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古塔地区满族民间乐器之传承

2012-08-15王黎平王纵林

戏剧之家 2012年4期
关键词:三弦大鼓渤海

□王黎平 王纵林

从史料记载中观之,满族的先世——靺鞨、女真所创造的“渤海乐”、“女真乐”和清皇太极改称“满洲”后的满族音乐,已成为东北古代音乐的主体,在历史上曾对日本音乐和我国中原音乐有过较大影响。然而,由于社会发展、民族融合等文化背景的改变,使满族音乐中的民间乐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一)

有史可查的满族先世音乐是“渤海乐”,现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白庙子村“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中陈列的渤海贞孝公主墓壁画中的三个乐伎,他们手持的乐器,似拍板、箜篌、琵琶,这些都是唐燕乐的典型乐器。由此可见,渤海国文化中民间乐器曾极盛一时。

早期的黑龙江省宁安县宁古塔地区的女真族劳动人民囿于较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缺少文化教育,其民间音乐形态还较为简单,或继续传唱先辈留下的“鹧鸪”等歌,或和着单皮鼓唱着节奏鲜明而简约的“臻蓬蓬歌”,以及萨满活动之歌,而乐器有鼓(包括单皮鼓)和笛。由此可见,女真族民间乐器呈现出的仅为伴奏使用。

(二)

“萨满”系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原始宗教。萨满歌舞即烧香跳神歌舞,多在祭天、祭祖、还愿、庆丰收时举行。舞蹈者萨满(男巫)或乌答有(女巫)带腰铃,拿手鼓(又称抓鼓或单鼓)、铃、扎板等乐器,边击鼓,边唱边舞。这种歌舞有两种:一种是跳家神,即祭祀天地祖先,曲调多具朗诵性,节奏平稳,有独唱、齐唱等形式,舞蹈动作简单;另一种是放山林百神,音乐类似戏曲音乐中的联曲体,有独唱、对唱、领唱及齐唱等多种形式。伴奏乐器主要是鼓。此外,还有儿童游戏歌舞及秧歌太平鼓等。

(三)

满族人民善说书、讲故事。由满族八旗子弟始创的子弟书和八角鼓等,后来发展成为流行于北方的曲艺。

1.八旗子弟书:又称“清音子弟书”,是八旗子弟于18世纪创作的一种只有唱词,没有说白,用鼓、三弦伴奏演唱的新鼓词,多取材于明清小说、戏曲和民间故事音乐,源于“巫歌”、“俗曲”,并用启、承、转、合四句体乐段结构,曲调流畅。子弟书对京韵大鼓和东北大鼓的产生、发展有重要影响。

2.八角鼓:八角鼓形为八边形,蒙蟒皮,七个边每边有铜环,另一个边下拴一长穗,可弹、搓、摇,作为唱曲的伴奏乐器。八角鼓说唱是满族传统的曲艺形式,又名“八角鼓戏”,由八角鼓发展而来。常见的有单唱、折唱、群唱(坐唱)3种。满族先民在骑射渔猎之暇围在篝火旁,边说边唱边舞,并扣击自制八角鼓相和,娱其情志,逐步形成说、唱、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清兵入关后,八角鼓和洋琴、琵琶、四弦、锣鼓等配合,吸收诸宫调、杂剧及各地民歌、小曲,形成牌子曲剧,多演唱历史和民间故事。流传在北方地区的单弦,即由八角鼓说唱发展而成。

3.二弦:满族弹拨乐器。木制,琴头饰有龙首,弦轴左右各一,音箱为长方形,底有孔,音箱上安覆手,框绘龙纹。清朝宫廷用于演奏宴乐。

4.三弦:满族弹拨乐器。檀木质,方槽,琴头雕大顶花,其尾端雕刻花纹,琴杆正面为指板,尾端护弦揭兽皮为之。左手持琴,右手拇指、食指戴骨指甲拨弦,有弹、挑、分、扫、砸、搓等技巧。清宫廷中用于演奏宴乐,民间用于伴奏鼓书、单弦等。

(四)

东北地区除满族聚居地外,能够体现满族音乐特征的艺术形式有东北大鼓、单鼓(旗香、民香)。

东北大鼓是广泛流传在城乡的说唱艺术。据专家考证:“子弟书的兴起和传入,对东北大鼓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据传它是在清代乾隆四十八年(1784年)由子弟书艺人黄甫臣等从北京传到东北的。最初的演唱形式是演唱者手持三弦边弹边唱,脚下绑着‘节子板’用以敲击节拍,老艺人也叫它‘弦子书’。……随着民间艺人的进城,使原始的、自弹自唱的‘弦子书’形式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以女角为主,外加三弦伴奏的演唱形式,这时的东北大鼓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以上考证更加说明,“八旗子弟书”对东北大鼓的形成以及早期的东北大鼓曾有过影响。

猜你喜欢

三弦大鼓渤海
爷爷的三弦
云南少数民族三弦分类研究
——基于黄金分割比例
大鼓声声
内蒙古蒙古族三弦大师培训班在呼举办
“烈焰”,在渤海边燃烧
大鼓
简述乐亭大鼓
辽代“斡鲁朵”内的渤海人移民
大鼓敲响基诺山
朝鲜音乐历史上的三弦与三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