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方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对比研究

2012-06-06汤治中徐应乐易进科王文科

中国医药导报 2012年18期
关键词:温针痉挛性电针

汤治中 徐应乐 易进科 汤 勇 王文科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康复科,湖北十堰 442000

急性脑卒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发病率及致死率高,患者急性期过后常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2]。痉挛性偏瘫是影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地缓解肢体痉挛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比较温针与电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以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更好地改善患者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7月~2011年7月本院住院治疗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或MRI确诊,120例患者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43~78岁,中位年龄63.6岁。所有患者均有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等痉挛性偏瘫体征,均为单侧肢体瘫痪,排除脑出血、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意识障碍者。将120例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给予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治疗,并积极治疗合并症。给予早期康复训练,主要包括床上良肢位摆放、被动活动、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训练、吞咽功能的训练等。观察组给予温针治疗,具体方法为:取穴合谷、曲池、外关、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缓慢捻转进针,运针得气后,用艾柱缠绕针柄温针,每穴炙3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进行30次治疗。对照组接受电针治疗,取穴与观察组相同,针刺后接通电针仪,每次治疗2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进行30次治疗。

1.3 评估指标

采用Ashworth量表评估肢体痉挛状态,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FMA运动功能评定肢体运动功能,脑卒中影响量表(SIS 310)评估患者生活质量。Ashworth量表共分为 0~4级,评分为0~4分,分数越高,患者肢体痉挛状态越严重。FMA运动功能评定:正常为100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越差。改良Barthel指数:满分为100分,分值越低表示自理能力越差。SIS量表包括:手功能、力气、ADL/IADL、移动能力、交流、情绪、记忆与思维和参与8个领域64个条目,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Ashworth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Ashworth评分无差别,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上、下肢Ashworth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Ashworth评分比较(x±s,分)

2.2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比较

治疗前两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FMA评分无差别,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上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及FMA评分比较(x±s,分)

2.3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SIS 310各项评分均无差别,治疗后观察组观察组SIS各项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比较(x±s,分)

3 讨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大多数会经历脊髓中枢休克所导致的弛缓性瘫痪和脊髓中枢控制下的痉挛性瘫痪时期。现代医学认为痉挛性偏瘫是由于脊髓中枢兴奋,α-γ环路活动性增加所引起[3]。祖国医学认为,痉挛性偏瘫是由于肝肾阴虚、血不养筋所致,治疗上应该补益肝肾,养血柔筋,取穴时上肢应取阳经穴,下肢取阴经穴[4]。《医学入门》记载:“寒热虚实,皆可炙之。”《灵枢·官能篇》记载:“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说明针炙而使气血推而上之、引而下之的攻效。

本组结果显示:痉挛性偏瘫患者温炙1个月后上、下肢Ashworth评分显著低于电针治疗者,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FMA评分及SIS 310各项得分均显著优于电针治疗者。说明相对于电针,温炙对于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效果更为理想,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温针是将艾炙的热力通过针体直接给人体温热刺激,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的作用[5]。《针炙聚英》记载:“其法针于穴,以香白芷作团饼,套针上。以艾蒸温之,多以取效”。《神炙经纶》记载:“炙者温暖经络宜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温针灸具有针刺和艾灸刺激的双重作用,通过针刺镇痛、温热效应和艾灸的药力等因素作用于患处穴位附近的神经血管,达到治疗目的。温炙可降低周围神经的兴奋性,发挥舒筋通络和散淤通脉的作用,减轻肌肉、肌腱和韧带痉挛及僵直状态[6-7]。取穴合谷穴及足三里,合谷穴位于上,足三里穴位于下,一上一下,上下配穴,刺激运动神经,引起运动神经冲动,促进患肢功能恢复。温炙配合康复训练更有利于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温炙患肢痉挛肌附近穴位,结合以控制痉挛为基础的神经促通术康复训练,使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更快。同时由于温炙可增加局部组织温度,加快血液循环,具有消除水肿的作用,因此可减轻脑卒中患者的肢体水肿。

综上所述,与电针治疗相比,温针可显著改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7.

[2]任剑锋,刘宏.急性脑卒中偏瘫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0, 7(4): 76-77.

[3]申翔.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针灸治疗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5): 70-73.

[4]边晓东.温针、中药熏洗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4): 13-14.

[5]薛莉.近5年脑梗死的针灸治疗研究现状[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3):69-71.

[6]朱崇应.温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2011, 31(8):113-114.

[7]房显辉,周鹏,周蔚华,等.温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 2011,27(4):50-51.

猜你喜欢

温针痉挛性电针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痉挛性斜颈伴焦虑状态案
温针与毫针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的疗效对比
Systematicevaluationand trialsequentialanalysisofwarming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joint mobi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
温针配合整脊手法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症50例
福尔电针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