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具有时代智慧改革战略

2012-08-13熊纪

共产党员(辽宁) 2012年16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公民

记者: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个时间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第15年,说明我们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模式经历了艰辛过程。距离1992年,又有20年了,依您个人的观察,对中国的改革大局,有什么结论性的看法?

常修泽(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1992年,邓小平说大约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就可以建立一个完善的、成熟的、定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定型”这两个字,值得琢磨。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是在曲折中展开的,有进展亦有缺憾。进展当然值得肯定。但是,也应该实事求是地指出:1992年所设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任务,有几个大的方面还没有完成,尤其是一些关键性的、要害性的领域和环节,“攻坚”之战可以说打得比较艰苦,一些“坚”并没有攻下来。经济领域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性“瓶颈”依然存在,与当初确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主要有三大矛盾:

第一,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国有经济改革远未到位,特别是垄断性行业改革基本没有“破题”。从产权结构看,垄断性行业基本上是国有资本“一股独大”,有的行业甚至是“一统天下”。

第二,作为市场经济重要支撑的要素 (包括资本、土地及其他资源、技术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虽然最近在存款利率浮动方面有所启动,但总体分析,各类要素价格 (包括利率、地价、资源性价格等)仍处于“半市场半统制”状态。

第三,作为市场经济改革“关键环节”的政府职能转变严重滞后。一些部门仍然通过诸如审批等手段,直接干预企业的微观经营活动。

对于社会改革,现在我感觉我们国家迫切需要的是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怎么样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值得研究。从我考察中发现,现在在社会管理方面基本上是延续传统思路,缺乏新的思维。社会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公民社会的范畴,不宜由政法部门管理。那种以控制为主导的“单中心治理”模式不能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改革开放33年来,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和利益格局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当前应围绕社会改革和社会转型推进社会领域体制创新。第一,让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二,建立利益表达协调机制,拓宽群众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渠道,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协调各阶层利益的机制,注重建立矛盾的预防和调解机制,尽量把矛盾化解在初始状态。第三,要按照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原则,对社会组织认真培育和管理,支持社会组织依法自主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政治体制改革绕不过去。有三点值得关注:

一是官员个人和家庭收入及财产申报、公示制度。这对有效开展“反腐败”斗争,切实摆脱既得利益集团的束缚有用。

二是政府自身的职能转变。加强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以及市场监管。

三是改变地方政府权力的“来源结构”。建议结合政府自身的改革,逐步改变权力由上级“任命制”的“来源结构”,使权力真正来源于“公民的授予”。这一点,可先从基层乡镇和县级政府开始,由此倒逼他们从追求“上级赏识最大化”转向追求区内“公民拥护最大化”。这种改革,如果一时难以在面上展开,可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通过逐步推进,“墨渍扩散”,来解决面上的政府权力来源结构问题。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公民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经济稳健发展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光辉历程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2016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会议部署八大改革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