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忘不了那一幕

2012-05-14沈坚

杂文选刊 2012年8期
关键词:教堂书籍历史

沈坚

温家宝总理在他最后一场人大记者招待会上再次语重心长地寄语国人,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共和国发展历程中有过的深刻教训,不要忘记“文革”曾给千百万个家庭和个人带来的灾难。

其实,凡在那个年代生活过、经历过的人,又如何忘得了呢!

记得改革开放初年,曾看过一部德奥合拍的影片《屠夫》,描写的是纳粹统治时期的社会与民众生活。影片的其他情节后来都已淡忘,惟独焚书的那个历史场景,却一直难以忘怀。它使以前所见的文字描述骤然形象化了。

而在自己生活的城市,我曾亲见酷烈的焚书一幕。记得那是1966年8月的下旬或9月上旬,“八一八”接见后不久,红卫兵运动开始席卷全国,从京城掀动的“破四旧”狂潮急速蔓延,很快波及上海。在那种狂飚天降的氛围下,恰处十来岁青春躁动反叛期的中学生们,内心潜藏着的亢奋与热度是极易一点就着的。一时间,大字报标语漫天飞,上街砸路牌、毁店招、剪人裤脚管,打砸抢抄抓,如火如荼,风靡城市的各个角落。那天,记不清是什么原因,我来到了平素难得涉足的徐家汇天主教堂前。那时这里还十分冷僻,宽阔的漕溪北路与教堂之间坐落着一个西区汽车站,有高高的围墙遮挡着,不像现在那样有意将教堂“亮”出来。车站的北侧有条短短的“L”型蒲西路,走进这条小马路,拐个弯就到教堂门前了。那日,正是在徐家汇教堂这座东亚最大的哥特式建筑跟前,在直插云天的土红色巍峨墙体的映衬下,我不期然地近身目睹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焚书场面。

印象中有不计其数的书籍,尤其是大量装帧考究、难得一见的硬皮外文书,堆得如小山般高,正被人点燃。无数书页在熊熊大火中痛苦地扭曲、挣扎、蜷缩,化作了厚厚一堆黑色灰烬,在热气流的掀动下随风起舞……我只看了一会儿,便匆匆离去,内心也似乎并没有涌起那个年代那个年龄的孩童极易被煽起的激情,说不出是股什么滋味。那时我年仅十五六岁,冲天的火焰给我印象最深——自出生以来从未见过如此巨大的火堆,气势骇人,烈焰升腾,火苗上蹿足有三层楼高。

我还记得“破四旧”后的徐家汇天主教堂建筑,屋顶最具特色的两支哥特式大尖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不知出于什么理由被截掉了。一连许多年,包括后来下乡回上海探亲期间的记忆,从徐家汇远远望去,教堂的屋顶平秃秃的。直到“文革”噩梦醒来的八十年代,拨乱反正,才又重建起了两支标志性的大尖顶。

日后随着年岁和阅历的增长,才对那场已然远逝的焚书略渐悟及。上海开埠后,徐家汇教堂由法国人创建,迄今已逾百年。所创的教会图书馆,历史更悠远,具有相当规模,藏书丰富,尤多外文书籍,不乏社会人文科学类的珍本善本,其中一些书的出版时间足可上追十九世纪,甚至更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徐家汇藏书楼,成为日后上海图书馆的一部分,我读大学期间为查阅民国时期的旧报刊还曾去过那里。因此,那场火无异于一场“书籍的大屠杀”!

书籍是人类思想和知识的结晶,焚书就是毁灭文化,阻断知识与人们自由思想的联系。回溯古今中外历史,人类步步迈向文明,但焚书的事件却并不鲜见。我们应该永世铭记那些痛楚深邃的历史记忆,努力防止历史重演。

【原载2012年6月27日《文汇报·笔会》标题有改动】

猜你喜欢

教堂书籍历史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妙趣横生的伦敦书籍长椅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书籍与少年
教堂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关键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