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

2012-07-02孟志宏

党史文苑 2012年1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伦理价值观

孟志宏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 雅安 625014)

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环境危机的深层根源在于人类环境意识的缺失和环境行为的失范。大学生是未来的决策者、建设者和创造者,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主力军,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现状和环境行为的欠缺,进而加强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对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方法及研究模型的建构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资料,问卷共设计了5个一级维度、60个二级维度。其中一级维度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调查对象的生态知识水平、调查对象的生态行为状况、调查对象的生态价值观和学校的生态教育状况与效果等5个方面。调查所选取的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具有理、工、农、医、文等学科方向的专业设置,调查对象为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本科生,抽查样本中一年级学生222人占30.5%,二年级学生221人占30.4%,三年级学生284人占39.1%;男生样本总数为377占51.9%,女生样本总数为350占48.1%。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27份,回收率为91%,727份问卷全部有效。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整理,根据对生态价值观、生态知识、生态行为以及大学生生态教育状况与效果等5个维度的分析,我们认为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和学校生态伦理教育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学生环境意识淡薄

环境意识的形成,一方面受制于社会的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同制度形态的上层建筑相关联并受其制约。大学生的环境意识主要通过大学生的生态伦理常识和生态行为方面表现出来。

表1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生态伦理常识相对缺乏,能够对“世界地球日、环境日、水日、无烟日、土地日”作出正确排列的仅有40%;42.0%的被调查者从没听说过“生态商”的概念;48.8%的被调查者表示“听说过,不怎么了解”;对于《京都协定书》,23.7%的被调查者表示并不了解,36.7%的人了解很少;对“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也仅有4.8%的被调查者表示很了解,43.9%的一般性了解。结果反映大学生的生态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2.生态价值观存在误区

生态价值观是人们关于生态价值的根本观点。传统的生态价值观强调人类中心主义,片面追求人的价值,忽视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存在,科学的观念应是一种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发展观。

表2

表2结果表明,调查对象中,有29.7%和49.2%的大学生对“生态环境”非常重视和比较重视;80.9%的调查者认为“国家实施的限塑令”很好;在 “家人吸烟的态度”方面,56.8%被调查者认为 “对吸烟者和环境都有危害,劝其戒烟”,20.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个人私事,不应多管”;针对“企业参与环保事业的评价”问题上,49.8%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部分”,38.4%的被调查者认为许多企业是做给他人看的。调查发现,整体上看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对环境问题具有敏感性和紧迫性,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环境态度模糊,对环境制度、政策缺乏了解,将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归咎于政府。实践中他们一方面会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污染事件寻求解决办法,但另一方面却又会对身边的其他的环境破坏和污染事件视而不见,呈现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状态。

3.环境道德约束力较弱

道德是社会规范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动员、整合和控制功能。同样,环境保护方面也需要相应的环境道德作为人类行为的约束。

表3

表3结果表明,大学生面对环境破坏行为时,60.4%的被调查者会“偶尔出手将其关掉”,30.9%的人“一定会采取必要措施”;且有79.4%的被调查者“平常会注意节约使用水电、纸张、塑料袋等物品”;有53.0%的被调查者当看到身边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时,选择“会向有关部门举报”。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整体上的环境道德水平较高,但其道德约束机制有待于通过加强环境教育和改善环境道德培养氛围来进一步提升。

4.学校的环境教育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在基本了解了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现状之后,我们又对于导致大学生生态意识薄弱和生态价值观欠缺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

表4

表4结果表明,48.6%的被调查者认为,学科教学中教师基本不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33.2%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所涉及;对“教师上课时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生态方面的学习情境”的问题仅有1.3%的被调查者表示比较满意;对于“学校的学科环境教育是否确实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问题,表示没用的占了总人数的65.2%;有一定帮助的占34.8%。调查表明,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忽略了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导致非环境专业的学生缺乏对环境知识的全面了解,环境教育的缺失进而导致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淡薄,环境知识的贫乏,环境行为的非理性化。

5.缺乏生态社会实践

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任务的达成,除了依靠学校、社会教育的加强,还需要通过环境保护的实践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调查中发现,被调查学生中,有79.3%的人选择愿意参加环保活动;43.6%的被调查者经常参加 “宣传环保知识或者环保实践活动。

三、关于生态伦理教育的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转变生态观念。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培养和生态行为的养成,依赖学生本人对生态环境态度和观念的转变。首先,大学生要深刻学习、理解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理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正确看待、处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其次,转变生态价值观,以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指导生活、学习和实践;再次,加强生态伦理常识学习,丰富生态、环境相关知识;最后,广泛参与生态环保活动,关注环境问题。

2.构建生态伦理教育体系。生态伦理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以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念审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思考人际关系、代际关系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在大学生中推行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教育,培养 “理性生态人”,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是调适新型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氛围的需要,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构建具有实效性的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体系,在教学模式上应采用渗透模式和学科模式相结合,既将生态伦理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同时又将生态环境理念渗透到已有的学科教学中,避免学生孤立地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在学科渗透教育时,各学科之间应根据生态环境教育的大纲要求,既合理分工又密切合作,注意学科之间生态教育的差异性与共同性,培养学生探讨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最终形成科学、系统的生态伦理观。

3.建立校园生态伦理氛围。学校应根据专业特点、学生生态意识水平为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意志的养成创造良好氛围。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当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身的环境保护行为鼓励和强化学生生态道德的养成;其次,创建生态伦理氛围,引导学生尊重自然,唾弃破坏生态环境的不道德行为,宣讲生态保护方面的责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遵守生态法规、坚持生态伦理标准是每一个人应尽的道德义务;再次,学校应加大环保教育资金的投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环境保护实践机会,深化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和把握。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伦理价值观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我的价值观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报告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余姚市民幸福感民意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