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制外的冠军

2012-06-30丁筱净实习生张玲玲

民生周刊 2012年24期
关键词:体操体制冠军

□ 本刊记者 丁筱净 实习生 张玲玲

体制外的冠军

□ 本刊记者 丁筱净 实习生 张玲玲

李婧近照

1986年出生的李婧,已经完成了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蜕变——由专业运动员转身成健身馆老板。

10岁那年,懵懂的她走上了运动员的标准化“生产线”;21岁那年,她又执意走出体制的围城,寻找更广阔的天地。

教练曾吓唬她:“你除了花样游泳什么都不会,出去了你连5块钱的盒饭都买不起!”家人也劝她不要放弃十年工龄,保住铁饭碗。可倔强的李婧,为梦想孤注一掷。

绕不开的花样游泳

1992年,6岁的北京小姑娘李婧被妈妈送去什刹海体校学习体操。体校的孩子绝大多数只有3、4岁,在他们之中,李婧是个“大龄”姑娘。小时候的李婧不爱吃饭,妈妈指望她学个“累人”的特长,能够多吃饭,体操不仅能够累人,还能让身材漂亮。“就体操了。”妈妈给李婧拍板儿。

在体操队中,教练看出了李婧的花样游泳天赋,希望推荐李婧去参加花样游泳队。但是李婧的父母以怕耽误学习给拒绝了,为李婧选择了一个业余芭蕾舞班。

“没想到阴差阳错,在芭蕾舞班还是被花样游泳教练挑中了。”李婧每次想起这件事,就觉得有点命中注定的意味,“可能命中注定自己这辈子绕不开花样游泳。”

李婧回想起当时去游泳队的理由,“我当时觉得就是在水中跳舞,我会跳舞,又喜欢玩水,就觉得天天能和水在一起时最幸福的事。”

直到开始训练,李婧才发现自己上了“贼船”。

10岁的孩子,压腿压得全身抽搐,眼泪横流,这还只是个开始。

接下来的憋气训练更是让李婧感受到了如同死亡一样的绝望。“一憋就是4分钟,一点诀窍也没有,靠的就是死憋。”这仍然不是最可怕的。

由于花样游泳是集体项目,如果6个姑娘中任何一个没憋住出了水面,所有的人都得出水接受惩罚,然后重新再来。巨大的压力让孩子们不敢浮出水面,“经常是一口气憋晕了,沉到水底,被队友捞上来,等恢复知觉之后,继续下水。”

一天在水里泡十小时不上岸,在水里绑着沙袋做动作,对于这群十几岁的小姑娘来说都是家常便饭。

如今,回忆起那段往事,李婧仍然心有余悸。“想象得太美好了,当真的这样练的时候,你会发现,水能带来快乐,也能折磨你。”

不过,水给李婧带来的,还有荣誉。少女时代的李婧,一心想着拿冠军。看着电视上站在最高领奖台上的运动员手捧花束、颈带金牌向着摄像头挥手微笑,李婧没办法不向往。

“第一次拿冠军的时候是一个青少年组的冠军,当时觉得这只是一个开始,拿成年组的冠军才是目标。”等拿到了成年组冠军之后,李婧发现自己对金牌“上了瘾”。

“我希望多拿冠军,成为不败队伍中的一员。因为冠军一次,只是昙花一现。只有一直都是第一,才说明你真的有这个实力,所以当时想的是要不断地证明自己。”

连续七年全国冠军,是对李婧及其所在团队的最好证明。但和所有运动员一样,李婧更向往奥运会,特别是办在家门口的奥运会。

但是由于年龄过大,李婧被告知无缘奥运会。在这个当口,李婧决定退役,完成自己的学业,开辟新的天地。

走出体制 新的天地

得知李婧要退役的想法,教练为她争取了一个留在专业体校当教练的机会。不想这种好机会却被李婧一口回绝了。

家人都说她傻:“你从10岁起就开始有工龄了,那可是铁饭碗啊,那样你就不用去找工作了,国家可以管你一辈子!”

但是李婧有自己的想法:“我20多年来一直都在运动,小时候练体操,后来练舞蹈,又练了10年花样游泳。我不想前半辈子当运动员,后半辈子又当教练,局限在这个小的圈子里,我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李婧清楚地记得自己的退役日期,2007年1月1日。那天之后,她不再是体制内的人,所有的保障和安稳,就此烟消云散。

而保障和安稳,恰恰是李婧当时最想冲破的围城。“以前太单纯了,训练的时候不让用手机、看电视,每天的课余活动就是写训练日记,看训练录像,很枯燥。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退役后的李婧,在首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和很多普通大学生一样,李婧参加了社会兼职。作为游泳老手,她到健身馆担任游泳教练,教授水上健身操。

“其实当健身教练是一个很好的锻炼,通过这个我可以了解这个社会是什么样的,遇到问题怎么去解决。这不像以前在队里头,只要傻练就可以了。”兼职对于李婧来说,是一个适应社会的过程。

也许是因为刚退役的运动员比其他教练更认真,加之专业技能的优异,李婧兼职的第一个月就成为了该店的黑马,荣登销售冠军的宝座,还被学员评为明星教练。

用知识创业

也是在健身馆,李婧遇到了自己的丈夫。她大学毕业后,俩人决定回丈夫长春老家开辟自己的事业。

刚回长春发展的时候,一没有启动资金,二没有行业人脉关系,李婧和丈夫索性白手起家,开了家健身管理公司,靠着两个人的经验和技能,帮别人管理健身中心。

将近一年之后,他们将全部的钱拿出来,准备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健身馆。“当时真是背水一战。”李婧回忆道。

开业第一天,生意红火得连李婧自己都不相信。“预售当天我们就卖了30多万,而且是在大家都不知道我是花样游泳冠军的情况下。”

如今,李婧夫妇已经在长春拥有了7家连锁健身中心,三万多名会员。拥有一份成功的事业,26岁的李婧做到了。

退役前,李婧曾在媒体上看到过一些曾经的体育冠军退役后生活艰难的报道。同为运动员,李婧感同身受,“我们的运动员退役之后‘有伤有病没文化’,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她也承认,大部分教练都抱着“运动员不出成绩什么都是白扯”的理念来培养运动员们。在体育界的确存在过分强调金牌重要性而忽略对运动员其他素质培养的情况。

在李婧看来,自己退役后的境遇之所以这么好这么顺,很大一部分依赖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

“一直以来,外界总是觉得我们运动员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其实不然。运动员要是不聪明,根本不能出成绩。”李婧说。

未退役时,李婧就开始上大学,为自己未来的发展铺路。

“如果我不是一个运动员,可能就会跟其他人一样读书,考大学,我可能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女孩,一个会跳舞的小女孩。但是会跳舞的小女孩太多了,没有什么特点。就是因为有了花样游泳这个经历,我确实到哪都跟其他的小姑娘不一样。因为运动很能锻炼人的毅力,我被磨练得不轻言放弃任何东西,在最苦最难的时候,我能坚持下去。”李婧说。

猜你喜欢

体操体制冠军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体操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没有冠军的赛跑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