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产业研究的总体述评

2012-07-18黄海燕

体育科学 2012年11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体育研究

骆 雷,张 林,黄海燕

1 前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体育产业“从无到有、由点及面”,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30年来,与体育产业的实践相比,我国体育产业领域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整体上看,我国体育产业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体育类学术期刊、专著、教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国家体育总局课题、各类学术会议论文等。据不完全统计,学术期刊方面,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成果总量约为1050篇(1978—2011年);专著与教材方面,公开出版的体育产业相关专著与教材总量近80部(1978—2011年);课题方面,国家社科基金与国家体育总局的课题总量约为456项,多数课题成果均以专著或学术期刊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在学术会议论文方面,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与第五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的成果总量约为1192篇。全面回顾和系统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归纳30年来体育产业研究的特点、规律和问题,既有助于全面了解我国体育产业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也有利于准确把握我国体育产业研究的未来趋势。本研究在对我国体育产业研究进行阶段回顾的基础上,从主要特点、主要问题和未来研究趋势等3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产业研究进行总体述评。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产业研究的阶段回顾

关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阶段划分问题,早期已有学者进行过研究,他们基本认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实践活动开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69]。

本研究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伴随我国体育产业发生、发展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1992年之前,我国体育产业研究仍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时代背景而展开,研究领域侧重于体育与经济的关系、体育的商品属性等,体育产业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充分尊重,这为包括体育产业在内的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具活力的制度环境,体育产业的研究视野和出发点发生了深刻变化,研究领域也大为拓宽。因此,研究者将1992年作为划分体育产业“萌芽阶段”与“起步阶段”的分界点;2001年既是迈入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的历史性时刻,体育产业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采用的研究方法趋向多元,成果不断丰富,因此,我们将2001年作为划分体育产业“起步阶段”与“发展阶段”的分界点。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我国体育产业的研究划分为3个历史阶段:萌芽阶段(1978—1991年);起步阶段(1992—2001年)和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并对3个历史阶段我国体育产业研究的背景、内容、成果和意义等进行回顾与总结。

2.1 体育产业研究的萌芽阶段(1978—1991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前,体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以计划指令性的配置手段为主,体育作为一项公益事业,与经济领域的结合并不紧密,“体育产业”的概念还未真正形成,体育产业的研究尚未实质性展开,人们对“体育产业”的认识尚处于萌芽阶段。

1985年,国务院颁布的《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中首次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方法,将体育部门列入第三产业,人们日渐意识到了体育的商业属性和经济价值。1990年10月,国家体委召开全国体育计划财务工作座谈会,要求“进一步开阔思路,更新观念,扩大财路,逐步实现体育经费结构的多元化”。与此同时,人们对于体育事业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这集中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对体育与国民经济关系的认识,即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必须逐步增加体育事业经费和基建投资,纳入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二是体育事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国家体委等政府主管部门的力量,还需要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为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活力。

在此期间,学术界对于体育产业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体育与经济的关系展开[53],重点研究和探讨了体育商品属性问题[46]、体育经费与投资问题[59]、体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等[39]。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明确了体育作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39];另一方面加深了对体育商业价值的认识,提出了包括体育旅游业等在内的一些新的行业领域,并就体育的发展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问题达成了初步共识。

尽管众多学者对于相关概念的表述还不尽统一,只是就体育与经济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但这些研究和探讨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它们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形成之前对体育领域经济问题的重要思考和探索,这些研究成果也为后来“体育产业”概念的形成以及相关研究的展开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2.2 体育产业研究的起步阶段(1992—2001年)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论述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我国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993年4月,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印发了《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正式提出体育事业要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的要求。围绕国务院和国家体委相继出台的政策文件,学术界掀起了对“体育产业”概念、内涵等认识论上的探索与争鸣,这突出表现为2个层面的争论:

一是对“体育产业”的理解和争辩。由于体育产业是新生事物,众多学者对于体育产业概念及内涵的认识发生了分歧。时至今日,学术界对于“体育产业”的概念和内涵也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这一提法大大提升和丰富了人们对体育属性、价值和功能的认知,体育的“产业化”也已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为避免因认识上的分歧影响体育产业自身的发展,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副主任张发强均曾针对体育产业的认识作了阐述。1995年,伍绍祖在全国体委主任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体育产业主要包含三重含义:体育本体产业、体育相关产业和体办产业,并提出了“本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战略方针[45]。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尽管这一提法已经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实际不相符合,但却为当时体育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

二是对体育是否应该走“产业化”道路的争论。总体而言,多数学者认为体育事业走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1995年6月,国家体委制订并颁布的《体育产业发展纲要》明确:发展体育产业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推进体育改革、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这从政策层面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肯定了体育产业化发展的道路。1996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体育要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提出要“进一步改革体育管理体制,有条件的运动项目要推行协会实体化和俱乐部制,形成国家与社会共同兴办体育事业的格局,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45],这在事实上终结了学术界关于体育能否走产业化道路的争论。

另外,随着足球、篮球、乒乓球等运动项目改革大幕的拉启,体育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竞赛表演业”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但其研究视角尚不成熟,还未真正将联赛视为“竞赛表演业”的一部分,更多地是从运动竞赛的角度研究联赛自身的完善或比赛战略战术分析等问题,以产业经济学或市场营销学等视角进行研究的成果较为罕见。这一时期,学者们还就体育事业向体育产业转变所涉及的各种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研究,如提出了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促进体育事业的产业化;同时,对体育市场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描述和分析体育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设想等[3]。

本时期的后半段,特别是从1998—2001年的3年间,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加之闲暇时间增多,民众的体育消费意识不断增强。关于体育消费的研究成果逐渐涌现,研究主题主要包括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体育消费行为的特点、体育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以及体育消费现状及趋势等。整体而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确立之后,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第三产业,“体育产业”的概念应运而生,体育事业朝着社会化、产业化道路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一时期,学术界关于体育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体育产业概念、内涵等基础理论问题的探讨以及体育市场、体育消费等领域的宏观描述与分析[2]。

2.3 体育产业研究的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2001年7月,北京成功申办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十一五”期间,在我国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大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乘势而上,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2007年,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较2006年增长22.83%;2008年,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较2007年增长14%,连续2年保持增长[76]。与此同时,体育学术界对于体育产业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从研究的选题、视角、方法、内容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突破。与前2个历史阶段相比,本阶段体育产业研究成果数量的增长幅度明显加大,研究所涉及的领域也更为多元,既有体育产业的基础理论研究,也有体育重点行业的发展现状、特点、规律和对策研究;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也更为广泛和成熟。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该阶段学者们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体育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统计、体育消费、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等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对该时期我国体育产业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结合度,体现了认知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的特点和规律。这种认知与实践的互动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

第一,研究成果与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制订的互动。本阶段前期,关于体育产业概念和内涵、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关系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从体育产业最初“手段论”、“工具论”的认识,到“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并列提出,再到两者“协调发展论”的提出,这一认知脉络的演进与发展体现了学者研究与政策制订的良好互动。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体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在内的重要文件,其关于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关系的表述,既是以众多学者对两者关系的研究成果为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也是学者研究选题和素材的重要来源。另外,关于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体育产业关联、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等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的制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关于体育市场体系、投资主体多元化及产业结构优化的表述,与相关研究成果具有很大的互动性和关联性。

第二,研究成果与体育产业宏观管理工作的互动。2006年5月,为全面、准确地把握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启动我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研究工作[70]。2008年6月,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工作在北京等16个省(市)展开。2009年10月—2010年4月,在2006、2007年专项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和统计年鉴和其他相关数据,对2008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核心数据进行了测算,并于2010年4月向社会公布了《2006—2008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公报》。体育产业统计研究的应用是学术研究与政府宏观管理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体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价值与实践意义。

在体育产业重点行业的研究方面,学者的研究重点体现在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体育场馆运营、体育彩票等领域。这一时期,体育学术界对于这些领域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更多地采用了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作为研究视角、更多地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多角度地解释、分析这些行业的发展现状、特点及规律等问题。

总之,随着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包括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在内的各项体育事业均获得了难得的发展契机。与此同时,体育产业研究步入发展阶段,学术研究日趋活跃、研究领域更为丰富、研究视角更为多元、研究方法和技术趋于成熟,研究机构、平台和队伍建设不断完善。这一时期,体育产业研究与体育产业实践的互动和融合更为紧密,包括“体育产业统计”、“体育产业政策”等领域的一批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重大研究成果开始出现,理论研究的转化与应用取得了重要突破。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产业研究的主要特点

我国体育产业研究从无到有,无论是成果数量还是结构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体育产业研究呈现出显著的特点和规律:研究视角的多维性、研究方法和理论的交叉性、研究成果的应用性。

3.1 借鉴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具有交叉性

从学科性质角度来看,与体育管理学、体育法学、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相类似,体育产业作为交叉学科,是体育学与经济学结合的产物。一方面,体育产业的研究要遵循体育自身的性质和规律;另一方面,体育产业的研究要以经济学,特别是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重点借鉴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多年来,学术界在体育与经济学的结合上做了许多尝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概论》、《体育赛事经济学》等一批论著的出版。另外,体育产业的行业类别较为广泛,体育产业的研究还需要依靠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支撑,如《职业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赛事运作》、《体育赛事经营管理》、《体育市场营销》等成果的出版均是体育学与管理学等学科相互融合的产物。

从研究方法角度来看,随着对体育产业认识的不断深入,学者对研究方法的选择趋向多元,从早期的定性研究方法,逐渐发展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更多的采用社会学中的观察法、访谈法和调查法等方法;定量研究则更多地使用统计学、管理科学、计量经济学中的定量分析手段和方法。定量的、实证性的研究方法正逐步成为体育产业学科研究的主流方法。随着越来越多中、青年专家学者的介入,体育产业学科的研究方法已经从传统的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推理等常规的定性的社会学研究方法,逐步向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科学量表、数学建模、结构方程等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转化,特别是计算机统计软件在体育产业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使因子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已经成为体育产业学科研究的重要分析方法。交叉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运用,对于我国体育产业研究的起步、发展和成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2 关注热点和重点,研究视角和内容具有多维性

改革开放以来,体育产业研究热点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不同历史阶段的研究热点有所不同,而研究视角也随着研究热点的转换而呈现出多维性。

早期体育产业研究热点集中于体育产业概念、内涵、体育与经济的关系、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等基础理论或宏观管理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期体育产业研究的热点开始聚焦于中观领域,如职业体育市场的开发、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研究等领域,其中,体育消费的研究又由内涵、类型、特点、结构等理论性探究,逐渐转向对不同区域和不同人群体育消费的实证研究,如体育消费群体构成、消费动机与行为特征、消费水平与发展趋势等。目前,体育产业研究的热点主要包括奥运经济研究[26]、产业统计研究[14,63]、体育赛事研究以及区 域 体 育 产 业 发 展 战 略 研 究 等 方 面[16,24,25],其 中 ,奥 运 经济研究是在北京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之后逐渐兴起的,研究内容涉及奥运会对主办国和主办城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奥运会对主办地居民素质的提高、奥运营销策略以及后奥运体育场馆利用和“低谷效应”等的影响。体育赛事研究则涉及各类赛事运作[21]、赛事资源开发、赛事对举办地经济、社会、文化等的综合影响。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包括不同经济集聚区、不同省(区、市)或区域的产业发展现状和策略研究,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研究等。

3.3 紧扣时代脉搏,研究成果凸显渐进性和应用性

体育产业研究的应用性集中体现在理论研究与产业发展实践的结合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渐进性,它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与发展的重要现实映照。

一方面,在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等相关部门的组织领导下,政府决策类的委托课题或项目成果丰硕,体育政策、法规文件的制订与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相辅相成,其中,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0)、《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2011)、《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2008)、《2006—2008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公报》(2010)在内的各类政府文件的内容、数据均与产业研究的成果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认知对于实践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建设、体育产业集群和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研究相互促进。目前,我国已先后建立了深圳、成都温江、福建晋江、北京龙潭湖、浙江富阳和山东乐陵等6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有效地调动了地方发展体育产业的积极性,也进一步发挥了体育产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论证、创建和发展既得益于国家体育总局的正确决策,也是专家学者理论研究的应用和延伸。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产业研究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产业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囿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体育产业研究仍存在着以下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4.1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不够

自建立学科以来,体育产业研究大体上沿着2条脉络发展:一是以界定概念、内涵和构建相关内容体系为重点的相关理论研究;二是以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应用研究。总体而言,体育产业的研究方法仍显得较为杂乱,众多研究多以描述性研究和简单的统计分析为主,逻辑分析方法还比较欠缺,对体育经济现象的解释力不够。

多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实践愈加丰富,体育领域的经济现象层出不穷,许多实践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都需要科学研究加以解释和回答,如运动员人力资本的产权问题等。这些体育经济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均需要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予以解释。从本质上讲,体育产业领域的经济问题更多地要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才能更好地加以解决。然而,一方面,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研究人员的学术背景和知识结构还未能充分满足这一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的相对滞后,体育产业实践中的各类数据亟待完善,数据的缺乏极大地限制了定量研究方法的使用,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体育产业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4.2 研究的系统性与深度缺乏,成熟的研究体系尚未形成

研究体系的建立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学科实现可持续研究的基础和动力。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是,社会科学在理论体系的创建方面更为困难。这主要是因为社会现象的各种规律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其规律的发掘、归纳与描述难度更大。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与推进,社会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正日益成熟和完善,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在内的社会科学已经形成了较为严密而系统的理论体系。

体育产业领域的研究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同时,又是体育学科与经济学科的交叉领域,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经过30年的探索,体育产业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不断切换,既包括对体育产业基础概念、体育产业组织、体育产业政策、体育产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还包括对体育产业发展战略、体育消费、体育市场、体育中介等方面的研究。然而,体育产业研究的交叉性与应用性使得自身成熟研究体系的形成变得更为困难,与此同时,体育产业研究领域的宽泛在带来大量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带来了研究系统性和研究深度缺乏的问题,从而造成体育产业研究理论体系的缺失。为此,体育产业研究要以建立成熟的理论研究体系为重要目标,尽量避免重复研究,在借鉴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构建以体育学和经济学为学科基础的研究范式。

4.3 体育产业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

从研究成果的数量和结构分布来看,体育产业基础理论的研究比重偏小,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体育产业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一方面,由于政府文件中对体育产业概念和内涵曾做过界定和表述,学者对体育产业的概念、内涵的关注度越来越低。然而,体育产业的内涵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需要得到学术界持续地关注;另一方面,学者对体育产业结构(结构现状与优化)、产业组织(组织现状与发展)、产业关联(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餐饮、出版、传媒等产业的关联)等基础性研究才刚刚起步,相关的研究成果亟待完善。

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主要源于对“体育产业”认知水平的欠缺和不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以及我国特有的体育管理体制,制约了人们对“体育产业”自身定位与发展方式的认知,包括“体育产业”的功能、价值在内的基础理论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与诠释。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要进一步厘清体育产业与城市发展、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体育产业内部各领域的相互关系,明确发展体育产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明确我国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其在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制定经济全球化、体育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要重视发展体育产业政策法规的研究,要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的延续以及对统计数据的研究。

5 我国体育产业研究的趋势展望

5.1 体育产业研究与多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的融合

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研究都要经历逐渐演进和深化的过程,其研究方法也是逐渐生成的。研究方法的创新与融合是支撑体育产业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研究的视角在不断丰富,但学者在研究方法上的探索和努力却做得不够。当前,体育产业研究需要重点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中汲取理论素材,结合体育学科自身特点,建立自成体系的研究范式与方法。

一方面,由于体育产业与经济学的紧密联系,体育产业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经济学,特别是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产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在产业经济学研究体系中,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产业规制理论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产业经济学研究方法中,投入产出分析、产业结构分析、产业集群分析、产业组织分析和产业规制等研究都得到了普遍应用,这为体育产业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工具[28]。当然,经济学研究方法与理论具有严格的研究假设和约束条件,这些假设和约束条件是理论推演的前提和基础。在充分借鉴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研究方法的适用性,而不能一味地生搬硬套。另一方面,包括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统计学等学科领域的各种理论和研究范式,也为体育产业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和支撑,特别是定量研究方法与计量模型的应用,将会极大地拓宽体育产业研究的深度,促进体育产业研究从“描述性研究”向“解释性研究”的转变。

5.2 体育产业重点研究领域的转移

多年来,国家体育总局高度重视体育产业研究工作。1990年至今,由国家体育总局立项资助的体育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中,体育产业类课题总量达到了340项。“十二五”期间,国家体育总局计划还将创建10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研究基地,以期全面推动体育产业研究的发展。《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国家体育总局)指出,未来五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促进体育产业各门类统筹发展;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壮大体育消费市场;加快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推动体育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17]。在以上各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因此,未来体育产业研究的主要结构也会随之调整,体育产业研究的重点将逐渐转向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体育产业与文化、娱乐、旅游、建筑、通信产业的互动发展等领域。

5.3 体育产业研究与实践的互动进一步增强

科学研究与实践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实践是科学研究的来源和基础,科学研究又是实践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相应地,体育产业的实践为体育产业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体育产业研究对体育产业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正如产业经济学的性质一样,作为应用经济学的分支,产业经济学与产业发展实践密切相关。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从本质上讲,体育产业研究带有强烈的“实践”色彩,它是指导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应用性研究。未来的体育产业研究将会更加凸显应用性,特别是在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和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制订、体育产业市场监管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理论研究与体育产业发展实践之间的关系将更为紧密。

6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体育产业实践的推动下,我国体育产业研究日渐成为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体育产业研究的视角不断丰富,研究方法也日益多元,研究成果凸显了应用性。由于体育产业研究具有体育学与经济学交叉的性质,自身发展尚未成熟,在研究方法的规范性、研究体系的成熟和完整性方面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将不断提升,这对我国体育产业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体育产业研究将沿着科学化、系统化、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1]鲍明晓.体育产业政策论纲[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6,8(3):5-10.

[2]鲍明晓.我国体育经济学研究的九个热点[J].体育文史,2001,(1):20-21.

[3]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4]鲍明晓.体育市场:新的投资热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5]鲍明晓.体育产业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体育科研,2005,26(4):22-28.

[6]鲍明晓.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7]曹缔训.关于统计体育服务产值的几个问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7,(2):6-10

[8]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9]丛湖平.体育产业若干界说的辨析及相关问题的讨论[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2):2-4.

[10]丛湖平.体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1]丛湖平.体育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12]陈林祥.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政策选择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7(03):75-82.

[13]陈林祥.我国运动竞赛市场开发的整体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3):19-22.

[14]陈明.对我国体育产业指标体系设置的初步设想[J].体育科学,2006,26 (2):86-90.

[15]蔡有志.对我国现阶段体育彩票市场的分析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2):166-168.

[16]方春妮,黄海燕,莫再美,等.基于产业集群的我国体育服务业发展模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04):28-33.

[17]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R].国家体育总局,2011.4.29

[18]胡立君.体育产业经济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19]靳英华.论国际间的产业转移与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结构调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6):1-3.

[20]连桂红,刘建刚.中国健身娱乐市场需求法则失灵的博弈分析[J].体育科学,2005,25(10):83-85.

[21]刘清早.体育赛事运作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2]刘炜.我国体育彩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对策[J].体育科研,2006,27(4):37-40.

[23]刘兵.体育产业竞争力[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24]刘兵,董春华.体育产业集群形成与区域发展关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2):48-54.

[25]刘兵.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的体育产业集群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2):31-33.

[26]刘淇.北京奥运经济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7]林向阳,周红妹.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建设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8):45-48.

[28]林致诚.体育产业研究方法的不足与突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4):16-19.

[29]林显鹏.关于建立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4):1-5.

[30]李海.体育博彩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1]李南筑,姚芹.体育赛事评估:评定价值与创造价值[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4):1-4.

[32]李南筑.体育赛事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3]梁晓龙.关于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化、体育市场问题的综述[J].体育文史,1993,(4):20-23.

[34]梁利民.我国体育中介市场的主体及运作[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4):18-20.

[35]柳伯力,李万来.体育产业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6]闵健,柳伯力,刘利,等.成都市国有体育场馆改革与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6):8-12.

[37]闵健.体育旅游及其界定[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6):4-6.

[38]倪刚.B-O-T融资方式参与体育场馆建设的适用性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2):11-14.

[39]孙汉超,曹缔训.体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5,(2):28-31.

[40]隋路,邹英.试论体育经济政策的合理分类[J].体育科学,2005,25(6):75-78.

[41]谭建湘.论我国体育中介市场的地位与市场功能[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5):1-3.

[42]汤起宇,余晓林.我国体育市场管理的现状及其行政部门职能转变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6):6-9.

[43]田雨普.关于体育彩票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85,(3):18-20.

[44]田雨普.体育经费来源初探[J].体育科学,1985,(2):10-12.

[45]伍绍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

[46]王清芳.论体育劳务商品的特殊性[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7,(2):7-9.

[47]王守恒,叶庆晖.体育赛事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8]王子朴.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及其特点[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2):15-19.

[49]徐本力.对我国体育产业理论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调查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2):148-151.

[50]肖林鹏,蔡劲燕.我国体育经纪人市场供需矛盾问题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6):11-13.

[51]席玉宝,刘应,金涛.我国体育用品出口状况分析.体育科学.2005,25(12):22-27.

[52]席玉宝.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6):22-25.

[53]于光远.关于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J].技术经济,1985,(6):1-3.

[54]杨铁黎,张建华.职业体育市场运作模式的理论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0,21(3):6-12.

[55]周小洪.体育产业结构政策初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1):14-18.

[56]赵炳璞,蔡俊五,李力研,等.体育产业政策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1997,17(4):1-7.

[57]赵芳.对我国体育彩票业若干法律问题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2,22(5):36-40.

[58]张岩.体育经济学的经济理论基础[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4,(2):1-4.

[59]张岩.体育投资的经济效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5(4):5-7.

[60]张岩.体育经济学[M].成都:四川出版社,1988.

[61]张岩.我国体育经济学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北京:体育科学.1991,(4)::65-68.

[62]张岩.略论体育消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3,(4):15-19

[63]张岩.关于体育产业统计的几个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2,23(6):3-6.

[64]张尚权.体育劳务初探[J].体育科学,1987,(1):5-7.

[65]张尚权.体育经济学概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

[66]张发强.体育经济漫谈[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0.

[67]张林.职业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68]张林,戴健,陈融.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4):11-14.

[69]张林,黄海燕,王岩.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回顾[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4):1-5.

[70]张林,刘炜,林显鹏,等.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研究[J].体育科学,2008,28(10):16-25.

[71]张林,鲍明晓,曹可强,等.我国体育产业学科发展现状与展望[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1):12-16.

[72]张林,黄海燕.体育赛事事前评估[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73]钟天朗.我国体育消费发展趋势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16(4):9-12.

[74]钟天朗.上海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3(3):12-16.

[75]钟天朗.体育经济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76]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体育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体育产业之篮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