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建国:推进节能减排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2012-06-22陈向国

节能与环保 2012年10期
关键词:民资建国企业

本刊记者 陈向国

沈建国:推进节能减排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本刊记者 陈向国

沈建国:

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2009年作为中国工商界代表团团长带团参加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谈判大会,从那时起到现在一直关注节能低碳领域,积极推进相关工作。主要任职经历:曾先后任新华社机关服务局局长,中共济南市委常委、副市长、副书记,新华社副秘书长兼工会主席、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全国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华工商时报社党组书记、社长等职。

节约资源、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为了贯彻、执行这两个关乎国计民生、关乎我国经济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中央政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表明担当大国责任的成绩。但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承载力日益窘迫的双重压力,人们寄予节能减排的希冀也越来越大:单位能耗强度要持续下降、耗能总量增速要减缓直至相对低位稳定;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承载力得以提升。在对节能减排要求越来越高、节能减排压力越来越大的现实下,反观执行层面,还存在不通畅甚至梗堵现象;在节能减排的主体——企业中也存在较为严重的梗阻现象;拜金主义、无底线的消费攀比也为节能减排的推进添堵不少。“我们把这种上下热、中间冷的现象称之为‘肠梗阻’,推进节能减排,需要治理这些‘肠梗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沈建国如是说。

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

节能减排工作中出现上下两头热、中间层面冷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传统发展的惯性力量和管理层发展观的停滞落后所致。要打破这一局面就得深化体制改革,努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以是否符合科学发展为准绳考核地方管理者的政绩。

关注国计民生 弱化唯GDP政绩考核

记者:刚才您谈到了良好的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但总体而言,我国环境治理任重道远。有专家说,我国的环境治理状况总体呈现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状况。在处理环境污染的问题上,常常耗费很长时间,甚至最后不了了之。您对这种状况怎么看?有何建议?

沈建国: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只有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其他别无选择。之所以环境污染问题处理效率低,甚至不了了之,根本原因在于,管理者只重眼前利益,只关注GDP的增长、税收的增加;而对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民众所关注的却不予理睬。解决的方法,在我看来,可以切实弱化对地方管理者唯GDP的政绩考核办法。因为在唯GDP的指引下,地方管理者关注国计民生事较少,关注自己的职位、自己的政治前途较多;实事求是办事的人少,而做虚事的人多。管理人、治理人比治理大江大河的难度大的多,把人管理好、治理好,大江大河的污染治理就相对容易多了,处理环境污染事件的效率也必定提升。

为政者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

记者:您在上世纪90年代后半叶在山东省济南市担任副市长、副书记。请您谈谈在济南时推进工作的情况和如今的感想。

沈建国:我在济南时主抓的工作是市容和旅游。提到市容人们很容易把它和绿色城市、生态城市联系在一起,但那时候政策还不完善;对于旅游工作,有些人对它的重要性还不理解。但是,当时济南的领导班子对这些工作很重视,在财政不富裕的情况下,购买了挖泥船,对大明湖进行清淤、扩挖,使之增加了2/3的面积,拆除了湖边的不少建筑,还大明湖本来面目,使之成为“三面荷花、四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真正旅游景区。还有趵突泉,在我到那里的时候,该泉已经断喷了,其原因是章丘煤矿的开采,使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导致断喷。经过努力,关闭了煤矿,使地下水逐渐复位,趵突泉的美景得以重现。如今大家都很熟悉的山东省“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提法也是在那个时期提出来的。现在看来,那时的努力没有白费。旅游和城市环境保护不仅没有制约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成了拉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之一,从这点来说,城市的管理者确实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

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不矛盾

记者:上世纪90年代,国家关注点主要还是GDP的增长问题,在济南为了恢复自然景观,拆除既有建筑,将煤矿关停,应该阻力很大。当时,济南是如何做到的?动力来自何方?

沈建国:在市领导班子统一认识的前提下,我们又得到了省委的支持,当时,市里下定了决心:宁可减少税收也要把环境搞好。实践证明,环境好了,再科学利用现有的人文、自然景观,发展旅游经济,其效果要比发展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效果更好,而且可持续。

记者:也就是管理者要能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转变固有观念?

沈建国:是的。这个转变也不容易。当时,济南荣获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星旅游城市的荣誉,但有些人质疑说,这样的荣誉有什么用啊?言外之意不言自明。经过这十多年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发达的旅游产业对山东经济发展的作用再也不会有人质疑了。事实胜于雄辩。因此,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对领导者、管理者来说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发展前景及是否有未来。

企业发展是推进企业节能的前提

始自2008年底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还在延续,欧债危机的蔓延以及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复苏无力使全球经济形势充满阴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速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在整体经济处于下行的情况下,推动节能环保工作面临巨大压力。

政府要理解企业所面临的压力

记者: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下行的考验之中,企业的盈利能力比之以前有所下降,而节能减排的任务实际上是比“十一五”时期更难完成了。作为全国工商联、中国民间商会的负责人,您觉得企业面临的压力达到了怎样的程度?

沈建国:客观地讲,企业普遍存在不小的压力,尽管这种压力没有金融危机肆虐时的压力大。这些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而像税收等的负担不轻,企业日子过得比较困难;另一方面,股市的低迷、CPI的变化形势,使企业的信心不足。在这样的困难下,企业对于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没有更大的动力。

记者:怎样才能增强企业完成节能减排的动力?

沈建国:首先要理解企业的苦衷。企业在十一五为了完成目标已经做出了很大努力。像关停造纸、小火电等高耗能企业,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必须为之,但对于企业而言,他们失掉了自己的发展机会和真金白银。对于这一点,政府应该予以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政府应该继续完善各种相关政策,支持企业升级转型,支持企业发展。我觉得,国家可以把各种促进力量攥成一个拳头,集中物力、财力办大事,以此改善企业的生存环境,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提振企业的信心。

建立长效机制

在沈建国看来,千方百计改善企业发展环境,扩展发展空间,使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是化解完成节能减排阻碍的内在推动力。

记者:根据您的了解,国家层面会出台哪些措施?

沈建国:据我了解,国家层面正在建立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组织——中国战略低碳专委会,力求打造有国际话语权的研究平台,对中国的节能低碳、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管理,形成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和改善国内企业成长环境的大政方针。

记者:以前,国家也有类似的组织机构。这次与以往有哪些不同?

沈建国:以前这类组织比较松散,不容易形成合力。现在这个组织,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等多部委参与,由以往的单独作战,变成如今的作为一个拳头作战,力量更集中。这样的组织机构容易形成对内、对外同时推动的战略方针和措施,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企业将会得到发展环境改善、发展空间扩大等宏观方面的利好。在这样的利好背景下,企业的信心会得到提振,转型动力会增强,将执行节能环保国策当做自身发展的有力推动力,最终化解存在于企业内部贯彻执行的阻力。

为民资建造“自动门”

长期以来,民营投资领域与国企有很大区别:对能源、金融、铁路、军工等领域只能望门兴叹。国务院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民资对上述领域的投资的门,不是玻璃门(看得见摸不着),就是弹簧门(进去又被弹出来),为了能够让民资真正进入相关领域,近期国家又发布了新的文件(新36条)。

记者:新36条发布以后,民资进入能源、铁路等领域的环境有所改观吗?

沈建国:在舆论的推动下有所改善,但肯定还不是可以自由出入的自动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典型的自动门。玻璃门、弹簧门现象仍时有发生,希望能够形成可以自由出入的自动门。

记者:能否具体讲一讲?

沈建国:如今,民资对能源、铁路等领域都有较强的投资欲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不能成行。例如,对铁路的投资。实事求是地说,在舆论的压力下,民资总算可以进入,但民资进入的往往是投资巨大、难度系数高的工程。而如果只做这样的项目,民资肯定没有积极性,最后只有选择知难而退。这实际上在重演弹簧门的故事。

记者:为什么会发生类似的情况?

沈建国:根本原因是垄断行业不情愿、不希望民资进入。现在不得已而为之,那么民资进入时肯定不会有好彩头。说到底就是像能源、铁路等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行业,习惯于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而不愿意分享资源。

记者:您觉得应如何推进这项工作?

沈建国:垄断行业真心实意让民资进入是根本的解决之策,否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民资进入就很难落实。如果像能源、铁路这样的行业愿意的话,它会把资源平衡后对民资放开,民资就会在机会上有进一步的平等。只有机会平等了,民企和国企才能无差别地享受国民待遇,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解决好民资进入国企长期垄断的行业,使国企有了竞争,从而促进民企、国企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竞争力强了,盈利能力强了,执行节能环保国策的能力就强了。所以说,为民资打造自动门意义重大。

践行节能减排关键是意识的提高

据媒体报道,今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市场。然而,中国消费奢侈品的目标和人群与其他国家大有不同。世界奢侈品协会调查显示,在消费者组成结构上,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呈现出“低龄化”特征。消费奢侈品是对生活品质,甚至对人生意义的体味,但在目前的中国却成为炫富的代名词。

摒弃浪费和无底线攀比

记者:如今,舆论对于富二代贬多赞少:因为他们生活奢华、摆谱显阔。请您谈谈在节能环保、低碳发展的国家战略下,个人如何拿捏践行节能环保、低碳消费与生活享受的分寸?

沈建国:我知道你提的问题有所指,但是,你说的这种现象不光在富二代人群中存在,在整个社会中有不少人有这样的生活观、消费观。社会道德底线下移,人心浮躁,物质享乐至上的消费观念越来越有市场,勤俭节约的传统却被丢弃在九霄云外,无底线攀比之风越刮越烈。

记者:那应该怎么应对这种不良现象?

沈建国:节能环保、低碳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使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节能环保、低碳发展与生活享受并不矛盾。但是,应该明确,生活享受不等于攀比,不等于浪费,而应是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个人价值的实现。要扭转道德滑坡的现象,就要对全体公民加强道德教育,弘扬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此来温润、润泽被物化的良知和被冰封的传统光荣习惯。

拉动必要之需

记者: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国外需求市场总体需求减少;而过度的投资也不能使经济良性发展,因此,国家启动国内市场,希望通过拉动内需、刺激内需带动经济前进。在攀比之风盛行的情况下,如何正确使用拉动内需、刺激内需这个拉动经济增长的工具?

沈建国:拉动内需,是指拉动必要之需,而非过度超前之需、超过人们购买力之需。因此,拉动内需不会助长过度消费、盲目攀比之风。国家对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寄以厚望。之所以启动国内需求市场,是因为连续多年的经济增长使我们的国民有了一定的消费能力,通过刺激释放一部分消费能力,如现在的节能家电惠民工程。我国民众已经有能力消费节能环保的家电产品,通过国家的财政补贴淘汰高耗能家电,既可以提高家电的能效、减少能耗,又可以使家电产业有力量继续进行产业升级,生产出更节能、更环保的产品。因此,扩大、刺激内需既有客观基础又有必要性。

记者:在扩大内需、刺激内需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沈建国:不要盲目拉动内需。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内需要拉动;对于适度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的内需要拉动。我个人认为,过度超前的消费不宜鼓励,更不宜刺激。因为鼓励、刺激过度超前消费,会直接导致攀比,导致浪费,导致资源、能源无节制的开采、使用。

政府应成为节能减排的引领者

记者:您如何看待节能减排、环保保护这两个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情况?

沈建国:在节能减排的政策制定上中央层面是没有问题的,但中层、基层还可以做更多的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应以身作则,做好执行节能环保政策的引领者、示范者。

比如,在公务接待方面就有许多需要转变的地方。我们都知道新能源汽车因为具有高效、微排甚至零排的特点,被视为汽车替代升级产品,我国制订了专门的产业规划,并在杭州、北京等地开展试点。然而实际的情况是,试点城市对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并不十分踊跃。提倡使用新能源汽车,政府也应该先行。现在政府的接待工作用车却大多是高耗油量、高排放的传统能源的汽车,我认为政府在倡导使用小排量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前提下,自己首先使用小排量汽车,这样可以带动节能汽车的推广。和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政府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容小视。

猜你喜欢

民资建国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Flow separation control over an airfoil using continuous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actuator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黄建国小小说欣赏
民资参与国有项目:足欲行而趑趄
Yarn Quality Prediction and Diagnosis Based on Rough Set and Knowledge-Base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发挥优势,服务民资——全国十六城市工程咨询协作网第二十三次会议在大连召开
民资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