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腾讯“抄袭门”事件,重新思考互联网的创新与抄袭

2012-07-03刘涛

互联网天地 2012年5期
关键词:客户端微信功能

文 刘涛

创新与抄袭,虽然矛盾尖锐,看似有你没我。但是互联网公司需要突破常规的思想,在抄袭中找到创新的萌芽,而在创新中不再恐惧抄袭。

谈到抄袭,谁都会联想到腾讯这个企鹅帝国,似乎抄袭已成为了腾讯的代名词。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腾讯“抄袭门”事件,就是典型的“以大抄小”的案例。只不过“受害者”可不止一家,而是3家。首先是上海的一家即时通信软件公司imo,在今年3月份,率先向腾讯发难,声称腾讯的企业QQ抄袭了imo的创意,劫持了imo的用户,而且还恶意中伤imo公司,明确要求腾讯道歉停止抄袭行为。此事拉开了今年的腾讯“抄袭门”大戏的帷幕。进入到4月份,腾讯更是麻烦不断,接连受到指控。4月12日,原本与腾讯相敬如宾,井水不犯河水的网易,高调指责腾讯发布的新闻iPhone客户端与网易的新闻iPhone客户端存在99%的相似度,并命令其下架。紧接着,老对手奇虎360也发起了对腾讯的新攻势,4月18日,广东高院开庭审理369起诉腾讯一案,360向腾讯索赔1.5亿元,而与此同时,腾讯也发起反击,反过来要求360赔偿1.25亿元。短短时间里,涉及腾讯抄袭的事件此起彼伏,又一次将公众的视野,引导在创新和抄袭的老话题上。

何为创新,众说纷纭;如何反对抄袭,大家莫衷一是。这些问题老生常谈,又很难有定论。也许我们该暂时将其放下,去看看抄袭的铁打被告——腾讯公司,以此试着去进一步理解创新和抄袭,这个属于所有互联网公司的“红与黑”。

从微信看腾讯的创新式抄袭

熟悉互联网的人,无不认同腾讯对产品的重视和执着,腾讯很懂互联网产品,非常重视用户的需求。这也让腾讯对几乎所有有新意,有价值的产品都不放过,都要拿来作为企鹅家族的一份子。这种占有冲动,让腾讯一开始便背负上了抄袭的原罪。当产品到手后,腾讯在产品运营方面颇下功夫,费劲心思,让腾讯的产品,虽然复制了创意,但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借别人的种子,结出更大的果实。很多人把这种行为定义为抄袭式创新加以讽刺,而笔者认为这更像是创新式抄袭。从微信的研发推广,便可看出腾讯的这种创新式抄袭,确有独到之处。

创新式抄袭,在内容上需要做到不断地微创新,对产品进行累计更新。微信从诞生起,功能一直在增加,每当用户开始熟悉老版本的时候,腾讯就会及时推出新版本,增加新功能,继续吸引用户使用。例如,腾讯阶段性的推出微信的“对讲机”、邮件提醒等功能,又扩大微信社交范围,利用“摇一摇”、“漂流瓶”等娱乐功能,将微信从熟人推广到陌生人,进一步保证了微信用户的活跃度。不断推出的新功能,已经让微信成为了创新的平台。

在具体执行上,腾讯又展现出极高的效率。一旦有新产品,快速引进复制,2010年10月,微信的鼻祖Kik在美国诞生,腾讯看到商机便马上引入,不出2个月发布了微信。同时对新产品,快速铺开用户范围。2011年1月24日,腾讯发布微信的iPhone版;3天后,便发布Android版;隔了一天,发布Symbian版。一周之内,微信快速占领了主流操作系统,效率之高让人惊叹。

最后,在产品的改进上,腾讯更是主张追求用户的极致体验,这种体验,就是细节的完美和简单的风格。即便功能很复杂,也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马化腾认为:创新就是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这种开放的眼光与创新的精神是将微信引领至最后并获得成功的根本。

腾讯引众怒,真是抄袭惹的祸吗?

说到腾讯的“罪状”,莫过于只抄袭不创新,在竞争对手眼里,更是肆无忌惮,无所不抄。但是回头想一想,抄袭仅仅只有腾讯一家吗?可以看到,众多互联网产品和应用,都不是原创,很多都是舶来品的再包装,然后快速被其他公司复制。互联网企业创新能力极度匮乏,创新的意愿也不高,抄袭风靡,为何单单腾讯受指责?而且经过累进更新、快速执行、追求极致的创新式抄袭,很多产品做得比原创公司更好且更有市场,最终促进了互联网的繁荣,这种推动之功又是否有人领情呢?

其实,真正触动大家神经的不是抄袭本身,而是腾讯背后的庞大用户规模。因为用户庞大,腾讯可以轻而易举地走出一条先模仿、再超越的道路,依托雄厚的资源、强大的品牌、充足的资金,最终让原创公司无路可走。互联网本是个充分竞争的舞台,抄袭难以防范,且易于传染,从网易告腾讯抄袭新闻客户端来看,两者在界面设计上很类似,但是查看其他客户端软件,几乎也都是一个模子,很难说网易就是原创,当一个产品逐渐成熟化,其模式也就趋于标准化,产品趋同是一种普遍规律,这个时候至少在产品端上,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接下来比拼的就是谁的可利用资源多,谁的先天优势大。在这里,很明显一些草创的公司,甚至于一般的互联网公司,明显和携几亿用户的腾讯不在同一个的量级上,任何产品只要乘上几个亿的QQ用户,其他各家几乎就没有什么希望了。腾讯的这种创新式抄袭模式持续下去,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面临的只能是亏损倒闭的绝路。纵使腾讯和其他公司在抄袭行为上没有区别,但后续影响也完全不同,这也就是为什么抄袭遍地有,偏偏腾讯屡中枪的原因。

抄袭是否是创新的天敌?

谈到抄袭,人人牙咬切齿,认为抄袭会扼杀创新。其实从ICT行业发展来看,很多公司都是从抄袭而来,伴随抄袭而生。微软的DOS系统很难说就是一家独创,但是确实为微软赢得了第一桶金,奠定了微软后来在操作系统上革命性的创新基础。同样Google一开始也是模仿了雅虎的搜索,重新定义了互联网搜索,借此超越了雅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成功的抄袭者,不仅仅抄袭了原创者的产品,更是在原有基础上注入了新的价值观,让产品在自己手上实现了腾飞,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创新。正确认识抄袭,学会抄袭,是成功公司的能力之一。

相反,我们会看到,很多时候即使有大量的山寨品出现,一些公司的正宗产品依旧坚挺如初、主导市场。苹果的iPhone让智能手机翻开了新的篇章,模仿者接踵而至,但无论是诺基亚、三星、HTC这些大品牌,还是大量的国产山寨机,无论价钱多便宜,功能多丰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撼动iPhone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为什么这个时候抄袭不灵了?原因就是,苹果从一开始对手机的认识就已经脱离了主流手机商的思考轨道,曾经被视为金科玉律的手机规则,苹果敢于打破;反之被主流不屑一顾的奇思怪想,确是苹果的创新之源。产品可以复制,但是创意的思想很难复制。敢于打破常规,将创意做到极致,就不怕别人抄袭,自然抄袭也不再是创新的天敌。

创新与抄袭,虽然矛盾尖锐,看似有你没我。但是互联网公司需要突破常规的思想,在抄袭中找到创新的萌芽,而在创新中不再恐惧抄袭。当所有人都能够客观看待两者的辩证关系,也就不会在原地不断地兜圈子、费口水了。

猜你喜欢

客户端微信功能
你的手机安装了多少个客户端
“人民网+客户端”推出数据新闻
——稳就业、惠民生,“数”读十年成绩单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
把党史的功能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有效
奔驰S级香氛功能介绍
微信
微信
微信
新华社推出新版客户端 打造移动互联新闻旗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