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报所承载的未来——以“新闻碎片化”为背景

2012-06-25文丨朱汉祺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24期
关键词:周报选题信息

文丨朱汉祺

1 周报的五个选择

周报每周都会有选题会,对很多记者来说,为什么这周要报这个选题;对很多编辑来说,为什么这周要选这个选题,这似乎永远是一个找不到标准答案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周报要承载什么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了解新闻的速度基本上可以分秒计算,互联网提供了这么一个供媒体“争分夺秒”竞争的环境。在这种态势下,以日为时间单元的出版物,就“沦落”为对所谓的第二落点甚至第三落点的深度解读。那么七天之后的周报,要报什么?笔者大概归纳了一下,周报大约有这么五个选择。

从第一个选择来说,是没有争议的。只要周报在这个领域内“深耕细作”,可能性也是比较大的。但因为其难度系数很高,因此不会成为周报的主要报道内容,大约10%的内容比例。

?

在第二个选题上,周报是没有竞争力的,它把周报沦落为日报这样的竞争态势中,这不是周报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允许少量的内容存在,大约10%的比例。

对第三个选择也不应该是周报报道的主体。这可以理解为独家的角度,比如跟惯常不同的思维。要知道,在现在的竞争态势下,新闻在发生后的几天时间内,独家的角度也将会凤毛麟角。所以占比也不能太高大约在30%左右。

所谓的第二落地,有两个层面理解,一是别人不曾挖掘到的报道,比如角度选取上,比如不同思维方式和知识角度的再诠释。第二就是该新闻事件发生后,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或引起的连锁反应。

对第四个选择来说,从目前来看,也是周报一种选择。从时间点上来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陆定一在那个时代对新闻的定义[1]。这个定义的理论基础建立在他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

但当虚拟逐渐成为主要的社会生存时,也就是这种社会存在开始决定社会意识时,主观感受的心理因素将逐渐地影响到社会层面以及经济走势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寻求另外的一种对新闻的解读方法。

作为现代宏观经济学鼻祖的凯恩斯发现的三大心理定率都是建立在市场微观主体(居民、家庭与企业)的“心理倾向”分析基础之上的。在未来事实“不确定性逐步增加”的前提下,人们迫切地知道其他人对未来走势是怎么看的。从这个角度上看,预测类报道将成为周报新闻的一种必然选择。大约可占比20%左右,以后的比例还可能提高。正如罗杰斯所说:“在一个只含有你已经知道了内容的讯息中,没有信息,所以,一个讯息中的预料之外的部分就是信息的一个标志[2]。”

第五个选择可能是一个方向,或将成为周报的主体报道内容。原因是互联网已经将新闻“碎片化”。

新闻被碎片化的原因,可从几个方面理解。其一,是媒体多了,并不是关注的事多了,什么媒体的报道都能在互联网上进行呈现,读者通过互联网接触到比以前更多的媒体。互联网成为各种媒体进行新闻再“塑造”,再加工的基本信息源;其二,媒体对同一事情的关注,因角度不同而使新闻呈现出多样化,新闻的空间被撕裂。其三,因为“参战”同一新闻事件的媒体增加,使得新闻在时间上得以延展,使新闻慢了下来。

在新闻碎片化的态势下,即使互联网随时随地做出非常全面的专题性报道,但大都是综合各方面报道信息,要想让读者权威地从互联网了解一个新闻事件,似乎已经是很难。

2 周报的底牌

大家可能也有这样的体现,看互联网新闻,就像看一个未经侦破的小说,从头到尾全是疑团,全是待解答的问题,比如瓮安事件中那个姑娘到底是怎么死的?几个小伙子为什么在深夜的时候,在一座桥的栏杆上做俯卧撑?郑玉娇为何要手刃胡大,胡大到底是何许人也?这些互联网都不能给你一个权威或者信服的问答,他只能给你一个各方事实以及观点的集纳,让读者自己去判断。

在新闻呈现碎片化的同时,“新闻的表象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表现在新闻只停留在表象层面,呈现白开水状态。大家人云亦云,新闻报道大体一致,没有所谓的差异化。新闻品质成为报纸的一道大考,尤其在新媒介环境下,因为互联网没有给人改正错误的机会。因为,即使你报道错了,在互联网上发了更正,但能有几个人看到?人们往往对第一次的信息感触印象最深刻,而且很难改变,尤其建立在对事实的见解方面。从这个角度上,读者需要看报,需要权威,需要有公信力的周报。

从另一个角度看,读者也需要专业、深度的周报解读。比如山钢并购日钢,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国进民退的过程?为什么那么好的一个民企被国企收购了?我们可以通过梳理其中发现其中的联系,给出读者一个可信的专业的深度的解读,而不是硬梆梆的把所谓精英的观点“塞”给读者。

一个能让读者接受的资讯或观点一定是“有根有据”,让读者有一个理解的过程或者链条。只有延长这个链条或者过程,读者才乐意接受。

3 周报“慢新闻”的承载形式

从未来趋势看,周报新闻着重要选择那些“慢新闻”——这种“慢新闻”是那些具有深度,应该回答更多的问题,让读者有时间思考,因而能影响更多读者的新闻。

从内容上看,可以表现为:第一,“可预期式报道”——那些将在一定时间内推出,而且会长期持续影响市场的新闻,这类新闻还不是一两篇稿子就能说清楚;第二,“长期潜伏式新闻”——随时都可能热起来的新闻,比如医改,房改等。大家都在报但不能报完整的呈现“碎片化”的热点新闻;第三,“舆情风向标式报道”——就是选择适当的报道时机,抓住舆情的风向标,要做推倒一堵墙的“金手指”,并不是你的报道有多厉害,关键是选择了那堵墙要倒的时机;第四,“议程设置式报道”——抓住典型新闻事件,可以独家引导舆情的新闻,比如当年的“外资蚕食中国产业NO.1”“外资坐庄中国股市”“中国式国退民进”等等。

从功能上看,作为慢新闻,就要求其新闻梳理能力、新闻策划能力和新闻预见力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就决定了我们把握慢新闻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新闻力”。这个“新闻力”就是对新闻敏感度、深度和态度的把握能力,以及对新闻重大选题的策划能力和对“周”新闻信息的梳理、整合能力。

4 结 语

综上所述,周报新闻正面临着一场革命性的变革,从文章来说,周报是提供深度、专业、可读的报道,但从整张报纸来说,那就是从新闻发布者的角色,向信息管家的角色转变:充当读者信息管家,或者叫信息咨询员,为读者构建一下信息安全空间。

周报,已经从一个信息发布者到信息管家这样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已经从一个受众必读品到一个阅读奢侈品过程的转变,已经从一个资讯产品提供者到一个新思维提供者角色的转变。

[1]陆定一. 陆定一新闻文选.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2.

[2][美]罗杰斯著,殷晓蓉译. 传播学史—— 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2005.436-437.

猜你喜欢

周报选题信息
画与理
一样的周报
画与理
画与理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