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冷表皮模型仿真分析*

2012-06-07阳海鹏

舰船电子工程 2012年11期
关键词:通量温差表皮

阳海鹏 王 丹

(1.海军潜艇学院研究生队 青岛 266071)(2.海军潜艇学院海洋遥感研究所 青岛 266071)

1 引言

海洋表面存在一层很薄的热边界层,一般它的温度比相邻下界水体的温度低零点几摄氏度,正是这个特征,人们形象称之为“冷表皮”[1]。海洋冷表皮是海洋粘性层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海-气界面热量、水汽等物理量交换的主要场所。因此,了解海洋冷表皮形成的物理机制,获得海表的准确温度,对研究海-气相互作用,尤其是评估表面热通量具有重要意义[2]。

2 冷表皮方程[3]

研究海面热边界层的模型较多,大体分为两种(如图1、图2):1)有效扩散冷表皮模型;2)表面剪切冷表皮模型[4]。

图1 有效扩散冷表皮模型

图2 表面剪切冷表皮模型

其中,TS为海表温度,TB为冷表皮下水体温度,δ代表冷表皮厚度。有效扩散冷表皮模型认为温度在冷表皮内成线性关系,表面冷表皮剪切模型考虑了湍流涡对冷表皮的影响。

热边界层模型的选取对冷表皮影响不大,本文采用有效扩散冷表皮模型来计算温差。

海洋冷表皮受海面风速,太阳辐射,界面温差、湿度等众多因素影响。为了推导方便,引入一个变量δ(见图1、图2),即冷表皮厚度O(1mm),在该深度内,认为热量传输主要以分子热传导的方式进行。两个模型主要差别在于冷表皮底边界的差异,图1采用[5]

图2采用

其中,λ是Saunders比例常数[6],由实验观测确定,ν是海水的运动粘度(m2s-1),u*是海水的摩擦速度(ms-1)。在海气界面,从海面输送到大气的总热通量Q可表示如下:

其中Rnl=R↓l-R↑l,Rnl为净的长波辐射,Hs为感热交换,Hl为潜热交换,Qsol代表不同深度吸收的太阳辐射,在冷表皮内约有10%的太阳辐射被吸收。Q为正代表海洋向大气辐射热量,从而使表面温度下降,密度增大,在冷表皮内形成自由对流,且由于冷表皮内的温度梯度由分子热传导过程确定,所以Q又可以表示如下:k是海水的热传导系数,z代表垂直坐标轴(原点在海表面,向下为正),T代表温度剖面。由方程(1)和(4)可计算冷表皮内的温差:

3 模型介绍

计算海洋冷表皮温度波动,关键是确定冷表皮厚度。根据不同Saunders比例常数λ,确定了四种计算冷表皮厚度的方法[7]。

1)Paulson和Simpsom[8]于1981年提出的模型(简称为PS-81),通过实验观测简单认为λ为常数

2)Wu[9]于1985年提出的模型(简称为 W85),考虑了λ与风速的关系

3)Fairall等人与1996年提出的模型(简称为F96),考虑了海水摩擦速度和表面冷却对流过程

g为重力加速度,α为体积热膨胀系数,ρw为海水密度,cw为海水的定压比热容,TS为净的太阳热通量,QE为潜热通量,S为盐度,β为盐扩散系数,Lv为海水的蒸发潜热,Qb为有效表面制冷通量。

4)Artale等人[10]于2002年提出的模型(简称为 A02),设定了参考深度h,并考虑了风速

其中,C为86400s,h为参考深度10m,无量纲因子γ根据风速的不同取值如下

4 仿真分析

因为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通量Q变化没有风速变化剧烈,所以假定热通量为常数,对四种不同模型,仿真所得冷表皮厚度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冷表皮厚度量级为毫米级,四种模型计算的基本趋势一致,随风速增大而减小。仿真结果在低风速下(U<4m/s)差别较大,在风速大于6m/s时,相差很小,可忽略不计。因此,各模型的主要差别在于低风速下仿真海表温度,相对PS81,W85模型来说,F96和A02模型更优,从其表达式可知,F96和A02模型考虑了在低风速下,由于冷却导致的密度增加引起的对流效应,使不同温度的上下水体混合,有效抑制了海表冷却的进程,理论上更符合实际情况,且在风速趋近于0时,其值更加合理,不会趋向于无穷大等失真值。从仿真及理论分析可知,F96和A02的模型较好,但也需要实测海洋数据或实验室来验证模型的可信度。根据F96和A02模型计算平均冷表皮厚度如图4所示。

图3 冷表皮厚度随风速的变化

图4 平均冷表皮厚度随风速的变化

由图4可知,平均冷表皮厚度随10m处的风速增加而减少,其平均值如表1所示。根据不同风速计算所得平均冷表皮厚度,仿真冷表皮内温差如下:

表1 冷表皮厚度与风速关系

由图5可得,其平均冷表皮温差随10m处风速增加而减少。大的风速会对海洋表面产生扰动,促进冷表皮内的对流,从而减弱冷表皮效应,有时甚至会破坏冷表皮。其平均值如表2所示。

图5 平均冷表皮温差随10m处风速的变化

表2 平均冷表皮温差与风速关系

5 结语

本文主要对海洋冷表皮机理进行介绍,并对四种模型仿真冷表皮厚度进行了简单分析。可得如下结论:

1)冷表皮厚度范围为0~5mm,冷表皮内温差范围为0~1.5℃,与实际海洋情况基本一致;

2)冷表皮厚度和冷表皮内温差都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少,四种模型所得冷表皮厚度在高风速条件下,结果一致,在低风速下,相差较大;

3)从理论上来说,F96和A02模型考虑了表面冷却导致的对流过程,更加合理。

但四个模型都假定海表热通量为常数,没有考虑到风速会对热通量产生影响,这是模型需改进的地方。

[1]Fabrice Veron,W.Kendall Melville,Luc Lenain,Infrared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ocean surface processes,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technology,VOL(25),2008:307-326.

[2]Donlon,C.J.,and I.S.Robinson,observation of the ocean thermal skin in the Atlantic Ocean.J.Geophys,Res.,VOL(102),1997:18585-18606.

[3]Fairall,C.W.,Bradley,E.F.,Godfrey,J.S.,Cool-skin and warm-layer effects 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VOL(101),NO.C1,1996:1295-1308.

[4]Wells,A.J.,Claudia Cenedese,Farrar,J.T.,et al.Variations in ocean surface temperature due to near-surface flow:straining the cool skin layer[J].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2009,vol(39):2685-2710.

[5]Osborne,M.F.M.,The effect of convergent and divergent flow patterns on Infrared and Optical Radiation from the sea[J].Dtsch.Hydrogr.Z.,1965,18:1-25.

[6]Saunders,P.M.,The temperature at the ocean-air interface.J.Atmos.Sci.,vol(24),1967:269-273.

[7]Chia-Ying Tu,Ben-Jei Tsuang,Cool-skin simulation by a onecolumn ocean model.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VOL.32,2005:237-245.

[8]Paulson,C.A.,and Simpson,J.J.,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cross cool skin of the ocean,J.Geophys.Res.,86(C11),1981:11044-11054.

[9]Wu,J.,On the cool skin of the ocean,Boundary Layer Meteorol.,31,1985:203-207.

[10]Artale,V.,Iudicone,D.,Santoleri,R.,Role of surface fluxes in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using satellit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Validation of and sensitivity to the forcing frequency of the Mediterranean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J.Geophys.Res.,107(C8),2002:3120-3125.

猜你喜欢

通量温差表皮
渤海湾连片开发对湾内水沙通量的影响研究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冬小麦田N2O通量研究
建筑表皮中超薄基材的应用分析
重庆山地通量观测及其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分析
垃圾渗滤液处理调试期间NF膜通量下降原因及优化
北方冬季养猪当心“四差”
人也会“蜕皮”,周期为一个月
温差“催甜”等
低级热温差发电器的开发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