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医生说话

2012-05-14吴非

杂文选刊 2012年8期
关键词:眼科眼球专家

吴非

近年常出入医院,接触了很多医生,得以体验医生的职业语言。有一次在军区总院,一位张大夫对不相识的患者都称“您”,我记不起还有谁对患者这样使用敬称了。张大夫说:“病人有病在身,往往很痛苦,如果到医院还得小心翼翼地看医生的脸色,那就更受不了”,“有些疾病,我们束手无策,那就多安慰安慰患者吧。”那家医院我只去过一次,却记住了她的话。我相信,很多患者在她那里得到了安慰。如果医生都能有那样的悲悯之情,医患关系何至于如此紧张。

我曾在一名专家那里就诊数月,专家对患者很冷淡,面无表情。有一回忽然听到她和几个研究生在诊室放声大笑,因为她的学生给患者检查视力时,指着视力表上的“0.1”,患者说“E”,——因为他不知道要回答的是朝向,没想到她们竟这样嘲笑患者!她用聚光镜观察我的眼底时,经常责怪“头别动”。有一回我只好告诉她:“因为你低头时,头发耷拉在我脸上了。”专家听了很不高兴,不高兴就不高兴吧,毕竟为她着想,给她指出来了,要不早晚会惹出纠纷。她为什么不按规定戴帽子呢?还有,为什么总是不洗手呢?这是眼科的基本操作规程啊。我把这些疑惑对医院的朋友说了。朋友叹息说:“这还不算什么,有位在海外读博士的青年,眼睛出了问题,赶回家乡,托人找专家,专家翻翻检查结果,冷冷地告诉他:‘不可能好转的,早晚要瞎掉的。——那位博士听后立时无法自持,精神崩溃。”我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那个意思,一个受过普通中学教育的人,都能有十几种委婉的措辞可选择,可她竟然统统不会。以如此粗鄙的“职业语言”,休说行医,做什么工作都会被人看不起。她在几十年工作中,伤害了多少患者!为什么不好好学语文呢?我的同事不同意我的评价,他们认为,这主要是缺乏人性,缺乏自尊,眼里没有“人”。

两年多前,因为不放弃一线希望,去上海就诊,替我作眼科检查的是当时已七十六岁的王康孙教授。我没见过她,只知道她是王蘧常先生的女公子。检查中,她一直在轻轻地说话:“马上,镜头会靠近眼球,光很强,你可能会有些不适应,一会儿就好”,“现在,我要往你的左眼滴一滴药水,你的眼球会有点痛,但三五秒钟就好了”。检查结束了,她写诊断报告,字斟句酌,不时停下来关照我一些注意事项。拿着写好的报告,她若有所思,像说家常一样:“你知道吗,我患过癌症,动过大手术……前几年还受过外伤……”看着健康开朗的教授,我很难想象她受过那样的病痛折磨。她沉思了一会儿,郑重地望着我,几乎一字一顿地说:“吴老师,要保护右眼。”——我立刻明白了她的意思。两年多了,我时时想起她。我的眼睛是不可能治好了,但我一直乐观地生活。大医医人,如是而已。

人生活在社会,总得和别人相处交流,有些幸福感,就是来自和他人交流的愉快。最近看了许多惹人生气的新闻,那些矛盾,除了官僚作风使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言修养差,当然,语言修养也体现着人的修养。最近,我和老师们谈职业语言时,举了在医院就诊时的这几件事,——我们看其他职业的语言,往往要求比较高,而对自己的职业语言,是不是该有稍稍深入一些的思考呢?其实,这也是常识——把你面对的人都当作应当尊重爱护的人,即使你不认识他。

【原载2012年7月6日《新民晚报·夜光杯》】

猜你喜欢

眼科眼球专家
抓人眼球
提升眼科机械清洗合格率的护理方法及成效探究
第五章 岩石小专家
眼睛与身体的生长发育同步不同量
左右转动眼球提高记忆力
刚做完眼科手术别坐飞机
请叫我专家
专家面对面
纸魔方
专家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