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邮件进行时

2012-07-03陈敏

互联网天地 2012年12期
关键词:电子邮箱电子邮件信件

文 陈敏

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再喧嚣的电子邮件其实正扮演着它本色的角色,与即时通信、社交网络,以及未来还将出现的新兴事物一起,行进在时代的光阴里。

1969年10月,位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Leonard K教授通过计算机向位于旧金山斯坦福研究中心的同事的计算机中发送了一条简短的文字信息,尽管只有“LO”两个象征性的字母,但一个新的事物由此而诞生。

1971年,麻省理工学院博士Ray Tomlinson把一个可以在不同的电脑网络之间进行拷贝的软件和一个仅用于单机的通信软件进行了功能合并,命名为SNDMSG(即Send Message)。为了测试,他使用这个软件发送了一封邮件,收件人是另外一台电脑上的自己。Tomlinson选择了“@”符号作为用户名与地址的间隔,因为这个符号比较生僻,不会出现在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当中,而且这个符号的读音也有着“在”的含义。尽管这封邮件的内容连Tomlinson本人也记不起来了,但那一刻却具备了十足的历史意义,一个符号成为一种规则,一个时代的标志由此而树立。

1987年9月20日,在北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一封电子邮件发往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内容为: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跨越长城,走向世界。)中国由此开始了电子邮件的使用历史,互联网大潮的浪花浸入神州大地。

光阴四十载

回顾电子邮件的发展历程,匆匆四十年的岁月,承载和记录了互联网时代的深刻变迁。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传统通信习惯,却也在时光的年轮中被更加新生的事物所改变。

虽然电子邮件是在20世纪70年代发明的,但它却是在80年代才得以兴起的。70年代的沉寂主要是由于当时使用Arpanet网络的人太少,网络的速度也仅为后来56Kbps标准速度的二十分之一。受网络速度的限制,那时的用户只能发送些简短的信息,根本无法像现在的电子邮件那样发送大量照片和大体积的附件;到80年代中期,个人电脑兴起,电子邮件开始在电脑迷以及学生中广泛传播开来;到90年代中期,互联网浏览器诞生,全球网民人数激增,电子邮件方被广为使用。

电子邮件诞生之前,人们相互间的通信主要通过传统的信件和电话方式。电子邮件的问世使传统的信件通信有了质的提升,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使信件的传递时间从“天”为单位缩短为“分”甚至“秒”,并且省去了贴邮票、投递、收件等环节。

也许我们并没有刻意注意,但却真真正正已发生的一个事实是:当电子邮件逐步进入我们的生活后,键盘逐渐取代了钢笔,邮件书写区逐渐取代了纸质信笺,电子邮箱网址逐渐取代了门牌号码和邮政编码。不知不觉中,曾经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写信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收发邮件;路过收发室时留意是否有信件的生活习惯也在悄然中消失,而是养成了坐在电脑前首先检查是否有新邮件的新习惯。

曾几何时,电子邮件的邮箱网址跟手机号码一起构成了一种时尚的元素,“打我手机”、“E-mail联系”成为流行的联系方式。时至今日,如果没有至少一个属于自己的电子邮箱网址,不会收发电子邮件,对身处信息时代的人们而言是件难以想像的事。电子邮件从最初的时尚事物,已快速演变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已褪去了当初时尚的豪华外衣,却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生活,或许已没有多少人再刻意关注它的存在,那是因为它的存在已是一种理所当然。

不惑之困惑

当曾经新兴的事物褪去其时尚的华丽外衣之后,其曾经的热度也就逐渐消退,人们的目光随之转向更加新兴的事物,时尚的浪潮亦随之变换方向。即时通信工具的兴起使人们慢慢淡忘了曾经火红一时的电子邮件,而在即时通信工具之后,社交网络又以滚滚洪流之势席卷着人们的生活。在电子邮件诞生四十年之后,它似乎在更加快捷的通信软件及交流方式面前,已显得垂垂老矣,仿佛步入了迟暮之年,正在被人们所遗望。

创市际市场研究顾问公司的一项市场调查显示,包含MSN、Facebook等在内的即时通信工具和社交网络已成为当前人们最主要的沟通方式,使用比例高达67%,而选用电子邮件做为联系方式的比例为66%,在选择电子邮件的受访者中,多数都是将其选为附加选择,即采用电子邮件联系是作为即时通信工具和社交网络的一种补充手段。该调查结果也同时显示,电子邮件的使用率随着年龄结构的不同有逐渐衰减的趋势,35岁以上的受访者使用电子邮件的比例为76%左右,而25岁以下的受访者的使用率则下降为不足50%。

针对这一现象,美国加州大学研究大众媒介的学者博伊德分析说,“电子邮件似乎已经变成了老古董,如果没有特别的需要,他们绝对不会去搭理它。就这样,电子邮件被青少年们遗弃了,步入了最后的‘太平盛世’”。但这一观点遭到了电子邮件创造者Ray Tomlinson博士的反对,他的理解是“没有一个社交媒体服务可以弥补E-mail的空间,专门面对特定的用户。社交工具就像一个广告牌,具有时效性。但是E-mail具有时差性,在你发送后,你可以过段时间再查看,不用坐在电脑旁边时刻等待回复。但是即时消息工具你就不能这么用了,如果对方不在,你就不会发消息;如果你发了消息,你就会一直惦记着你发过去的消息有没有获得回应。”

不管怎样,面对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有必要理性地看待曾经辉煌一时的电子邮件在当今的地位。我们似乎不必担心它将走向灭亡,因为无论社会的节奏怎样快速,也无论即时通信工具和社交网络能让人们的交流怎样即时,我们的生活毕竟还没有完全放弃信件的交流方式,在许多时候我们依然需要邮件来为我们传情达意。

行进的脚步

或许生活方式的改变已让我们不再采用邮件的方式来传递生活情感和问候,但在工作上我们仍然需要用邮件的方式来进行更为严谨的信函沟通。特别是当我们进行某些正式、复杂、大容量的资料传递时,毫无疑问,电子邮件仍是当前最为人们所接受的方式,而这些功能则恰恰是即时通信工具和社交网络所欠缺的。

图2 电子邮件创造者Ray Tomlinson博士对未来充满信心

图3 Facebook等社交网络成为年轻一代新的沟通方式

的确,电子邮件在其四十年的发展中,也遭遇过其特有的顽疾,比如广告邮件和垃圾邮件的骚扰问题,直到现在仍是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据相关统计,2011年前三季度中全球88%~90%的电子邮件是垃圾邮件,微软Hotmail每天处理80亿封邮件,但只有25亿是真正的有效邮件,其余均为广告和垃圾邮件。虽然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电子邮件所具有的极为广泛的应用性,但大量的垃圾骚扰无疑也为电子邮件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使用热情。

但由此断定电子邮件正在迈向灭亡显然过于武断,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再喧嚣的电子邮件其实正扮演着它本色的角色,与即时通信、社交网络,以及未来还将出现的新兴事物一起,行进在时代的光阴里。

“E-mail的将来已经摆在那,Facebook的线下信息模式相当于E-mail。不管这名字会不会改变,E-mail相当长时间会存在,也许你会发现其他的交流功能会跟E-mail合并,但你发了一个即时消息若没人回复,它就是不受干预状态下的E-mail。”——电子邮件创造者Ray Tomlinson博士

“电子邮件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互联网的基础所在。每个人都有一个电子邮箱。虽然大家说年轻人并不很经常使用电子邮箱,但是我们有数据显示,他们仍然每个月都登陆雅虎的电子邮箱并使用电子邮件。”——雅虎电邮部门产品开发总监萨布里娜·埃利斯

“只看认识的人最近的邮件记录,这是种让人愉悦的体验。”——英国《金融时报》克里斯·纳托尔

猜你喜欢

电子邮箱电子邮件信件
有关旅行计划的电子邮件
My Vacation
我没有电子邮箱
本刊重要启事
小测试:你对电子邮件上瘾了吗?
参与讨论或投稿
参与讨论或投稿
有奖问答
有奖问答
用PDA无线收发电子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