钱钟书大量地运用“春秋笔法”来叙事褒贬。春秋笔法的传神运用使得这部讽刺小说在节奏上张弛有度,在意蕴上深浅有序,在讽刺中曲直有当,值得读者在阅读中不时地放缓速度,从更多角度、更深层次去仔细体味和欣赏这部作品,唯恐有所遗漏或错失。它回报给读者的是更大的解读空间,更多的审美感受和更丰厚深邃的联想和启迪。但愿我们能做明眼读者,对这部讽刺小说里通过“春秋笔法”所传递的内涵充分解读,不负一代幽默大师钱钟书的苦心,使大师不至于寂寞独笑——在散文《说笑》中,钱钟书是这样说的:“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为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也许要在几百年后、几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和他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钱钟书集》24)。

注解【Notes】

①转引自敏泽:“论钱学的基本精神和历史贡献——纪念钱钟书先生”,《文学评论》3(1999):44。

②以下引文均出自钱钟书:《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52。以下仅随文标注页码,不再一一说明。

董仲舒:《春秋繁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杜预:《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黄汝成集释。湖南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

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刘勰:《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钱钟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钱钟书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石昌渝:“春秋笔法与《红楼梦》的叙事方略”,《红楼梦学刊》1(2004):142-158。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作者中译本序,刘绍铭等译。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张金梅:“‘简言达旨’:‘《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话语的会通”,《兰州学刊》10(2011):123-128。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猜你喜欢

苏文丈人方鸿渐
“老丈人”的由来
母亲节感怀
巨婴,方鸿渐的真实面目
年少莫学方鸿渐
“丈人”未必是“岳父”
“丈人”未必是“岳父”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同学
职场争斗:你得到了江山,我学会了心计
纸模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