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中舆论主体的新转向

2012-07-11□王

声屏世界 2012年4期
关键词:草根民意精英

□王 睿

栏目责编:邵满春

科技革命下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断推动着媒体的更新换代,各种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令人目不暇接,以电视、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面临着手机、网络、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传统的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传统媒体为主导的舆论产生机制在新媒体生态环境下,也有了新的变化,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占据了舆论传播的主要阵地,舆论场中各种舆论形态层出不穷,网民参与舆论的情绪高涨,舆论主体具有了新的特点。面对越来越难以控制的舆论生产现状,传统媒体在这个过程中经受着考验和洗礼,承受着急遽转型的痛苦和纠结。

草根舆论挑战精英观点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大众获取信息、表达意见、评议时政、监督权力的主要渠道,以网络为主战场的舆论态势此起彼伏,网络媒体颠覆了传统媒体的精英模式,舆论话语权由精英转向草根。传统的新闻与舆论是由媒介精英把控和主导的。传统媒体的精英实际上是由公共知识分子构成,在这类人中间,学院知识分子和媒体知识分子掌握着话语权,他们借助于传媒发言,形成公共影响力。在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时代,受众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成本较高,社会底层公民掌握的话语权不多。随着网络舆论的兴起,传统舆论主体——知识分子的话语权力开始转移,新媒体将原有的媒体知识分子独立开来,出现了一类新的“意见领袖”。草根中崛起的新意见领袖开始挑战传统的精英阶层,舆论主体发生了十分明确的转向。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掌控舆论的局面,给每个网民一个“麦克风”,昔日被忽略甚至被轻视的“一盘散沙”式的民意得以集中表达。“网民这一支政治力量的崛起,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生态中最重要的改变,社会议程设置的肇事者,推动着越来越多的舆论开始向民众草根方向倾斜”。①新媒介环境下,舆论主体由于对于媒介选择的不同产生了一个分野,占据传统媒体舆论阵地的学院知识分子和媒介精英代表的是一种权威,而抢占网络舆论高地的草根意见领袖掌握的是一种权利,权威是出于传统媒体的地位,而权利则代表着话语和舆论的主导权,这里的权威和权利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分野。伴随着舆论主体这种新转向,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网络精英阶层和草根阶层舆论情绪的对立。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划分精英和草根两种人确实有失偏颇,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两个阶层的确存在,传统媒体的舆论主体在网络上很大程度上依然坚持自己的精英立场,而网民中间很多舆论就是对此类精英立场不满而引发的。网民意见挑战精英立场是一种舆论主体进步的表现,但当它演化成一种对立情绪时,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这样的分裂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思想领域内制造差距,产生阶层对立是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纵使现实中存在着精英和草根阶级的分野,但是在网络空间中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淡化这种意识,弱化这类的网络舆论,维持网络空间舆论以实现其真正的舆论价值。

观看群体向阅读群体转型

由于我国特殊的媒介运营体制,传统媒体的舆论更近似于一种宣传。作为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媒体的舆论发声注定是严肃的,这在受众和舆论主导之间安插了无形的屏障,受众的参与度不高,接受的舆论信息单一,相对于由媒介主导力量形成的舆论,受众只能作为观看群体,无法参与其中。网络平台提供了一个开放的阅读空间,网民作为主体开始参与舆论的形成。哈贝马斯认为阅读群体是公众的主体,是公众舆论发生的最重要的机制,阅读成为了参与舆论的前提条件。传统媒体中,电视、广播转瞬即逝,纸质媒体只能提供经过筛选的信息,受众作为阅读者参与舆论的机会较少。而网络是个趋个人化而非大众化的媒体,个人对网上内容的感知方式更接近于阅读而不是视听,并且网民的选择性阅读使得其参与舆论的针对性更强,读者在充分占有阅读信息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作为舆论主体参与舆论的形成与讨论。随着新媒体提供更大的阅读量和更多的阅读信息,受众作为舆论主体,由传统的观看群体向阅读群体转型。

民意代表到民意本身

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标榜的是代表民意,代表民意但并非是民意本身,精英主导的舆论走向是从精英和媒体霸权利益出发,只能代表一小部分的民意。而网络所聚集的民意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集体,体现的是真正的民声民意。塔尔德在《舆论与群众》一书中曾对公众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认为公众是“纯粹精神上的集体,由分散的个人组成,他们没有身体上的任何接触,他们的组合完全是精神上的组合。”②在塔尔德看来,这种身体相隔万里,但拥有共同的信念、分享共同的思想,这样的人群是精神的集体。传统媒体时代的公众由于传媒技术、运营体制等因素,最多只能是半个精神集合体,他们因为视听阅读而分享的信念都是被动接受的。网络公众不仅能分享共通的信念思想,还可以随时交换意见,作为精神集合体更体现在主动交往上,网络公众才算是纯粹的精神集合体。他们引发的舆论,是通过社会事件与切身利益相关产生联系的,他们之间的交往方式是围绕着共同话题进行的意见交换,互动的意见交换是作为网络舆论主体存在的依据,精神集合体就是网络公众的本质属性,也是最能代表民意本身的舆论主体。网络舆论的主体可以是任意网络终端的使用者,既包括具有权威的以传统媒体为依托的舆论代言人,也包括分散不固定的众多个体网民。网络舆论的主体同时扮演着传者与受传者的双重角色,这使得网络传播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舆论作为 “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显示”的本质特点。这种高互动性的意见萌发与群聚效应创造了高度的自由空间,形成了真正的“意见自由市场”,民意在这里得到放大而不再是被代表。

主体的持久稳定到自由切换

作为传统媒体引导舆论的精英分子,他们具有鲜明的舆论立场,讲究舆论论调的前后一致性。由于其代表的立场涵盖更多的官方或统治集团的意见,所以主体的立场多稳定持久且保持高度一致。在网络空间中主体则呈现出一种自由切换的状态,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切换于不同的网络空间,甚至可以实现不同空间的共时存在,主体呈现出一种自由流动状态。亨利·列斐伏尔认为:“社会空间与自然场所的鲜明差异表现在它们并不是简单的装置,它们更可能是互相介入,相互结合,相互叠加,有时候甚至相互抵触与冲撞。”③这种状态更多的是指社会空间的存在形态,但主体在传统的社会空间中并不能如此自如地切换,只有在网络空间中才存在,这也是由网络空间的独特性决定的。传统的社会空间里,主体的身份是固定稳定的,按照波斯特的分析,无论是在读者还是作者的情形中,印刷文化都将个体构建为一个主体,一个对客体透明的主体,将个体构建成一个有所依据的本质实体。④而在网络中,这一有所依据的本质实体遭到了解构,主体可以在不同的网络空间中,通过代号、昵称隐匿身份,在不同的舆论场塑造一个或多个舆论主体身份,这样,网络中的舆论主体因为这种空间特性而具有一种分裂状态,这也让网络舆论中的主体意见更多元不可控。

相对于传统媒体的舆论生产要素来说,网络媒体的舆论生产发生了很多新的转向。悉数此种种新变化,是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技术因素、受众的心理变化、社会转型思潮各方面综合因素造成的。本文仅从舆论生成的主体要素来粗略考察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发,对待舆论主体的这种转向我们并不是全盘赞同,但至少网络媒介带来的不仅仅是新的舆论主体,更重要的是凸显着一个社会的改革进程,一个社会能否称得上发达文明,是否具有可期待的长期愿景,决定因素并不是精英数量,而是草根民众的质量。大众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社会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可能,民间舆论的力量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我们只有认清形势,在新媒介环境下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建立平等的社会舆论氛围,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的社会稳定,实现持久的繁荣发展。

注释:①喻国民:《中关村:当前中国舆情的启示》,《中国出版》2010(3)。

②[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著,[美]特里·N·克拉克编,何道宽译:《传播与社会影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转引自陆 扬,王 毅:《文化研究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9页。

④[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猜你喜欢

草根民意精英
它们都是“精英”
建议究竟代表多少民意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草根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草根
草根论调
直接民意、间接民意及司法应对——分类学视角下对司法与民意关系的再审视
给草根创意一个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