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想这样写

2012-05-14陈四益

杂文选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丁聪聊斋杂文

陈四益

最近,同国画家黄永厚先生合作完成的《魏晋风度》和《错读儒林·聊斋索图》出版了。连同先前的作品,我对于杂文多种文体的探索,大致可以看到个轮廓:最早是通常意义上的“杂文”(见《当代杂文选粹·东耳之卷》),后来是寓言体的杂文(见《绘图双百喻》),然后是评点式的杂文(见《唐诗别解》),再后来又是世相写真式的杂文(见《瞎操心》、《世相写真图》),再有就是忆人论世(《臆说前辈》),谈史论世(《草桥谈往》),以及《魏晋风度》、《错读儒林·聊斋索图》这样不古不今、亦古亦今,人物故事时光错迕的杂文。

这么驳杂的文体,岂不像摆旧货摊?但我想,杂文也者,本来就应当“杂”。杂文文体的单一化,使杂文的路越走越窄,渐次有被报刊“时评”取代之势。鲁迅曾说过,“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可见杂文本不限于单一的文体。我们并不必把“匕首”、“投枪”或“战斗的阜利通”时时放在心头。“地摊”,也是鲁迅说过的,他说,“我只在深夜街头摆着一个地摊,所有的无非几个小钉,几个瓦碟,但也希望,并且相信有些人会从中寻出合于他的用处的东西。”我之所谓多种文体的“探索”,说着好听而已,其实不过是回归杂文的本义罢了。文体可以不同,其关心于世道,针砭于世风,却是一以贯之的。

对于《错读儒林·聊斋索图》、《魏晋风度》和《草桥谈往》中的一些文字,有朋友问:“你是在述古还是在说今?”这倒真让我为难了。说是述古吧,许多场景明明是今;道是说今吧,又分明在讲着古书中的人和事。其实,我只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生了意外的时光错迕,本来早已逝去的人物、事件,忽然在脑海中与当下的人物、事件遭遇,重叠。他们的思维、行止是那样的相像,乃至若是剥去衣冠,你很难分清是古是今。生活在中国,古与今,实在有太多的相似。

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据说已经经历了多次“革命”。先前的改朝换代不算,就已经有了辛亥以后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然后又有了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然后又有了十年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然后呢,当然是今天还在继续的未称“革命”的“新长征”。经过这样反复的“革命”,先前的某些社会弊端,按说应当早已革除了吧?遗憾的是,有时竟然从人物、情境到对话,有些神似,依旧去古未远。

这样去古未远的人和事,在我读书与阅世的生涯中,几乎从未断绝。“竹林七贤”是被人时时称道的风流人物。在许多人心目中,他们都是些放达潇洒的人物,在古今许多画家笔下,他们都在竹林中或山水间,或坐,或卧,或吟啸,或纵酒,简直快乐得像自由自在的飞鸟。但我的阅读经验却告诉我,他们大多都是虽然才智绝伦、却在政治罗网中挣扎、希望苟全性命于乱世而不可得的可怜人。醉酒只是逃避的手段。那一幕幕悲剧的出演,使我想起许多师长的遭际。“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黄鹄游四海,中路将安归?”这是阮籍的诗句。即便他能和光同尘,用醉酒掩藏起思想的锋芒,宁与燕雀同处,但他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若像嵇康那样不能容忍,立即被捉将官里。虽有三千太学生上街为他请命,仍然没能挽救他的生命。或许,这聚众的“请命”正是他催命的无常。于是,这些历史人物在我的笔下,渐渐融合、重叠,化为那些不古不今、亦古亦今的杂文。这或许也印证了接受美学的原则:阅读者在阅读作品时,融汇了自身的见闻、体验、情感与思考。阅读是一种再创造,他读到的与其说是作者的声音,毋宁说是自己的声音。

在我的写作中,始终得到丁聪、黄永厚等多位画家的厚爱。他们的加入,造成了我大多数文字有图有文、文画相生的特色。文字和图画的配合已有很悠久的传统,从过去的“左图右史”到后来的绣像、插图,再到后来的诗画配,都曾受到读者的欢迎。我读小学时常到书摊租那些绣像小说,读中学的时候对漫画和讽刺诗配合的《马凡陀山歌》兴趣浓厚,我喜欢丁聪、孙之儁、刘旦宅、贺友直等先生插图的小说戏曲,但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也会同画家有如此密切的配合。我同丁聪、黄永厚先生都有长期的合作,完成或还在继续好几个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的系列,越来越感到图画和文字配合得好,就像武侠小说中所谓“双剑合璧”一样,能产生单独文字或单独图画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文字因图画而更具像、更生动,图画因文字而更耐看、更引人深思。论年龄,他们都是师长;論成就,早在我开始写作杂文的时候,他们都已卓然大家。作为晚辈,能有我这样际遇的,恐怕不多;能同他们有长达二十多年而不间断的合作,恐怕更是稀有。时乎?运乎?总之,我是赶上了。

猜你喜欢

丁聪聊斋杂文
蒲翁故里传唱聊斋俚曲
梁晓声:我与《聊斋》
画与理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蒲松龄纪念馆赴台举办蒲松龄聊斋文化展览活动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2年12月中、下旬版精彩推荐
二则(2)
二则(2)
我们班的聊斋