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科普活动报道中“抓活鱼”

2012-06-06

科技传播 2012年10期
关键词:科普活动

陈 磊

摘要 科普活动报道存在难以抓住亮点、趋于同质化、缺乏深度等问题。本文拟从近几年科技日报有关科技活动周等科普活动创新报道的案例中,总结了三点采写技巧:一是通过加强民生化视角和体验式报道,采用善于归类、巧做标题,文字口语化等方法,让科技新闻脱掉学术和专业的长衫;二是通过深入采访,挖掘问题,寻求热闹背后的冷思考;三是瞄准少年儿童和民间发明家等群体,讲述他们的创新故事和精神,让科技之光因人而闪烁异彩。

关键词 科普活动;报道技巧

中图分类号G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7-0005-02

每年我国都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型科普活动,如举办科技活动周、大型科普展览、科技下乡等。在这类传播活动中,媒体就如同架设在科技与大众之间的桥梁,成为公众获取科技知识、参与科普活动的主要途径。

有关此类活动的相关报道,内容丰富,亮点纷呈,但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大型科普展览项目成千上万,记者很难甄别重点、抓住亮点;多家媒体同题竞争,不愿求新,难出独家新闻,报道趋于同质化;由于活动内容丰富、量大面广,很多报道往往流于形式,浮光掠影,缺乏深度,让读者感觉“不解渴”。

笔者结合7年来参与科技活动周、“十五”和“十一五”科技成就展、科博会等报道经验,浅析采写此类报道的经验体会。

1把科普大餐做得“好看好吃好玩”

科技新闻是新闻的一种特殊类型, 在大众传媒上以独特的内容和形式, 反映人类探索自然的动态和进展。分析科技新闻的特征, 不仅要从新闻内容上找出它的特殊性, 而且要考察表达形式和传播渠道的多样性[1]。

在我国,作为公益事业,科普活动往往由政府和协会组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集中举行。如何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周期内,把活动报道得充分,并为读者呈现出一道“好看好吃好玩”的科普大餐,就需要记者在表达形式上做文章。正如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所说“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枯燥的叙述”。

因此,科普活动的报道,一定要脱下学术和专业的长衫,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2]。

首先,报道视角要生活化,最好能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切入。科技进步的目标之一就是惠及民生,因此介绍科技成就往往应从身边的应用谈起。“2009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期间,科技日报在2009年3月21日的“科技改变生活”版面上,推出一组“节能减排身边事”,讲述日常生活中节能新技术。如,《吃的是瓶瓶罐罐 吐的是分分角角》一文是介绍展览会场中“吃”的是瓶,“吐”的是钱的垃圾回收器;《10岁儿童出妙想 健身洗衣两相宜》介绍的是跑步同时洗衣服的机器人。这些发明创造都很贴近生活,公众易于理解和参与。科技日报在2011年3月中旬举办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期间,推出了《电脑也能望闻问切》《净化室内污染物,小机器大能耐》《健康自测一体机,从治病到防病》等一系列的报道,也都是从公众关注的中医养生、室内空气污染等生活话题入手谈科技,让读者易于接受。

第二,体验式报道往往会引人入胜,从而化解高技术“阳春白雪”带来的枯燥感。“2009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上展出了很多高精尖的节能减排技术,科技日报刊登的《采煤不打井 水藻能变油》报道开头是这样的:“新奥集团的展台上,一台显示器里播放着奇怪的画面:看似山洞的密闭空间里,阵阵热浪,仿佛一个炼炉。画面是黑白的,初看有些诡异,看了一会,镜头一直不动,感觉莫名其妙。”

紧接着记者又写道:“耳边传来一句话——‘这就是我们采用的地下气化采煤技术。不用打井,地下无人,插进几个管道,煤在地下燃烧,合成气就能送出来。煤还能这样采?说话的是新奥集团副总裁、首席科学家甘中学。他表示,地下气化采煤技术除了避免矿难事故,同时还具备煤资源利用率高、可实时监测等特点。”这样采取“抖包袱”的写法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欲,并且有种还原现场,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三,科普活动或展览往往项目繁杂,记者不可能面面俱到,在采访写作时应善于归类、巧做标题,从而扩大报道的信息量。例如,在2011年北京科技周上,两名记者分别采写了水质生物预警系统和噪声地图,如果各自单独成篇,显得单薄。记者通过分析认为,两项技术一项是监测水质,一项是监测噪声,完全可以归类整合,于是合并成一篇《水质优劣“鱼”先知 噪声大小“图”说话——体验2011年北京科技周上的新型监测技术》,拼接了细碎零散的技术项目。

第四,文字要口语化,科普宣传一定要讲接地气儿的“人话”。除了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深人浅出地阐述科学原理,还可以运用时尚的网络语言。例如,科技日报2011年5月15日科技活动周的一篇报道《阳台也能变菜园》是这样开头的:“有过在网上‘种菜‘偷菜体验的您,可曾想过,把虚拟世界的菜园子搬到自家的阳台上?在2011年科技活动周的主会场,阳台菜园展区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和询问。在一个白色的状如暖气片的梯架上种着油菜、生菜等四排绿色蔬菜,每排种有6棵,菜与菜之间大概有一两厘米的距离。白色梯架旁还立着一个五层的红色花盆菜架。”这样的文字一会儿就拉近了与普通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的距离,亲切平和,生动活泼。此外,记者还要在标题制作上下功夫,采用对仗等手法,前后照应,如,科技日报在“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期间,推出“‘十一五科技成就展采珍”专栏,每篇报道的标题都注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如《绿色拆解技术 让废车“尽其用”》《语音新技术,让你“动口不动手”》《大型贯流泵,导引江水向北流》 《干细胞应用前景,小老鼠大贡献》《国产风力发电机,从“追风”到创新》。

2挖掘问题 寻求热闹背后的冷思考

报道科普活动,往往存在一个通病,那就是热闹有余,深度不足,“浮上来”的多,“沉下去”的少。很多记者往往蜻蜓点水,在活动现场“到此一游”,缺乏对科普深层次问题的深度挖掘。

要把这类报道做扎实,就需要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记者在参观“十五”科技创新重大成就展时,碰到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院士。他是我国宽带信息领域的资深专家,我请他谈了谈我国五年来这方面取得的成就。之后,他顺便提到我国某些单位部门对国产自主创新产品采取“歧视”的态度。我抓住这个线索,与他深聊后写了一篇报道《“感冒发烧”,不能成为抛弃孩子的理由——邬贺辁院士呼吁全社会呵护自主创新产品》,文章呼吁国家要从政策层面,加强对“中国创造”的呵护力度,例如以政府采购推动自主创新,完善金融渠道鼓励风险投资的机制等,刊登后广受好评。

“脚板底下出新闻”,此话不虚。记者也只有通过深入采访体验,才能抓到最鲜活的独家报道。2006年科技活动周时,我参加某科研院所专门为儿童举办的科普活动。为了深入了解活动情况,我花了一天时间,把每个展示项目都体验了一遍,结果发现一个共性问题:参与科普活动,家长热情比孩子高。如在一个放映视频科普专题片大厅里,偌大的房间,寥寥几人。一名家长带着三名小学生,并不时对身边吵闹的孩子说:“快到前面来看,再忍忍,再过5分钟就完了。”

后来记者在北京部分图书馆举办的科技周活动中也发现,很多科普活动流于形式,儿童不爱看,家长逼着看。我就写了篇调查式报道《科普缘何难入童心》,原汁原味地反映了这种现象,我还采访了中科院文化传播中心负责人和中学的科技辅导员,深刻剖析背后的原因,如科普形式单调、应试压力大等,并在文中提出了建议。后来这篇报道也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第九届“科星新闻奖”。

3关注有个性的群体

写科技,不能忘记写人。有了人,科技之光则会闪烁异彩, 增加了人文性,受众面会迅速扩大而使新闻价值倍增。

笔者在多年采访报道科普活动中,喜爱找参展者、参与者多聊聊,关注他们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其中,少年儿童和民间发明家是我写得最多的“主角”。

例如,我分别在2010年和2011年科技活动周写了《穿着校服的“科学家”》和《小手搭建出创新世界》,这些作品都是写热爱和从事科技发明创造的少年儿童。在采访交流中,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马润林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创新源于兴趣,兴趣往往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在科技活动周上,最开心的参展人,恐怕就是小朋友了,因为他们是发自内心地去创新、去探究。”因此,我更愿意去记录他们的世界他们的心声,正如文中北京十二中同学的一句话——“喜欢来源于兴趣,兴趣来源于美好愿望,或许它还稚嫩,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切终将变成现实,我们的畅想一定成真。”

民间发明家在我国往往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其实,他们每个人几乎都有一个传奇的故事。例如,在2011年科技活动周上,我发现了一个爱发明创造的北京通州普通农民吴玉禄,虽然他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却愣是捣鼓了50多个功能各异的机器人,并把每个机器人都称为他的儿子。吴玉禄打小就爱发明,老师在课堂上讲课,他就在下面捣鼓小玩意,拆装马达,对各种机器零部件都感兴趣。我问他为啥爱捣鼓这些,他的回答很真实:“这就是我的兴趣,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变成现实,这种快乐是谁也体会不了的。”我抓住他聊了大半个上午,从而诞生了《一个农民爸 50个“机器娃”》。也许,民间发明家不是“科班出身”,并非科技活动的主流群体,但像吴玉禄这样的故事,却反映了群众热爱创造的精神。鼓励这种精神,就是在倡导社会尊重创造、热爱科学的氛围。报道见报后,广为转载。

参考文献

[1]刘建明.论科技新闻的特征[J].新闻爱好者,1996,5.

[2]陈泉涌,袁志勇.脱掉科技新闻报道的长衫[J].新闻战线,2008-5-10.

猜你喜欢

科普活动
航天星火传梦,阅读点亮梦想——记中国航天日“钱学森书屋”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性和策略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科学大篷车”公益科普活动
我是天文演说家——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二小星云社科普活动
擎起健康扶贫旗 共筑百姓幸福梦 山西科技志愿服务健康科普活动在吕梁临县成功举办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展少年风采
全国各地开展无线电科普活动
依托科普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基于科技场馆开展科普活动的相关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