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道家文化的和谐思想

2012-06-09张秀冰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小国不争圣人

张秀冰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12)

道家文化始于伏羲、黄帝,开宗于老子,历经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宋元明清,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虽然道家经典《老子》一书中并没提及“和谐”二字,但道家文化融会贯通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际关系、人与自身和国际关系的和谐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升和谐社会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其思想和规范不仅易为人们信解受持,而且具有无形的渗透力、深远的凝聚力。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道法自然

20世纪全球规模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引发了环境保护运动。今天,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理念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潮。然而追本溯源,道家文化中“道生万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真知灼见,可称为现代生态文明理念的先知。

(一)道生万物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25章)《老子》第4章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是无形的。混沌一体的道,上不见明亮,下不见晦暗。冥冥不绝难以形容,不可名状又归于无物。可称为无形状之形状,无物象之物象,恍惚迷离,若有若无。迎面而不见其首,尾随而不见其后。把握古始虚在之道,以驾御现今实在之有。感悟天地本源,这就是道的体系和源头。这个无形的道,正是宇宙的本源。

道家认为,无中生有,有生阴阳,阴阳的相互作用是为三,阴阳的相互作用而衍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道,养于德。物化为形,应势而成。所以天下万物无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是由于道与德从不号令万物,而是永远顺应万物,自然而成。所以,道生万物,德养万物,助其生长发育、安定成熟、滋养呵护。创造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而不恃己为,养育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深奥的德。

(二)道法自然

道创生养育万物,完全是“莫之命而常自然”。正因为道顺任自然,它才得到万物的推崇、尊敬。所以“自然”二字,就是道创生万物的原则。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道法自然,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修身处世、为政治国皆以自然为最高准则。

“自然”是宇宙的本质,即宇宙自己使自己存在(自因)的性质。效法,是认识过程,也是修炼过程,是对自然的感悟、体悟和觉悟。老子揭示了“自然无为”、“天地不仁”、“谷神不死”、“上善若水”、“致虚守静”、“柔弱不争”和“希言自然”等自然法则,并推广到社会之道、治国之道、人生之道和养生之道。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在得道的境界,道与自然同一,即以自然贯通天地宇宙,贯通社会人生。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没有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困扰,顺应自然,天经地义。

(三)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道与自然同一。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不过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自然是伟大而又神圣的。《庄子·山水》曰:“天与人一也”。《庄子·齐物论》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庚桑楚》曰:“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人类中心的环境伦理是生态环境恶化的认识论根源。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凌驾于自然界之上,试图主宰和改造自然界。把人类、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甚至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不仅狂妄无知,而且必遭报复。因此,人类对待自然界,要“惟道是从”,要效法自然,顺其自然,辅其自然。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核心是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无为而治

针对春秋战国时期无休止的社会冲突,老子提出了著名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而治是针对统治者的。无为者,顺乎民意、合乎民心,自在宽容、安定本性。上无为,下也无为。民风淳朴,百姓自治,是为无不治,又何须有治乎?

(一)自然无为

“无为”是老子的基本主张。“无为”并不是不要任何作为,而是顺任自然、顺任百姓而不妄为。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什么样的国君是最好的?老子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17章)

老子认为,统治者个人的私欲是国家混乱的一个重要根源。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46章)针对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贪得无厌,老子提出了“少私寡欲”的主张,他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9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37章)

(二)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3章)

“为无为”,是指做顺任自然的事情。无为也是一种有为,叫做“为无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但“顺其自然”的“顺”却是人为。正是这种有为使自己无为,可称为“为无为”。“为无为”,就是以顺任民心民意,安定民性民德。以顺任民心民性的原则治理国家,没有治理不好的。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49章)圣明的君主治理天下,没有自己固定不变的意志,而以百姓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根据百姓的需要和心意来施政。

(三)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进一步阐释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章)即道永远是无为的,然而又成就了所有的事物。“无不为”只是“无为”的效果,顺其自然没有一件事情做不好。

无为,就是以“无”的原则,即无心无欲无求的原则而为。“无”的原则,即道的虚在性,它超越了万物的实在性。“无不为”是指道蕴涵于万物之中(即道的内存性),万物生于道,养于道,成于道。所以,道无不为。

无为与无不为是什么关系呢?“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其中,“无与万物”的关系,就是“无为与无不为”的关系。无是道的本原,万物是道的物化。在治国方略上,无为蕴涵着无不为,以无为为治国之本,达到百姓安定,天下大治。

(四)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如果以有为治天下,将会怎样呢?有为治国,将适得其反。老子说:“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75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29章)

就治理国家而言,什么是有为?有为,是指以某种特定的理念或目标来施政。老子认为,这样做是达不到目的的。如果统治者抛弃自以为是的治国理念,无为无执,将为百姓各遂其愿开辟最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无为自化

如果以无为治天下,将会怎样呢?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37章)侯王如果能遵循无为之道,万物将自然发展演化。“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为人君者,只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辅万物之自然”(64章),使万物自化,人人自治,并不需要有为、有欲、有功。待“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17章)这就是无为自化的境界了。自化,乃无为之玄妙之功。

老子反对以智巧治国。“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65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19章)老子主张以纯朴治民。“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长官。”(28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37章)

(六)反对暴政

老子对统治者的严刑峻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法令刑罚不能解救社会的危机,滥用刑罚还会引起更大的混乱。他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将得而杀之,孰敢?”(74章)民之饥,在于官之奢;民之反,在于官之逼;民不畏死,在于官之贵生。

针对统治者的暴政,老子提出了预警:“民不畏威,则大威至。”(72章)如果百姓不惧统治者的权威和高压,那么统治者的大难就要来了。老子指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75章)正是由于看到了统治者的所作所为是社会治乱的关键,所以老子提出了“清静无为”的政治主张,指出宽以待民最终才会有利于统治。

三、人际关系的和谐——柔弱不争

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根源于利益之争。道家文化中“清静少欲、柔弱不争”的思想,是化解人际冲突的良方。然而,须体会“欲强则守弱”、“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的玄妙,才能从无所不在的竞争漩涡中得以解脱。

(一)为道日损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48章)为道清心寡欲,欲望日有所减,以至于无欲无求。无欲无求则顺其自然,无所不为。清静少欲,是要淡看名利。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章)所以,知足不会招致屈辱,知止不会招致危险。知足而不贪,知止而有度,乃长久之道。

(二)弱者道之用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40章)道的运动,趋于反向。道的作用,守其柔弱。道的运动是反向运动,因此,欲强则守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徙,柔弱者生之徙。强大处下,柔弱处上。”(76章)强硬趋向于死亡,柔弱趋向于成长。柔弱的草木经得起暴风雨,而强壮的树木最容易折断或者被连根拔起。这就是柔弱者生,坚强者死。坚强而不强,柔弱而不弱,这是生命之道,人生之道。为什么“柔弱胜刚强”(36章)?至柔者至刚,刚强被柔弱所融化。刚强日有所损,柔弱日有所益,此消彼长,柔弱最终胜刚强。

(三)强梁者不得其死

“强梁者不得其死。”(42章)所谓“强梁者”,是指刚强、强悍、强暴之徒。“不得其死”,是说不得好死,不得善终。孔子的学生子路刚强好勇,孔子说过他“不得其死”。后来子路果然死于兵刃,被斩成肉酱。老子把“强梁者不得其死”作为施教的根本,告诫人们应当柔弱谦下,不可争强好胜、好狠斗勇。“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73章)“勇于不敢”,表现为柔弱、谦下、退让、忍耐。勇于敢和勇于不敢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强硬常招致杀身之祸,柔弱可立于不败之地。我们都知道勇于敢,却很少知道勇于不敢。我们都知道要学会坚强,却很少知道学会柔弱。老子进一步引申,“兵强则灭,木强则折。”(76章)拿破仑、希特勒兵力何等强盛,最后依然土崩瓦解。“揣而锐之,不可长保。”(9章)处世不能尖锐锋利,尖锐锋利不能长久保持。因此,隐锋藏锐,乃长久之道。

(四)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8章)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水的品格最接近于道。正是由于不与万物相争,所以没有非难,不会招致指责。有功有名、有善有智而不免于人非者,以其争也。水唯不争,故免于人非。“天下莫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78章)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而攻坚克刚也莫过于水。这是因为,水的性质是其他事物无法替代的。“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章)江海善下之,江海之所以能汇聚百川,是因为江海善于处在百川的下游。因为它善于处在百川的下游,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江海不争而成百谷王,圣人不争而成百姓王。正是由于他们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什么能与他们相争。

(五)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7章)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得以居先,把自身置之度外,反而得以保全。不正是由于圣人的无私吗?所以成全了圣人之私。圣人不考虑自身的私利,反而得以保全。无私而成其私,是自然之道,天地之道。“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7章)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的存在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能够长久存在。圣人无所求,圣人无所私。圣人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前一个“私”为世俗之私,后一个“私”为神圣之私。圣人以其无世俗之私,成就圣人之私,成就凡人难以企及的、世人景仰的私。“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34章)万物依靠道而生长,它却默默无言。道成就了万物,它却默默无闻。道养育了万物,它却不主宰万物。道永远无欲无望,可以说它很微小。万物归顺于道,它却不自以为主宰,也可以说它很伟大。道从不以为自己伟大,所以成就了它的伟大。“圣人之道,为而不争。”(81章)天之道利于万物而无害,圣人之道利于他人而不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2章)生而不据己有,为而不恃己为,功成而不居功。

四、人与自身的和谐——虚静为善

老子提出“致虚守静”的修身宗旨,期望人们凝练内在的生命深度,发展主体的精神空间,以达到人与自身的和谐。

(一)致虚守静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16章)即心至灵虚之极致,意守静寂之湛然。“虚、静”乃道之根本。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4章)道虚在之在,似乎其用无穷无尽。道深邃深远,似乎天地万物本原。“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16章)万物生长变化,我静观其复归。万物生生不息,各自归其根本。归根即为静,静为回归生命本原。老子为道,始于修身。修身功夫,以致虚、守静为圭臬。虚为空灵,即无我、无他、无物;静为无欲,即忘形、忘利、忘心。虚之极、静之笃,是为虚与静之极致。虚复虚无虚,静复静无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臻于化境。

(二)清静经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进一步阐发虚静之理。“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净矣。如此清净,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参见:《道德经》,北京白云观)

上述要点在于“遣欲”和“澄心”。将修道境界做到无心、无形、无物之境界后,还要把空、无、寂也视为有名之物,遣而忘之,以达于真常清净,即为得道。所谓得道,所得并非有形有相之道,乃是得证虚灵本性、圆满无缺之道。

(三)感应篇

向善之心,为善之行,可达心灵的宁静与和谐。《太上感应篇宝鑑》通过“太上”之言,对人类的各种行止、行为都作了系统的道德规范,是一部集道家入世思想之大成的上佳经典。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是《太上感应篇》中首句铭训,虽然短短几个字,却已将“因果报应,循环不失”之天机尽述无遗。每一个人,不论行善作恶,上天必有福报或祸报。这个报,近在己身,远则子孙。“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天地之间,有专管过错的神明,依照犯错的轻重,来削减人寿。人活百日叫一算。不但年寿被减,而且罚他贫困损耗,患难的事情纷至沓来,大家都厌恨他,刑罚祸害跟着他来,吉祥如意躲着他走,凶神恶煞使他受灾殃,到了年寿已减尽时,就是死期。“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人有过错,罪过大的,减十二岁纪,罪过小的,减百日算。大小罪过,共有一百多种。想延年益寿的人,先要避免大小过错。“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所谓善人,大家都尊敬他,上天会保佑他,应得的福禄,不求自来,邪神凶星敬畏他,不敢相犯,众神之灵,处处保护他。做任何事,必定成功,可达成成神成仙的愿望。“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念头动于善或恶,吉凶已定。“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参见:《太上感应篇宝鑑》,北京白云观)

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79章)天道对万物没有亲疏之分。但是,天佑善人,吉人天相。天道总是帮助善人。以人道来看,人们以善报善,以恶报恶。如果人未能报,自有天报。以天道来看,善待自然界,自然界以善回报;恶待自然界,会受到自然界的恶报。天意与人意,人道和天道,情同一理。

五、国际关系的和谐——谦下反战

老子大国谦下、反对战争的邦国交往思想,是自然无为、柔弱不争在国际关系上的引申和发展。

(一)大国谦下

关于邦国交往,老子提出大国处理国际事务时应采取谦下的原则。老子说:“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61章)江海以下聚百川而为博大,雌性以静胜雄性而为中心。老子以自然之道推演邦国交往之道,指出大国外交,应当像江海那样处下,应当像雌性那样柔静。这样,大国下以取小国,大国籍此达到小国归附的目的;小国下而取大国,小国由此达到大国保护的结果。依自然法则而行,大国小国和睦相处。然而,人有欲望,而且贪得无厌。在国际关系上,大者居高自傲、恃强凌弱,难得屈尊谦下。表现为大国欺负小国、吞并小国,小国不愿屈身事人、挑战大国,于是战乱纷争不断。如果国际竞争毫无限制,那么所有的国家将在这毫无限制的竞争中一起毁灭。老子的邦交之道看似简单,却是人类的生存之道。“大国谦下”表现了大国应有的风范和气象。我国历史上那些盛大的、蓬勃的王朝,对待周边那些弱小的国家和民族,能够宽容谦下而与之和平共处,表现出泱泱大国的恢弘气度,如此才能赢得别国的尊敬和信服。

(二)反对战争

老子列举了战争的祸害来表达他的反战思想。他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30章)军队所至,荆棘丛生;大战之后,必有荒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46章)天下有道,没有战争,战马用于农耕。天下无道,战乱频繁,戎马生于战场。

老子认为,“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31章)武力是不吉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因此有道之人不愿为之。没有战争固然是美好的,但是现实社会中战争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发生了战争,又该如何对待呢?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31章)武力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应该使用的东西。不得已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即使战胜了也不应该赞美。如果赞美,就是以杀人为乐。以杀人为乐,不可能得志于天下。

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30章)以道来辅佐君主,不以武力争强天下。善于取胜就罢了,不能以武力逞强。取胜而不自大,取胜而不自夸,取胜而不骄横,取胜出于不得已,取胜而不争强。用兵应该是出于“不得已”的,即使是为了除暴安良而用兵,或为了自卫而用兵,也应该“恬淡为上”,战胜了也不要得意洋洋,否则就是“乐杀人”,就不可能在天下得到最终的成功。老子还认为,战争是“凶事”,一旦发生战争,总是要死人的,因而即使是不得已应战而获胜,也不应庆功和嘉奖,而要“以悲哀泣之、以丧礼处之”(31章)。

[1]任继愈.老子绎读[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2]林语堂.老子的智慧[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小国不争圣人
张之洞的“三不争”
小国名企斯太尔
艾草
不争与争
官场圣人范仲淹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官场圣人范仲淹
不 争
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葬 齐鲁大地诸侯小国大发现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