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油茶病害的发生与预防

2012-08-07詹祖仁陈锡桓郑宏张春兰

中国林副特产 2012年1期
关键词:炭疽病幼树种苗

詹祖仁,陈锡桓,郑宏,张春兰

(1.福建省尤溪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福建 尤溪 365100;2.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近年来,福建省油茶产业发展较快,油茶林种植面积达13.07万hm2,福安、建瓯、南平、南安、尤溪、浦城、大田、沙县、漳平、平和等建设油茶基地均达0.66万hm2以上,顺昌、邵武、上杭、泰宁、寿宁、永安、连城、宁化、永泰、长汀、闽侯、闽清等建设基地均达0.33万hm2以上。茶油加工企业20多家,年产茶油总量约1.12万t[1]。但福建现有油茶林大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种植的,良种造林比例小,老残林比重高,经营管理粗放,树势衰弱老化,多种病害经常发生,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制约着油茶产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发挥。

1 病害发生种类及特点

1.1 病害发生种类

据报道,我国油茶主要病害有50多种,还有少量的寄生植物如桑寄生、槲寄生等。福建省油茶主要病害有油茶炭疽病、油茶软腐病、油茶赤叶斑病、油茶茶苞病、油茶白腐病、油茶煤污病、油茶根腐病、油茶藻斑病、油茶紫斑病等(见附表),油茶病害发生普遍,凡有油茶栽培的地方均有病害危害,造成大量花蕾、果实、叶片的脱落、干枯、甚至全株枯死。油茶病害的发生程度受到油茶品种、栽培环境、气候条件和经营管理水平等多种因子综合作用的影响。不同条件下,它们的发生与危害程度差异很大。

1.2 病害发生特点

福建油茶病害种类大多为真菌性病害[2],以软腐病、炭疽病、白腐病、赤叶斑病、煤污病和根腐病发生较普遍而严重。其中,软腐病、炭疽病、煤污病和根腐病为害最重。软腐病发病率为20%~55%,感病指数为15~40,主要为害油茶芽、叶和果实,使组织软化腐烂,进而引起落叶、落果。温暖和多雨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与流行;炭疽病发病率一般为20%~50%,主要侵害叶、果、梢、芽、枝干等部位,常导致叶、果大量脱落和新梢枯死。气候温暖、夏秋多雨对该病的发生发展有利,阳坡、山脊和林缘一般比阴坡、山窝和林内发病重;油茶煤污病多发生在高山区油茶林中,主要危害油茶枝叶,在叶面及枝条表面产生黑色煤尘状物,在枝叶表面形成一层很厚的覆盖层,使油茶树光合作用受阻,生长衰弱,导致枯死。油茶煤污病多与蚜虫和蚧虫伴生,从蚜虫和蚧虫的分泌物中吸取营养。管理不良,荫蔽潮湿,虫害严重的油茶林,易引起此病的发生;根腐病主要为害油茶1年生苗木,也为害幼树,先侵染苗木、幼树根颈部,患部组织初期褐色,后长出白色绵毛状物(菌索),受害苗木、幼树根部腐烂,叶片凋落最后死亡。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菌苗木、幼树根周围形成大量白色的丝状膜层,后来从白色变成黄褐色,即病原菌的菌核。

附表 福建省油茶病害发生情况

2 病害发生的原因

2.1 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油茶属喜温暖、湿润树种,应选择阳光充足的阳坡和半阳坡种植,土壤要求微酸性红壤和黄壤最好,pH值4.5~6.5为其土壤酸碱的适宜范围[3]。在坡向、土壤pH值不适宜,土层浅薄、排水不良的地方盲目栽植,违背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客观规律,不能满足油茶生长的必须条件,造成树木生长不良,树体衰弱,是引发病害发生并流行的根本原因。如:根腐病和赤叶斑病在不适宜的立地发生严重。

2.2 栽植不科学,密度过大

为了提高产量和延长受益期,目前种油茶一般用嫁接苗栽植,油茶苗嫁接口最易遭受病菌侵染腐烂致全株枯死。使用油茶嫁接苗造林栽植深度不能过深,嫁接口应暴露在土壤表层上面,最好超出地面1~2cm,预防病原菌侵入。定植后,要及时盖草,防止曝晒根茎部灼伤。油茶苗种植密度要根据山地的坡度来定,坡度较陡的山地,可栽900~1350株/hm2;坡度平缓的山地,可栽1350~1650株/hm2。如果盲目追求株数,造林密度过大,油茶林郁闭后,透光条件差,就会导致树冠光合作用减弱,树体生长不良,抗灾害能力差,容易引发各种病害发生。如:油茶炭疽病、油茶软腐病、油茶茶苞病、油茶白腐病、油茶煤污病、油茶藻斑病、油茶紫斑病等几乎所有的病害都容易在过密的油茶林中发生。

2.3 病弱苗造林,先天不足

选用健康的种苗造林,优良无性系健康油茶种苗在适地环境下,生长强健,枝条分布均匀,生长快,抵抗病害能力强[3]。如果用病弱苗造林,就像人身体先天不足留下后遗症一样,后天再怎么努力收效也是甚微的。尤其是调用检疫不合格的种苗造林,后患无穷,势必使防治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2.4 管理不到位,抗逆性差

油茶有“抱子怀胎”的特点,树体营养消耗大,必须注意补充肥源,剪除病害枝、枯死枝和衰老枝等,并结合冬季垦复,清理病原,减少病菌来源,改善生长条件[3]。常言道三分栽树,七分管理,管理非常重要,尤其是油茶林,如果树栽活了,放任生长,发生病虫害也不及时防治,不加强水肥管理及地表管理,造成树木水肥供应不足,无法正常生长,势必导致抗逆性减退,病害流行。经笔者调查,造成大量油茶死苗和幼树枯死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到位,在种子和土壤消毒处理上没有做好甚或没有做,当土壤过湿、过干和空气湿度过大就容易引起有害病菌的滋生,苗木或幼树嫁接口等薄弱部位就很容易感染病菌造成苗木或幼树根部腐烂全株枯死。

3 预防措施

3.1 提倡科学造林

大力提倡科学造林,科学管理,特别是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非常重要,要提高人们对林木的保护意识,为油茶等树木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其抗逆性,保证正常生长。要提倡营造混交林,避免品种单一,提高油茶林群体的抗性。选择不利于油茶病害发生的树种进行混交,如山苍子与油茶混交可防治煤污病,但应避免与油茶病虫害发生类型相似的茶叶、山茶等树种混交,以防相似种类病虫害发生[4]。

3.2 加强生产管理

生产中应紧紧围绕油茶的早产、丰产、稳产、安全、优质的目标进行管理,做好垦复施肥、排涝抗旱工作,防止苗木、幼树雨季渍水和高温灼伤使病原菌侵入。要适度整枝,修除萌芽条和徒长枝,增加通透性,及时挖除发病中心株,剪除发病枝,并集中烧毁和做好发病株根部土壤消毒处理,营造出适合苗木、幼树生长的环境,降低发病机率。

3.3 做好消毒处理

生产中要注意对种子、苗床和造林地土壤进行消毒处理。种子用50%多菌灵1000倍液充分浸泡消毒,或用高锰酸钾、波尔多液处理。土壤用熟石灰拌土,或用50%退菌特、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土壤处理[5]。特别是前作为马铃薯、茄子、蕃茄、烟草、瓜类、柑橘等感病植物的土壤一定要做好消毒处理。还要定期检查油茶苗或幼树的生长情况,发现有染病枯死的植株一定要及时拔除,并清除带菌土壤,再用19%硫酸铜液或50%退菌特、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周边植株根茎部处理,防止病害发生和扩散蔓延。

3.4 严格种苗检疫

调用检疫不合格的种苗是油茶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要严格实行油茶种苗质量检验、检疫制度,在苗木调拨和出圃前要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油茶种苗标准进行质量检验、检疫,做到出圃必检,确保生产用苗都是经过种苗质检部门检验合格的优质苗木,杜绝不合格的种苗和假种苗流入市场。在油茶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调运过程中要严格检疫把关,防止把危险性和检疫性病害调入新区。

3.5 选用抗病品种

不同油茶品种和单株的抗病力不同[6-7],对油茶炭疽病而言,通常小叶油茶抗病力大于一般油茶,寒露子大于霜降子,紫红果和小果大于黄皮果、大果,尤以单株抗病力差异表现更为明显[8]。要选用高产、优质、抗性强的品种或种源,并结合良种选育工作,选育抗性强的品系,逐步更替劣种劣株。

3.6 清除林间病源

深秋及冬天,剪除有病枝条,从病斑以下5cm的健康组织处剪除,如果剪口处仍有变色斑点时,必须进一步向下剪切,剪口应用杀菌剂消毒。将林地上的枯枝落叶、落蕾、落果,全部清理进行封堆沤肥或烧毁,对发生过病害的地点及周围要认真清扫,妥善处理,彻底清除病原物,可有效预防翌年病害发生。

3.7 保护利用天敌

大力推广无公害防治技术,保护利用天敌,控制害虫,防止病害发生。如煤污病的发生多由蚧虫和蚜虫引起和传播的,保护和利用林间黑缘瓢虫、大红瓢虫等天敌,可以有效抑制蚧虫和蚜虫的繁衍,从而减轻或控制病害的发生危害。

[1]郭瑞华.福建省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9,21(2):42-44.

[2]袁嗣令主编.中国乔、灌木病害[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3]詹祖仁,陈锡桓,张龙华,等.尤溪县油茶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10(1):40-42.

[4]杨坚.油茶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J].广东农业科学,2007(7):66-68.

[5]李松峰,黎青,李志方.油茶育苗过程中的死苗原因及解决办法[J].农技服务,2010,27(6):787.

[6]梁绮.油茶炭疽病和防治[J].农家之友,2009(19):59-60.

[7]吴光金,林雪坚,刘志宏,等.普通油茶抗炭疽病优株选育[J].林业科技开发,1997(4):22-23.

[8]江朝波,杨凌方.油茶炭疽病发生与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99.

猜你喜欢

炭疽病幼树种苗
落叶松成熟林林分空间结构对林下红松幼树高生长的影响
苦瓜长“雀斑” 警惕炭疽病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猪炭疽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苹果幼树期的科学修剪
矮化中间砧苹果幼树抽条调查
瓜类炭疽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