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2012-07-13本刊编辑部

前线 2012年12期
关键词:报告特色建设

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上所作的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为帮助全市党员干部学习貫彻十八大精神,我们对报告中提出的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归纳梳理,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科学发展观的新定位: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从而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这是十八大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亮点,是十八大的历史性贡献。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过程中,有过多次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把毛泽东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是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写在党的旗帜上,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如果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加以细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则有指导思想的三次与时俱进:第一次是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行动指南,第二次是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行动指南,第三次是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行动指南。

报告明确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反映了十年来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的客观要求,顺应了时代发展和人民的要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四个“必须更加自觉”

报告对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要求,指出“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提出了四个“更加自觉”,一是“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二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三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四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这四个“更加自觉”,不仅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核心内涵的认识,而且彰显了党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紧迫性的强调,必将使科学发展观在中国未来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落实。

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这一高度概括,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一以贯之和与时俱进。这一精神实质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之中,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解放思想的要求,勇于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体现了实事求是的要求,不断探索,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体现了与时俱进的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体现了求真务实的要求,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新拓展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新拓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后,增加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要求。第二,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这既体现了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追求,又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自由和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幸福指数等现实要求。第三,提出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这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的体现。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报告在阐述“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时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凸显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特点,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肩负起我国应尽的国际责任;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建设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现在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得到丰富。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八个坚持

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怎样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问题。这些基本要求,既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涉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时还涉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难点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积极回应,是对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正确指引。党的十八大对各项工作的谋划和部署都是遵循和体现这些基本要求的。抓住了这些基本要求,就能更好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系、制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党的十八大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部署: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是我们所有改革发展举措的立足点、出发点。总布局是“五位一体”,从原来的“四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全面、更加科学。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确立了清晰宏伟的目标。这“三个总”的概括,高屋建瓴,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个新概括,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

提出“三个自信”,开启科学发展新篇章

报告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党领导我们的国家之所以能够历经风雨取得巨大辉煌成就,靠的就是高度自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了党的英明领导才有了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自信。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强大思想武器才有了我们在理论上的高度自觉。有了求真务实、大胆探索和创新实践的科学态度才有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制度自信。中国何处去、走什么样的道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如何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这一连串的问题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不懈努力奋斗。

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

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报告指出:“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从“建设”到“建成”,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在上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次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分别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为我们扎扎实实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必将极大激发全国人民的奋斗热情。

首次提出两个“翻一番”与两个“同步”

報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十六大以来,我们的年均经济增速超过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1%,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两个“翻一番”,表明我们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是下决心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为确保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反映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也为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报告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并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列为第一个新的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过去党的文献中没有提过的。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再到“持续健康发展”的变化,反映了我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体现了我们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即更加强调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十七大报告的表述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十八大报告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途径中去掉了“市场化、国际化”,增加了农业现代化。这是我们党总结本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汲取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由于忽视社会公正而导致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的教训,对推动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做出的重大调整。这表明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党对如何推动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认识更为深刻和科学。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四个着力”

报告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为实现“四个着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度设计和激励机制。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尊重市场规律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需要正确地界定政府发挥作用的边界。明确政府职能,使政府和企业各司其职,让公平和效率回归各自的责任主体。要依法保障不同市场主体在法律面前平等,依法制定和落实各项制度和政策,依法解决社会利益冲突引发的公平和效率问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特别强调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三个平等”的公平竞争。十七大提出对不同的市场主体法律上的“平等”保护和经济上的“平等”竞争这“两个平等”。十八大报告把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定位为处理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两只手的关系,提出不同市场主体竞争要实现“三个平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长期以来我们对“三农”问题的探索与努力从来没有停止。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形成了清晰的发展思路,是关系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大战略。十八大报告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改革方向和关键政策措施。只要我们能够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好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这些重大的改革与政策措施,我国就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宏伟目标。

改革征地制度

报告指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征地制度改革写进十八大报告,表明了党中央根本改革这一制度的决心。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意义重大,是落实十八大报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制度安排。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因为征地侵犯农民利益进而诱发社会矛盾的现象时有发生。土地是农民收入和财富的重要来源,报告的这项举措,将使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得到更好保护,也会遏制乱占乱征耕地问题。通过征地制度改革,可以让农民参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取得更高的土地财产收入,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这样才是真正让农民分享了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成果。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會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上,除了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外,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我们党在民主政治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把中国特色选举民主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相结合,将有利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正确方向。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已经成为我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

提出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反映了我们党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人民民主问题上的清醒认识和坚定立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这些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我们开辟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为了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为了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为此,报告还提出了今后必须抓好的几个重要任务: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提出四个监督: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

报告指出:“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这是我们党首次把“四个监督”作为一套完整的监督体系明确提了出来,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探索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方面重要经验和实践成果的总结,是立足新时期我国权力运行现状、从权力的结构和运行机制上作出的创新性探索,表明我们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督体系。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各自有着不同的职能和优势,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党内监督是整个监督体系的核心,民主监督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非权力性监督,法律监督是一种专门性和程序性的监督,舆论监督是监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这四种监督,既目标一致又相对独立,既各司其职又优势互补,既相互制约又共同作用,各有各的特点,相互不可替代,彼此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严谨周密的监督网络体系,形成了监督的整体合力,发挥出监督的整体优势。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文化建设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文化发展程度高的重要标志,就是人人参与文化建设,个个共享文化成果。当前,我国的文艺作品、网络文化等领域的文化创作生产,总体上呈现积极健康、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与人民期待和社会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要让文化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人民群众,用人文的情怀关怀人、疏导人、引导人,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在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一些人的思想困惑、精神焦虑有所增多,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精神抚慰的任务更加繁重。必须更好地用文化温润人们的心灵,舒缓压力、涵养人生。文化工作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层面,用新的平台、新的載体、新的活动方式、新的文化产品、新的文化消费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更好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告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方面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政治建设的价值追求方面讲,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追求看,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十八大报告首次鲜明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采取开放式的表述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来的,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全面部署。几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社会上和学术界一直有一种看法,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并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多种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阐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吸收全国各方面意见,在广泛共识的基础上,用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概括。这样的表述方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和旺盛生命力,展示了我们党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勇气和智慧。应该说,这样一个内涵丰富的价值观有利于在利益多元化条件下培育更多的社会共识,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华大地上扎根、开花、结果。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报告指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建设概念。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十八大报告突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这是对近年来各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实践的总结,意味着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并列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创新管理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根据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许多社会问题难以通过改善民生得到根本解决这一国情制定的重大战略部署。与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内容相比,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创新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系统,即它不是单一的体制创新,而是涵盖了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和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在内的体系建设。强调社会创新管理的突出地位并不是要弱化改善民生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管理创新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社会管理:加快形成两个体制、一个体系、一个机制

报告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社会管理体制和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社会管理机制,两个体制、一个体系、一个机制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社会管理体制是根本,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是基础,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支撑,社会管理机制是动力。

重视社会建设的法制保障作用

报告提出:“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报告首次把“法治保障”作为社会管理体制的内容之一,由十七大报告“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扩展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是必然要求。“法制保障”的提出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国情相一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管理体制合法性的体现,意味著要在法治的轨道内管理社会,在法治的轨道内处理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消除社会冲突。

社会管理的三个重要途径: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

报告指出:“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源头治理体现为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力度,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民生需求,同时,还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强化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动态管理就是社会管理要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动态管理转变。主要是建立各种意见和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的体制和机制,使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来又能得到制度上的及时解决,这有利于更好地平衡和协调各种利益矛盾。应急处置是指针对自然界和社会突发事件而建立的国家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目的是在突发事件面前,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公共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它包括信息披露机制、应急决策机制、处理协调机制、善后处理机制等。

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题

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尽管十七大报告已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但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专辟一章加以阐述和部署,党的十八大还是第一次。十八大报告第八部分专门阐述了这个问题,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此次,明确提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路,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对于如何实现“美丽中国”这一目标,报告指出,要“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要“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等等。“美丽中国”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是执政理念的新发展,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只有基于这样的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理念:生态产品

报告指出:“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生态产品”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理念。生态产品又称为绿色产品,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其特点在于节约能源、无公害、可再生。生态产品概念的提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项具体的衡量指标。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人们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

军民融合式发展

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

报告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突出强调了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我们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融合之路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我们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搞军民融合式发展,既可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又可以利用市场灵活配置资源,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这也是我们融合发展起步虽晚,却取得显著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年来,在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共同推动下,军民融合式发展驶入快车道,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融合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军事需求成效明显,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的格局基本形成,军队有关保障初步融入国家社会化保障体系,国防动员各领域军民融合建设不断加强。

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

报告指出:“我们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我们将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

这是“公共外交”、“人文交流”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中国对外交往的资源不断丰富。公民、企业、社会组织等所作所为汇聚成了色彩丰富的“中国形象”。这种“中国形象”比其他手段产生了更加直接、更加生动的外宣效果。在这种以信息、文化为主导的公共外交日益受到重视的同时,以文化、艺术、教育、体育、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文外交也开始走向前台。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既是对我国外交工作的阶段性总结,也为未来外交工作指明了前行的道路和方向。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报告指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这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增加了“共赢”二字,十七大报告的提法是“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何谓“共赢”,要言之,就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为什么要高举“共赢”的旗帜?一方面,追求“共赢”,将更有利于“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增加“共赢”的旗帜,国际交往和国际关系的思想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过程,从“和平”、“发展”、“合作”到“共赢”,有始有终,完整自洽。

党建主线新思路: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报告指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这与十七大报告所提的党的建设的主线不尽相同,十七大的提法是“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十八大报告论述的党的建设主线比十七大报告多了“纯洁性”建设。实践证明,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不断保持纯洁性,才能提高在群众中的威信,才能赢得人民信赖和拥护,才能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才能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因此,我们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高度,从应对新形势下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出发,充分认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新形势下保持党的纯洁性,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大力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纯洁,加强思想建设。要大力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纯洁,把好党员入口关。要大力保持党员、干部作风纯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检验纯洁性的试金石。要大力保持党员、干部清正廉洁。要大力加强监督和严明纪律。

黨建目标新方向:“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报告提出,要把我们党建成“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党的建设目标是这样表述的:“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十七大报告也曾提出“学习型政党”的建设要求,十七届四中全会进而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个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十八大更进一步提出“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这表明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的规律有了更加自觉、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认识。因为“服务型”、“ 创新型”是首次提出的,并与“学习型”并列构成党的建设的新方向。从这个意义说,党的建设的新目标是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创新和显著亮点。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在“学习型”的基础上添加“服务型”、“创新型”,充分表明在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变化后,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必然随之变化,从根本上说就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增强“四自”能力

报告提出,全党要“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过去我们讲执政能力建设,主要是党执掌政权、领导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能力。这次党代会针对党的自身建设明确提出上述四种能力,反映了党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对自身建设规律性的认识,体现了党对自身建设的高度自觉。提高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

党代会代表提案制

报告提出:“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

这是十七大“实行党代会代表任期制”后,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又一项重大措施。此前,我们党选择一些地区进行了党代会常任制试点,推出了一系列保障党员主体地位、扩大党内民主的举措。基于试点经验和有益探索,十八大提出“实行党代表提案制”,堪称水到渠成,具备了扎实的根基、丰厚的土壤和适宜的氛围。

2009年9月,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2012年6月,中共浙江省委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实行党代表提案制,明确10名以上代表联名或代表团,可以向大会提出属于同级党代表大会权职范围内的提案。

所谓党代会代表提案制,通俗地说,就是党代表以书面形式提出属于党代会代表职权范围内的意见、建议的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标志着党内民主制度建设迈向了新的高度,标志着党代会代表的表达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得到了真正落实,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也将得到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

党建架构新调整:反腐倡廉建设提到更重要位置

报告提出:“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虽然十七大报告对党的建设的总体架构也是上述五个方面,但顺序略有不同,反腐倡廉建设处于第五位,居制度建设之后。从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表面上微小的次序变化,但它折射的却是我们党把反腐倡廉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客观地说,腐败是当今世界政党政治中的“顽症”,是导致许多政党衰落乃至败亡的致命毒素。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

反腐倡廉目标: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2012年11月4日,十七届中纪委八次全会在述及反腐倡廉时也提出了“三清”目标,强调“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十八大再次提出“三清”目标,绝非偶然,实乃必然,实乃我们党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这“三清”分别从干部、政府、政治三个层面规定反腐倡廉,在一定程度上使反腐倡廉有了具体、切实的工作目标和评价指标。

猜你喜欢

报告特色建设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报告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报告
报告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